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文/琉璃蘇比

復工已經有段時間了,除了孩子無法正常開學,以及出門見到的都是“蒙面人”以外,一切已恢復正常生活。但是感覺到宅家太久,孩子的情緒產生了一些變化。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一、宅家久了,孩子的情緒,急需一個排解的出口

記得那天,一大早,陽光燦爛,想著是好天氣,我決定帶常窩在家的兒子一起去曬太陽,以及買菜。

但他不樂意:媽媽,我呆在家拼樂高就好,外面有傳染病呢。

我頓時心裡一驚:不好!因為疫情,孩子竟然害怕出門了。看來孩子最近情緒的不穩定和這有關。

孩子出門也一直緊緊地拉好口罩,我這才明白,是我忽略了他的情緒,疫情之下,大人的叮囑,嚴肅的表情,路上全是戴著口罩的行人……生活中的大變化,著實影響到了孩子。加上他對疫情發展的一無所知,雖然被保護著,但是已經埋下了恐慌。他的恐懼雖然不表現出來,但急需一個排解的出口。

哄了半天,我告訴兒子:疫情控制好很多了,而且我們戴口罩出來,和別人保持距離即可。他這才答應跟我一起出去。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吃了早餐,買了酸奶,買了他喜歡吃的草莓、蘋果,我開始買其它菜。

來到豬肉攤前,他把我拉走了,他說不愛吃,好吧,那我們吃素菜好了。

來到豆腐攤前,他又把我拉走了。 說不要不要,不愛吃,不給買。我還是堅持讓攤主稱了豆腐。他焦急不耐煩地推搡著我走,還搶走手機不給付款,著實尷尬。

好不容易付款完走人,就馬上吵著要回家。好說歹說,拉著他又買了其它蔬菜。終於答應他回去了。

回來路上,我讓他主導話題,聊了一大堆他想說的話。完了,我說:寶貝,剛才你為什麼不願意給媽媽買豆腐呢。他不語。

我說:我允許你有不讓媽媽買這樣的行為,因為你不愛吃,對吧?但你也要允許別人喜歡吃。明白嗎?每個人喜好不一樣,比如你愛吃草莓,但別的小朋友可能覺得太酸。別的小朋友喜歡吃辣椒你不喜歡,你喜歡吃雞蛋,蕃茄,但別的小朋友不喜歡。都是一樣的道理。

他說:哦,知道了媽媽。

等他情緒穩定後,我們聊開了,他才說是覺得太累了不想走了。看來孩子呆久了,體力大不如前,走幾步就嫌累。

但是沒辦法,我們必須面對。

這是史無前例的黑天鵝事件,影響面幾乎已經擴張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宅在家裡的身體健康的人們,也面臨著新的大大小小的狀況或者心理問題。

我們處於國內,人口比較密集,就算是隔離在家,感覺也還好。國外的朋友和我說:才宅兩個月,她已快憋壞了,他們住的地方人本來就比較稀少,宅在家久了,更加是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好想去市中心逛街,體會人潮,好想去公園快樂地玩耍,特別渴望與人交流……

大人尚且如此,還不懂排解情緒的孩子,可想而知。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二、教孩子說“我允許……”,是學會穩定情緒的開始

教孩子學會說我允許,還是得益於之前上家庭教育講師課程的時候,導師帶我們每天朗讀這首詩。

讀了幾天,明顯感覺到情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十分穩定,不容易被小事波動,也不容易被孩子的各種狀況影響。

以下是摘錄的片段。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我允許,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展,如此的結局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升起了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許……

很多時候,情緒的波動源於我們的一個念頭。如果我們能夠忍一忍,放一放,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同時允許對方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行為,甚至說出令你受傷的語言。那麼,就能做到比較理性剋制自己。

倘若我們在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調皮搗蛋的時候,換個角度多想想“我允許”,那麼我們可能會無意中教會孩子更好地剋制情緒。

自從我教他說“我允許”後,孩子學會了換位思考,變得能夠體貼別人了。反而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三、做個有定力的家長,不要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批評指責孩子

很多父母都喜歡控制孩子、命令孩子、輕易地指責打罵孩子,或者是嘮叨孩子(包括我)。其實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好的示範。

家長的定力,不只是對穩定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更重要。因為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他對情緒的處理方式。

在遇到矛盾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是家長的情緒缺堤了的話,孩子還穩得住嘛?情緒和傳染病一樣,也是十分容易受感染的。

所以要想培養出一個聰明的理性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定力,不要以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指責孩子。

批評指責嘮叨打罵,甚至是講道理,都會讓家長失去定力。我們有情緒了,就會影響孩子,會把負面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來,從而讓他對自己有了自我評判、自我懷疑。

比如孩子在外面公共場所哭鬧,你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不乖,任性,無理取鬧,因此對他加以指責批評講道理。但是這樣反而讓他更加難以接受。更加覺得委屈、憤怒,面對媽媽的批評,進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是不是十分討厭自己,不要自己了……

但是其實他可能只是累了,不想走了。或者是餓了,又或者是特別想要那個玩具,那個零食。因為他還不懂如何去處理這種矛盾和對新玩具和美食的誘惑。

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穩重、冷靜、理智一些。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四、把正面的感覺傳遞給孩子,有助於他的”自我歸位“,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孩子小的時候是情緒的影響較多。大一些的話,有肋於認清自己,自我歸位。

所以,要多把正常的感覺傳遞給孩子,哪一種行為讓他得到了讚賞,內心慢慢越來越清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會自己歸位。

比如,孩子喜歡看書,多讚揚他是個有思想的愛閱讀的孩子,那麼他就會不斷地定義自己為:我是個愛讀書的有思想的人。比如孩子愛觀察,喜歡思考,做小實驗,就多讚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會獨立思考的人,做事有毅力的人……

孩子大一起後,進了哪個圈子,會受到該圈子文化影響。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閱讀的人會喜歡和愛閱讀的人一起交往。愛玩遊戲,有網癮的,也會扎堆一塊玩。

愛讀書的話,大了會博覽群書。也容易受到有思想力的同學影響,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扎堆玩遊戲的話,就可能會忽略學習,荒廢學業了。

因此,一定要多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多把正面的感覺傳遞給孩子。

聰明來源於頭腦,智慧來源於心靈。當孩子的心靈有力量的時候,會因為父母的定力,而產生定力。

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心靈有力量的人!


穩定孩子的情緒,從教他學會說:“我允許…”開始


你好,我是琉璃巧育兒,國際IP繪本作者,繪本閱讀指導師,早期教育研究會會員。分享國際前沿育兒理念,提升孩子未來核心競爭力。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