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不似脱缰野马的狂放,但似随风起的沙子,始于撒哈拉,路见过蒲公英,在内蒙古骑过骏马,却在故宫沦为这人世间的一粒尘埃。”——冰心。

位于北京城的故宫,几百年来不知埋藏了多少故事,它们有的流传于世,在人们笔尖的字句里,在桌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里。有的则跟随着故宫中早已消散的东西一起,埋在尘土中,落在深井里,再不见天日。

在古代,多少人都想坐上故宫中的那把龙椅,为此煞费苦心,踩着无数尸骨向上爬。也可以说,那把龙椅让人染上了无数鲜血。

在现代社会,有人不用打打杀杀就可以坐上那把龙椅,可他却坚决不坐,这是为何?今天就要来细细介绍这位故宫龙椅的修复者朱家溍。

与文物结缘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朱家溍生于1914年这个微妙的年代,自小在北京长大,是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孙。父亲是朱文均,是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回国后就任过财政部盐务署署长,后致力于研究金石,是著名的金石学家。

朱家可谓是书香门第,因家世渊源,朱家四壁都是图书,也收藏了不少历史文物和中国的古籍碑帖。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朱家溍自然也是受尽中华历史文化的熏陶,与文物结缘,成为文物的鉴定者、研究者,似乎也是注定的事。

朱家溍在上中学时,除了要应付学校的功课外,在家还要诵读经史诗文,看《资治通鉴》。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文化的沉淀都成为了他日后的基础。

1943年,故宫博物馆在重庆的图书馆内举办了一场展览会,皆是中国古代名画,朱家溍去展览会当临时工。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近距离接触这些古画的朱家溍十分兴奋,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好像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自小在家就接触诸如此类的书卷,陌生的是这些书画又和他从前见过的不同,仿佛带着他走向那个有着笙箫古音和萤火流扇的时代。那大概是朱家溍第一次与文物结缘。

抗战胜利后,朱家溍回到北京故居,便正式成为了故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说,在故宫工作,走在红墙下,接触那些文物,他实在是太舒畅了。

他发现自己没有见过的文物有太多了,要熟悉这些文物,把他们研究仔细,需要花上大半生的功夫。

他大半生的岁月,真的就流转在故宫的这些文物当中。

修复龙椅,但坚决不坐龙椅

朱家溍在故宫工作努力,对文物的研究和鉴定也有超高的水准,渐渐地成为了文物保护的领头人。20世纪60年代,故宫方面计划修缮太和殿。但最大的难题便是殿中的那把龙椅早就不知所踪。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原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打算称帝时,把原本故宫里的龙椅扔到了角落,换上一把不伦不类的西洋椅。据说,这把椅子椅背很高,但椅腿很短,因为袁世凯腿短,无法坐在龙椅上,于是要换一把椅子,以显现他的帝王气派。也有人说是因为袁世凯不敢坐龙椅,才把龙椅丢弃掉。但历史的真相,谁又说得清楚呢。

总之,龙椅的下落是重中之重。朱家溍找遍资料,终于找到了一张1900年拍摄的太和殿龙椅老照片,依稀可以辨认出龙椅的模样。朱家溍于是拿着照片,找遍故宫大大小小的地方,最终在一间存放破旧家具的库房里找到了被丢弃多年,破旧不堪的龙椅。

这把龙椅可谓是在故宫的角落饱尝冷清的滋味,早已不复当年辉煌,而是面目全非,甚至是不能再使用了。

这就要对故宫文物之一的龙椅进行修复了。1959年,故宫博物馆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朱家溍。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朱家溍组了一个小组,又寻了许多工匠高手,开始了龙椅的修复工作。

这绝非易事,在做工、选材、油漆上都有很大的讲究,并且破败的龙椅有些脆弱,在修复时一定要特别小心。其次,龙椅留下的影像基本上就只有一张黑白照,要还原到原来的样子,难度也是很大的。

朱家溍和其团队费尽了心血,历经934天,快三年的时间才把龙椅完全修复好,焕然一新的龙椅总算摆放到了原本的位置。

朱家溍是有机会坐上龙椅的,很多人也都问过他,有没有坐一坐这把龙椅。朱家溍每次都回答:“没有。”问到原因,他也只说了两个字:“不敢。”

在朱家溍看来,文物代表着历史,敬畏文物便是敬畏历史。“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修复椅子的时候都是抱着敬畏之心来修复它,不敢有其它想法。”他这样说道。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一代大师

2003年,朱家溍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0岁。

阅览朱家溍的一生,可称他为是一代大师。朱家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阅历极广,对研究故宫文物的贡献一般人无法比拟,一生留下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历代著录法书目》等极具研究价值的著作。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迎难而上,不断挑战自我,拥有太阳般的活力,这种难能可贵的学者精神更是大师的风范。

朱家溍鉴别文物独具慧眼,早在1949年,他在天津海关检查十几箱要运去德国的仿古铜器时,就扣留了一件国宝级珍品“商代大铙”,存放在国家博物馆中。1992年到1997年,他作为鉴定国家一级文物专家组的一员,与专家组一起共同考察鉴定了全国22个省的种种文物。

朱家溍与京剧也有不凡的情缘。他不仅是文物专家、历史学家,还是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自幼酷爱京剧,五六十年代时,担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

故宫龙椅修复者,常被问有没有坐一坐龙椅,他的回答令人感慨

梅兰芳逝世以后,他为其编纂了年谱。对于杨小楼的表演研究,造诣颇深。在纪念杨小楼110周年的诞辰纪念活动中,他登台唱戏,功底扎实,唱腔婉转,赢得一片好评。看戏、听戏、演戏是他的兴趣之一,只是极其热爱,于是扎进其中钻研。他也表达了要保护中国传统戏曲这一文化遗产的观点。

除此之外,朱家溍在园林建筑、绘画、古籍研究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藏书之多堪比张伯驹,并且他把收藏的许多古籍、碑帖、珍贵的书画都捐献给了国家,其精神让人敬仰。

朱家溍是中国的国宝级人物,而他尊重文物的精神品质,才是最宝贵的大师精神。

往期精选:

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去世79年后,人们挖开其墓地,终于真相大白

巾帼不让须眉!这位漂亮的95后哈萨克姑娘,成功开上了辽宁舰

刚出生就轰动全国,37年前那个14.5斤“巨婴”,如今咋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