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但经验和历史教会我们的,却是人们并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

- 黑格尔 《历史哲学》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最近认真读了点书,看了《大空头》,研究了各路科研金融文章,关于08年美国金融危机复杂庞大牵扯甚多,众多评说各抒己见。以下盘点总结仅以代表我个人理解,尽力用简单的语言将这一乱象稍作解释。


表面上看,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房地产经济泡沫。

而其本质,是资本市场的矛盾和短视。

什么矛盾?实际资产与庞大负债的悬殊矛盾,飙升的房价导致的高昂房地产贷款与微薄民众收入的矛盾。

何为短视?大量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无管制,金融机构的投机取巧,再加上信用评级机构的不作为。

以上就像将一颗硕大浑圆的雪球,悬于山尖之上。

乍一看,熠熠日光下,一副多么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无数游人纷至沓来,出钱付了门票入场欣赏。

可它是极脆弱的。一阵叫做低信用贷款人违约的微风从远处飘来,席卷成势,雪球滚落崩塌而下,一路越滚越大,瞬成雪崩之势。

几乎没有人幸免于难。


  1. 房地产泡沫的起源

继2000年开始美国互联网泡沫崩溃以后,为了应付危机,美联储的主席 - 艾伦把利率调低,从2000年的6.5% 下调至2003年的1%。简单来说,流动性变高了,钱变多了。

那1%的利率意味着什么?

假设2002年小明想要在美国买一栋售价为80万美元的房子,小明刚大学毕业,手头上没有多少现金,所以会向银行贷款来买房。

这里1%的利率对于小明来说,向银行贷款买房所需要支付的利息极低。而当时美国房价正在抬升,涨幅在20%左右,这个数字到了2004年变成了80%。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1995 - 2007 美国房价走势图

假设你是小明,你愿不愿意在2002年以1%的利率贷款买房,在2004年出售卖掉,来赚取那80%的利润空间?

当然!

那为什么当时美国房价会上升得这么快呢?

美国一直都推行信用制(泛滥成灾的信用卡就是证明),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信用评级,用于借钱或超前消费。

广泛的信用制让当时对房产首付的要求很低。也就是说,假设小明想买的房子是200万美元,2000年的银行很可能直接贷款给他180多万甚至全款。

极低的利率鼓励了流动性的钱越来越多,也就是大家可用的闲钱越多。贷款炒房的代价越来越低,开始炒房的玩家越来越多,供不应求,所以房价一路抬升。

为什么这逐渐成为一个泡沫呢?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泡沫 = 看上去fancy漂亮却极度脆弱的东西。

在1997年,美国平均住房贷款的月供占税后收入的22%;而2005年,因房价上涨,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7%(数据来源于智通财经)这说明,房价涨但工资没怎么涨,其实美国普通民众没什么经济实力来负担昂贵的房价。

这就是泡沫。一旦可以用的闲钱少了,还不起房贷了,离泡沫破灭也就不远了。


  1. 次贷危机的核心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Bundled MBS (Bundled 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 "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听起来真的蛮复杂的对么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不想等30年才慢慢从小明那里把钱全部收回来。所以小明的这笔300万贷款(连本带利),被银行加工成了债券产品,卖给了其他金融机构。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银行去找权威评级公司来评级信用,综合利率和风险评估以后,把小明的这笔300万住房贷款用250万的价格卖给了A。

为什么当时大家都热衷于做这种交易呢?因为它是一笔毫不费力,看起来风险极低的躺在路上等着被人薅的钱。对于A来说,它用低价买到了以后30年的300万现金流。对于银行来说,借出去200万转手卖出250万,它一下就赚到了50万现金。何乐而不为?

成千上亿个小明,堆砌了依靠MBS债券捞金的大热风潮。在这条完整MBS债券的资金流动链中,钱从无数个小明流经银行,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定,流向全世界的投资者。

这个神奇的过程中,小明付不起房贷而违约的风险,从银行转移到了金融机构ABCDEFG。又从ABCDEFG转移到了散布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投资人和基金会中。

美国住房贷款的市场中,有近一半的这种MBS债券被卖给了两大抵押贷款融资巨头 - Fannie Mae & Freddie Mac,又经由它们之手,转卖给了世界各地的银行,养老金,政府,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个人投资者。

相当于全世界的投资人都在“自掏腰包”帮美国人民买房。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这两大巨头发行的MBS债券就高达4.4万亿美元 - 一个极度华丽又危险的泡泡。

