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阅读 保持定力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初读时,会对“随身携带”感同身受,对“避难所”则略有疑惑。直到今年疫情期间,看到武汉方舱医院里那位躺在病床上专心看书的“读书哥”,忽然就想到了这个书名。阅读应该为他搭建了一个避难所,让他屏蔽了病毒带来的不安。

看,毛姆对于阅读的意义理解得多么深刻!像作家、出版人这类与书打交道又酷爱读书的人,他们对于阅读的价值与方法,往往有着更深入的洞悉与理解。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是作家梁晓声一生的读书感悟。他说,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换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

这说的不正是疫情期间的你我他吗?无法出门的日子里,整日宅在家中,能将苦变成乐的,不只有动手做遍美食,还有沉浸式的阅读。将原来忙碌时无暇阅读的图书重新翻开,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让疫情下的日子不再难挨。就像作家周国平所说,阅读的过程本身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你能够从里面得到精神的快乐、精神的提高。

如果把阅读作为精神生活,当然要读那些精神含量高的书,换言之,就是阅读经典。周国平提出“直接阅读经典”,所谓直接即少读第二手、第三手的心得、解读一类的书,而是直接读原著。毕竟,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经过一代代爱书人鉴定的好书。出版人聂震宁则主张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即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同时,还得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好书,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

经典图书的生命力,在疫情期间得到更大的彰显。读多了碎片化的文章、放松身心的作品,可能会发现,它们无法与长久的寂寞共生。这时,拿起经典,也许能重新发现它隐藏的魅力。网络作家阿菩疫情期间读了一本原典,他不看注释,不看解读,而是用口念。后来,又拿笔来抄写一遍,然后再读。他说,虽然这样读书像喝苦茶,但甜品吃多了嘴巴发酸,苦茶的后甘才能消解长久的枯寂。而这样10余日的深慢读书,竟让他想通了此前折磨许久的创作瓶颈问题。这就是经典名著带给我们的精神成长。

所以,2020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更加呼吁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如果遇到阅读上的难题,不妨读读名家关于阅读的图书,他们的读书观和读书方法都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与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