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編者按

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更是豬肉消費大國。官方預計2022年之後,我國生豬產能呈穩定增長趨勢,預計2029年豬肉產量達到5972萬噸。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不僅給豬場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我國落後的養豬文化與硬件設施還遠滿足不了應對新形勢下防控非洲豬瘟的總體要求。

作為一個傳統產業,養豬觀念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步伐也同樣發生了鉅變,但對於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目前的養豬觀念顯然是達不到理想中的防控效果。劉向東博士分享《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本文強調我國養豬業存在著整體系統性的問題,在“抗非”工作中應從文化和制度上下功夫,重視“軟實力”,並且還應修煉“真功夫”,並列舉實例細述防控非洲豬瘟的措施,供養豬人參考。

劉向東: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2018年8月東北暴發了非洲豬瘟疫情,不到一年的時間,非洲豬瘟橫掃我國大江南北,給養豬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影響之深、波及之遠,長者聞所未聞,智者見所未見。養豬人都有著類似的心路歷程,從最開始的看熱鬧、不屑一顧,到城門失火時的看不懂,以致於最後殃及池魚時的來不及。

從最開始“被動防控,消極應對”未果的失望,到“武裝到牙齒、嚴陣以待”失守後的絕望,再到後來“理性防非、科學防非”後的希望。其實回望過去,面對瘟疫,人類始終是非常脆弱和渺小的,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對於疫病的防控,最難的還不是對疫病的未知,而是即使知道如何防控,但不知道如何保證時時刻刻讓防控措施“落地”,讓每一個人“落地”,讓整個生豬行業“落地”。

沒有一個豬場能夠脫離行業孤立的生存下去,一個個豬場的失守,一頭頭豬隻的死去,說明了我國養豬行業不是局部出了問題,而是存在著整體系統性的問題,我們的養豬人和養豬文化也自然脫不了干係。

防控非洲豬瘟,不僅僅需要硬功夫,還需要軟實力。基於此,筆者想在這裡重點談談軟實力,和大家探討一下防非、抗非工作中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因為這種軟實力決定著我們能否笑到最後。

非洲豬瘟的肆虐反映出我國落後的養豬文化與硬件滿足不了新形勢下防控非洲豬瘟的總體要求。談養豬,就離不開養豬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規矩、有制度,就會有相應的行為習慣與之相適應,一旦特定的群體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慢慢大家也就忘記了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昨天這樣做,今天就這樣做,本來是為了傳承文化的好習慣,遇到重大歷史事件,當外部環境改變了,就變成了阻礙新文化形成的壞習慣,起了反作用。

其實我國不缺先進的養豬文化,所有的新文化都是醞釀於舊文化。我們判斷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養豬文化的實際水平,不能看知道了多少,也不能看最高水平,而是要看大多數情況下真正做到了什麼水平。當下所有養豬行業同仁對於養豬相關的所有行為的共識就形成了所謂的當下真實的養豬文化,構成了養豬理念,這些東西,看似虛無縹緲,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如果接受了低成本的養豬文化,不要說消毒藥,就連疫苗可能都不想用,更不用說進行所謂的“洗消烘”,這些生物安全措施在非洲豬瘟流行前,大家都知道,但很大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成本、是費用,而不是保險。

防控非洲豬瘟的新養豬文化最大的特點是補短板,需要整體上提高國家和地區養豬的平均水平,因為每一個薄弱的環節就有可能成為非洲豬瘟入侵的一次機會,這需要全產業鏈全社會所有人共同參與,要靠大家一起建設、一起踐行。大家可千萬別小看文化對於疫病防控能否落地的影響,簡而言之,落後的文化會阻礙各項疫病防控措施的執行,反之亦然。

在2019年初,針對非洲豬瘟,揚翔就在行業內率先提出“防非五策”:不動豬、加熱料、卡住車、守住人、老鼠蒼蠅一起防。在這五策落地的初期,大家議論紛紛。不讓轉豬,那怎麼組織生產?如果所有的料都要煮一遍,那不是又倒退了?豬場本來就有蒼蠅和老鼠,幾千年都是這樣的,那怎麼能防的住呢?有些老員工說沒見過沒有老鼠蒼蠅的豬場,因為防不住,所以沒必要防,多幾隻少幾隻無所謂。員工不休假,那誰還敢養豬啊!很多公共道路,哪裡能避免交叉?這種由於環境發生變化而帶來的制度調整,對於仍然保留著原有養豬觀念的養豬人來講,是根本接受不了的,如果不去轉變大家的認知,僵化執行,各項措施的執行力度將會大打折扣,必然達不到防控的效果。

