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於閱讀 保持定力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做《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初讀時,會對“隨身攜帶”感同身受,對“避難所”則略有疑惑。直到今年疫情期間,看到武漢方艙醫院裡那位躺在病床上專心看書的“讀書哥”,忽然就想到了這個書名。閱讀應該為他搭建了一個避難所,讓他屏蔽了病毒帶來的不安。

看,毛姆對於閱讀的意義理解得多麼深刻!像作家、出版人這類與書打交道又酷愛讀書的人,他們對於閱讀的價值與方法,往往有著更深入的洞悉與理解。

《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是作家梁曉聲一生的讀書感悟。他說,如果試著多讀點書,多讀點好書,就能幫助人們增強抵禦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處還在於,能將每一個枯燥乏味的日子,都變換成有滋有味的快樂時光。

這說的不正是疫情期間的你我他嗎?無法出門的日子裡,整日宅在家中,能將苦變成樂的,不只有動手做遍美食,還有沉浸式的閱讀。將原來忙碌時無暇閱讀的圖書重新翻開,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這種精神上的愉悅,讓疫情下的日子不再難捱。就像作家周國平所說,閱讀的過程本身是在過一種精神生活,你能夠從裡面得到精神的快樂、精神的提高。

如果把閱讀作為精神生活,當然要讀那些精神含量高的書,換言之,就是閱讀經典。周國平提出“直接閱讀經典”,所謂直接即少讀第二手、第三手的心得、解讀一類的書,而是直接讀原著。畢竟,經典是經過時間檢驗,經過一代代愛書人鑑定的好書。出版人聶震寧則主張書宜熟讀,但熟讀的一定得是好書,即經典和名著一類的書;同時,還得一定是自己喜歡的好書,在讀書上,哪裡有興趣,哪裡才會有閱讀,哪裡才會有記憶。

經典圖書的生命力,在疫情期間得到更大的彰顯。讀多了碎片化的文章、放鬆身心的作品,可能會發現,它們無法與長久的寂寞共生。這時,拿起經典,也許能重新發現它隱藏的魅力。網絡作家阿菩疫情期間讀了一本原典,他不看註釋,不看解讀,而是用口唸。後來,又拿筆來抄寫一遍,然後再讀。他說,雖然這樣讀書像喝苦茶,但甜品吃多了嘴巴發酸,苦茶的後甘才能消解長久的枯寂。而這樣10餘日的深慢讀書,竟讓他想通了此前折磨許久的創作瓶頸問題。這就是經典名著帶給我們的精神成長。

所以,2020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更加呼籲讀者多讀書、讀好書。如果遇到閱讀上的難題,不妨讀讀名家關於閱讀的圖書,他們的讀書觀和讀書方法都會給我們帶來啟示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