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4月份的海上似乎是個多事之秋。4月14日是舉世聞名的泰坦尼克號海難紀念日,而4月16日則是別一起令人觸目驚心的沉船事件——韓國歲月號海難紀念日。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2014年4月16日上午8時58分許,一艘載有470餘人的韓國客輪在韓國西南海域發生浸水事故而下沉。船上絕大部分是中學生,傷亡慘重。

這兩起海難都是一度引起全世界高度關注的沉船事件,而帶給世人比海難本身更強烈衝擊的是這兩起相隔1個世紀之久的沉船事件所呈現出的巨大的人性反差。

救援條件的對比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泰坦尼克號沉船發生在1個世紀前。事發時正值西半球的深夜,天氣寒冷刺骨。船員把即將沉船的消息通知到了全體乘客。

船上的救生艇最大容納量只能裝下郵輪中大約1/3的乘客。乘務員把所有的救生衣都拿給大家,盡最大努力保護乘客的生命安全。當時郵輪正航行到大西洋中,距離海岸還是遙遙無期。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歲月號沉船發生在1個世紀後。事發時是風和日麗的白天,船上的絕大多數乘客也都是清醒狀態。乘客們被反覆告知要留在船艙中不要動,等待通知,而當巨浪即將衝進船艙,孩子們想逃生卻已經打不開被擠壓變形的艙門了。

恪盡職守的對比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泰坦尼克號的船長拒絕換上救生衣,他一直平靜地把著舵盤,把自己的生命隨同泰坦尼克號一起獻給了他畢生鍾愛的大海;凌晨兩點,一號電報員約翰·菲利普接到船長棄船逃生的命令,但他仍坐在發報機房,保持著不停拍發“sos”的姿勢,直至最後一刻;泰坦尼克號上的50多名高級職員,除指揮救生的二副萊特勒倖存外,其他人全部戰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歲月號沉船時,浦海警123號警備艇最先抵達事故現場。在“歲月”號3樓甲板上的7名機艙部船員和在駕駛艙的船長李俊錫等急忙逃離客輪。他們當時都沒有穿制服,李俊錫只顧逃命,甚至未來得及穿上外褲。

在他們登上救生艇之前,在他們身旁有46個救生筏,但沒有一個人去打開那些救生筏。這些船員搭乘警備艇離開了事故現場,而且到達安全地點後,船長和船員們還混在被救的乘客中一起接受救援人員安排的體檢,生怕險情給自己造成什麼後遺症。

倖存者比例對比

泰坦尼克號是當時的豪華郵輪。當時的世界第一富豪和第二富豪,以及各界聲名顯赫的人物都雲集在該船上;但他們都主動把自己在救生艇上的座位讓給了婦女和兒童。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那次海難中,有70%的婦女倖存,有逾50%的兒童獲救,但卻只有20%的男性生還。

在1912年泰坦尼克號紀念集會上,白星輪船公司對媒體表示:

沒有所謂的海上規則要求男人們做出那麼大的犧牲,他們那麼做只能說是一種強者對弱者的關照,這是他們的個人選擇。

歲月號一共承載了470餘人,但由於船長的錯誤指揮和棄船而逃,最終獲救者只有100餘人。許多中學生始終不知道即將沉船的現實。而就在船長和船員倉皇逃生之際,孩子們正在因救生衣不夠數而相互謙讓。

撫今追昔 情何以堪

面對這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對比,作為當代人,我們情何以堪?在兩起海難相隔的1個世紀中,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有了飛速發展,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的產物似乎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了,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遙遠。

如果說泰坦尼克號上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的原因正如《永不沉沒》的作者所說:“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責任比其他更重要”;那麼歲月號因自私冷漠而導致眾多幼小無辜的孩子喪生,試問肇事者、翫忽職守者和冷若冰霜者,他們又是從小被怎樣教育?怎樣的生活土壤滋養了他們如此的秉性?

雖然歲月號是韓國的船隻,此次海難顯現的是國際社會自私冷酷的一個縮影;但在我國國內,社會冷暖也同樣不容樂觀。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果路邊有老人摔倒,無論誰從此路過,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攙扶;可當今,老人倒在路邊幾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來來回回的行人卻視若無睹。

五六十年代,我國湧現出劉英俊、歐陽海等一大批英雄;而當今,如果有人在公交車上發現小偷,卻連被偷者都不敢站出來證實真相。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在遇到危險時,師長有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所有為人師者都熟知的職業操守;但如今卻有“範跑跑”之流,不僅在大地震之際丟下學生而自顧逃生,而且還大顏不慚地當眾表示,即使是自己的母親遇到危險,自己也會同樣對待……

如果一批批新生代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那麼百年之後,人類的道德淪喪、良知泯滅又何足為奇呢?

面對歲月號沉船,泰坦尼克號的人們會做何感想

要徹底改變冷漠的社會現狀,需要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家長和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攜手,在幼小的心靈中播撒善良、友愛、熱心助人的種子,讓孩子在愛的土壤中健康成長。那麼,無論多少個世紀過去,無論海上有多麼大的風浪,人性的光輝都會永遠在愛的海洋中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