針對這些問題,管理者千萬不能埋怨大家,抱怨大家,一味的批評大家愚昧無知、老頑固。必須要從基層到高層,從各個技術線路的角度,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當時針對生豬、飼料、車輛、人員和四害這五個方面,揚翔公司陸續找到了有效可執行的方法,比如:對於生物安全設施改造達標的豬場可以轉豬;對於飼料加熱,可以通過高溫制粒來實現;人員可以通過三級隔離,車輛通過三級洗消;防四害可以通過打造鐵桶豬場改造硬件等方案來落實,而員工也逐漸理解了這些舉措對於防非的重要意義。非洲豬瘟將淘汰不學習不改變的老一代的養豬人,將會教育培養擁有新文化的新一代養豬人。


劉向東: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萬事開頭難,若要持之以恆的防控或者消滅非洲豬瘟難上加難。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只有通過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和制度的建設來保障非洲豬瘟防控的勝利成果。就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為了有效應對疫情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非常規的政策,全社會克服了春節習俗和傳統習慣(愛聚集、愛熱鬧)對於防控新冠肺炎的不利影響,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那麼,防控非洲豬瘟也是一樣的。

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個人層面,也需要整個行業的同頻共振,更需要整個產業鏈和業務鏈甚至全社會共同形成一種全新的養豬文化。這種文化以保障人和豬的健康安全為核心,生物安全是重中之重,這種養豬文化更加健康、更加科學、更加環保、更加福利、更加智慧。除了從業人員要自律,政府也要從國家層面倡導並保障這種養豬新文化,要為動物生物安全立法,對進出口動物產品要採取更有效的管控措施,要推動各項有利於科學養殖的政策。學過遺傳學的都知道,有些病毒在和宿主鬥爭的過程中,會引起宿主基因突變或者與宿主發生基因重組。

在非洲豬瘟大背景下,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非洲豬瘟過後的“一地豬毛”,而是更多的文化基因的有益突變。只有從文化和制度上下功夫,才能打贏這一場持久戰。


劉向東: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專家點評

新冠肺炎是當今對全球各國影響最大的人類疾病,對應的,非洲豬瘟是當前對我國甚至世界生豬產業影響最大的豬病。兩者的防控中有很多共同點。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新冠肺炎防控的階段性勝利,而自我標榜自由、民主、先進的諸多西方國家深陷泥淖不能自拔,值得我們深思和總結。針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我們需要早發現(對臨床症狀敏銳)、早鑑定(有高效鑑定病原基因組信息的能力)、早檢測(建立高效、敏感的檢測方法)、態度謙虛不斷提高認知,特別是病原學、流行病學、病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比如病原結構和分子特點、傳播方式和途徑(是否人傳人)、病理剖檢知識等,西方很多國家人民早期依據習慣而拒絕科學佩戴口罩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敬畏自然,尊重科學)、防治方法的研究(比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藥有顯著療效,但也需對西藥比如瑞德西韋等西藥進行研究,中西醫結合,無論立場,只看療效),也需有充分的人力、物資、資金、政府的統一規劃、全體國民和全體企業的舍小家顧大家,先有國後有家的家國情懷、國家認同和認真執行抗疫方案、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共克時艱精神等。

回顧一下,和我國非洲豬瘟防控的重點是一致的,同時也能為我國非洲豬瘟防控提供很多參考。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如同本文作者所說的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本文中,作者展示了我們非瘟防控過程中波濤起伏的心路歷程,從看熱鬧、看不懂、來不及、失望、絕望到“理性防非、科學防非”的希望。非洲豬瘟這塊“試金石”不僅揭示了我們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問題,還提出了養豬人和養豬文化的問題。非洲豬瘟的防控不僅依賴各種硬件,還需要各種軟實力,特別是養豬文化建設和制度保障。防控非洲豬瘟的新養豬文化最大的特點是補短板。在2019年初,針對非洲豬瘟防控的一些短板,揚翔就在行業內率先提出“防非五策”:不動豬、加熱料、卡住車、守住人、老鼠蒼蠅一起防。對整個行業都有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無論當時大家是否認同,事實勝於雄辯。提升養豬文化建設和制度保障需要整個行業、產業鏈、業務鏈甚至全社會的參與。這種文化以保障人和豬的健康安全為核心,生物安全是重中之重,這種養豬文化更加健康、更加科學、更加環保、更加福利、更加智慧。除了從業人員要自律,政府也要從國家層面倡導並保障這種養豬新文化,要為動物生物安全立法,對進出口動物產品要採取更有效的管控措施,要推動各項有利於科學養殖的政策。只有從養豬文化和制度上下功夫,才能打贏這一場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