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孩子內心才能讓孩子豁然開朗

生活當中性格內向的遇到的人際交往障礙比較多,其實這是性格特點使然,那麼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表現呢?根據艾森特個人問句的那個書是安靜離群,內心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物品意識衝動,日常生活嚴謹有規律,做事穩重有恆定性,少有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遇事容易自責,今天我們就來大致的瞭解一下一個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走進孩子內心才能讓孩子豁然開朗

孩子性格內向形成的原因又是什麼?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性格,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就是性格,它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性格當中既有對人對事的觀念和態度,又有具體的行為表現,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模式,我們知道所謂社會行為都是和別人有關係的,比如誠實,虛偽,勇敢,怯懦,熱情,冷漠,開朗,善良,殘暴,自私,寬容等等,這些詞彙其實都是在描述一個人在和別人,人交往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特質。

那麼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呢?

不少人認為性格是天生的,是從父母那裡遺傳來的,的確一個人的氣質特徵,情緒特徵,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這些遺傳因素都會對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但是後天的社會環境因素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家庭環境,對性格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包括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結構的完整性,父母受教育的背景,職業收入等等,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性格主要取決於他對人對事的觀念和態度,而他的觀念和態度又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0~6歲是性格形成的最關鍵期。

走進孩子內心才能讓孩子豁然開朗

那麼孩子的觀念和態度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從後天的生活當中習得來從父母的日常生活點滴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行為方式而來,6歲之前的孩子透過觀察和他朝夕相處的父母對人對事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然後模仿父母的行為方式,逐漸形成了他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想法,比如,當父母從小就教導孩子就是去幫助別人多去關心別人,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做的多了逐漸就會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就會形成他願意幫助別人的性格特徵,再比如如果父母對孩子採取寬容理解,尊重民主合理的態度,孩子就容易形成自信樂觀情緒穩定的性格特徵,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就容易形成膽怯自卑的性格特徵,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就容易讓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情緒不穩定的性格特點,同時學校教育對性格的形成也會產生影響,比如社會的適應性,意志力,勇敢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老師的言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班級氛圍尤其是同伴關係也是影響一個人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並且會在高中階段形成孩子的世界觀,從而影響他性格的形成。

下面我們具體說一下孩子性格內向是怎麼形成的。

一,孩子平時的生活中缺少同齡的玩伴,找不到與自己相同的朋友,容易讓孩子感到孤單寂寞,而在寂寞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變得性格內向。

二,孩子早期的撫養,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與人的情感交流,缺少語言的刺激,導致孩子性情冷淡,言語發展不好,不善表達,不願意和人打交道,繼而變得性格內向。

三,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常常處於恐懼不安當中,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內向。

四,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事事為他安排好乾涉孩子的正常社交。比如為了安全起見,父母不願讓孩子多出門,也不願意讓他和別的小朋友多玩,寸步不離孩子也是形成孩子性格內向的原因之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某種心靈創傷或者是驚嚇,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從而變得內向,父母經常打罵或虐待孩子,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內向性格,父母自身是比較冷漠或抑鬱的性格,孩子耳濡目染受其影響,也容易變得性格內向。

我記得我們中心曾經接診過一個產後抑鬱的媽媽,她其實是來給她三歲的女兒,他想知道他的女兒為什麼從來都不笑,總是鬱鬱寡歡的樣子。其實問題的癥結在他那,三歲之前的孩子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力極強,不管是好的壞的外在的一切,他全盤的吸收,當然也包括他媽媽的抑鬱情緒和麵部特徵,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得了抑鬱症,一定要及時的治療,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和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形成內向性格,九先天的遺傳因素,父母一方性格內向,孩子承繼了這部分遺傳基因,從而變成性格內向的人。

走進孩子內心才能讓孩子豁然開朗

以上大致就是孩子性格內向形成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