这时候一个更加神奇的东西(shit)出现了 - 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Loan )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这种次级MBS债券又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很垃圾,违约风险高但是便宜的MBS债券。

债券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评级是根据小明们有没有钱,或者有没有还钱能力来定。比如说小明们的资料(学历,家庭收入、资产和负债)和其信用评分。

AAA等级的MBS债券,意味着评级公司认定这类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是极其小的,所以投资这类债券的风险很小,因而AAA等级的MBS债券售价最高。

同理可言,C等级的MBS债券相当于垃圾券,风险很高但售价低。

这时候,华尔街各大投行(美林,高盛,雷曼,贝尔斯登,大小摩根等等)的精英们,看着如日中天屹立不倒的美国房市,觉得如果把钱贷款给一些信用等级不好的人去买房,也不会有多大的风险。即使这些人违约,大不了把房子收回来再卖掉就好了。他们的推断在当时看来很坚挺:房价不会全国性地下跌,所以没什么好怕的。

于是一种匪夷所思又合情合理的惊人骚操作开始了。

这些脑子聪明漂亮的华尔街精英们,开始将房屋贷款开放给更多信用不好的人 - 这些人被电影《大空头》戏称为忍者神龟NINJA(No income, no job and assets),没有收入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资产。

这时候一个最重要的神级概念出现了 - CDO (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 - “担保债务凭证”。简单来说,他们把这些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混在另外一些信用等级高的借款人里,然后打包成一个MBS,以此来抬高MBS的信用等级卖出更高的价钱。

打一个不太恰当但是生动的比方。

就像把单价昂贵的松露和狗屎一起做成装饰放在了巧克力蛋糕上然后装进了华丽高级的Laduree礼品盒子,附上高质量的戳印认证,系上蝴蝶结,卖出了高价,被流水似地送往世界各地的高级下午茶桌上。

可终究,总会有人吃坏肚子。

可是为什么信用评级机构会被投行的手段轻易蒙蔽呢?电影《大空头》给了两个隐晦的可能答案。

第一,竞争压力。

电影里,基金经理Mark对MBS的信用评级产生疑问,发现很多连基本信息都没有提供的借款人,被放在了评级为AAA的MBS里。所以他拿着借款人资料去质问标准普尔(三大评级机构之一),得到的回复是:如果我们不给AAA,那他们会去找我们的竞争对手Moody

第二,信用评级的套路已经被投行精英们摸熟了。这个理由我认为更真实一点。评级机构里那些最聪明优秀的人,并不满足于低廉的薪水,纷纷跳槽或被挖到投行。他们熟知评级机构的信用模型,所以在为投行设计MBS套餐时,会有意避开雷区。


  1. 电影的现实还原

《大空头》里,有几路不同的金融界精英,提早看到了房地产泡沫的前兆。

Dr Burry (贝尔)通过浏览成千上百万份MBS后面的借款人资料,发现几乎有50% 的借款人没有留下任何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能力还房贷,或者银行完全没有对他们的还钱能力进行审核。

“除了起草这些文件的律师以后,我大概是唯一一个看过它们的人了”

- Dr Burry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Burry在解释自己是唯一看过所有借贷文件的人

就像电影里提到的,有65%的AAA级MBS债券,其中95%都是信用评分不到550分的次贷。For your information, 美国的信用积分最高850分,最低300分,中位数在723分。

可怕吧?就像一场光天化日的诈骗,所有人忙着收钱,居然没有几个人察觉到这是场声势浩大的灾难。

我到现在才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理顺了

关于Burry提到的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 :本质上是一种合约,可定制化,往往用于转移金融风险。它们数量庞大,概念逻辑极其复杂,被巴菲特戏称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讲一句很老实的话,的确当金融衍生品被玩得越来越高深复杂,普通人很难真正看懂,只有投行精英们知道他们在干嘛。

衍生品的滥用和暂时性的财富狂热,会让人不知不觉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能推动经济的东西,比如实业创新,比如发展科技。就像同样下调利率,德国通过政策来抑制房价而西班牙通过政策来抬高房价,而真正驱动国家繁荣强盛的贸易和实业又进步了多少呢?

最后以芒格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作为今后警醒勉励。

“在美国的衍生品账目上,有很多从来没被赚到的披露利润和许多从来不曾存在的资产”

- 查理・芒格

金融概念交错复杂,如有误读理解,请多包容指教。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如果有朋友想要共同探讨,欢迎留言给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一个鸽子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