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思想精髓-道德仁義禮智信法術勢勇,帝王將相家的頂級智慧

中國百家思想文化需要融為一體,從而可以取長補短達到進步進化,強大各家思想,又能融合一體形成合力以適應當前社會激烈的競爭。

中國百家思想文化可用11個字概括之:道,德,仁,義,禮,智,信,法,術,勢,勇,正是做人應完善的11種品質

要想做事不能沒有其中之一品質,具備的越多則越強大,因為越多意味著立身成名必備的品質的綜合實力得到了提升,這就如同大自然為什麼強大,沒有一類動植物可以戰勝它,因為其由成百上千種動植物構成一個生態體系,百家思想可以效法大自然也可以融合構成生態體系相互促進補充,從而讓自己具備的每家思想的認知水平得到進化變革,結果就會形成百家思想融合為一後的合力思想遠勝一家之思想,從而達到整體思想認知能力的進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說就是思想認知能力的生產力發生了變革,實力提升了10倍100倍,結果就是變革後新的強大思想會帶來競爭格局的變革,做為思想最強者再去競爭,淘汰消滅就更加容易

百家思想可以總結為上述11種品質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領悟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融為一體,修煉自己具備這些品質是人生一件快樂之事情,也可以修身養性,更可以提升自己認知格局,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懂得長久之道百年千年大計才是人生的大道。

11種品質註解如下:

道:建立對萬事萬物有利的永恆不變的大道路

德:萬事萬物獲得的,得到的實惠恩惠,並且不求回報

仁: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要不是犯下殘害人民,罪惡滔天罪行之人,都要心存仁慈,有仁德。

義:做到公正,公平,合宜,捨棄自己利益甚至生命維護公正,正義,公平

禮:通過絜矩之道以建立人倫之序

智:權變,耐心

信:安心,期待,盼望

法:規矩,墨繩,用來規範行為

術:詭道,詐偽

勢:力也

勇:決斷也

分析歷史人物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建立漢朝百年基業自身具有的最重要的5種品質:

百家思想精髓-道德仁義禮智信法術勢勇,帝王將相家的頂級智慧

劉邦

劉邦攻入咸陽後,便廢除暴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顯示了劉邦的有道。

首先,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因為劉邦知道天下苦秦久已,於是順應民意徹底永久的廢除了暴秦的苛法,使得天下人民獲得了期盼已久的大利。其次,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更彰顯了劉邦是和天下人民站在一起的,劉邦善惡分的很清楚,殺戮對準的是暴秦,對無辜的天下百姓是保護和善於給與大利的,還告訴他們不要恐慌害怕。

這些說明劉邦善於給與天下人民大利,不但對天下無辜百姓沒有任何傷害,給與他們利還不求任何回報,更不去與他們爭利,這就是劉邦建立起的善利天下人民的大道,善利萬物而不爭利,也是劉邦能站穩關中的根基。

劉邦讓大臣們分析自己取勝項羽的原因時:

韓信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大將能臣都這麼說,足以說明劉邦是一個豁達大度的有德之人,捨得分給大將能臣豐厚的封賞,施厚恩德於取得戰功的人,與大將能臣同利,使得遠方的天下豪傑都來投靠。

在對待無辜的戰俘和家眷問題上,劉邦是很仁慈的,沒有濫殺無辜:

劉邦趁項羽伐齊之機,聯合諸侯國兵馬攻下了楚都彭城,雖然史書沒有交代劉邦進彭城後對項羽家眷的處理情況,但可以斷定劉邦對項羽的家眷不錯,至少沒有受到傷害以及牢獄之災。

在對待戰俘問題上,更體現了劉邦大仁。與項羽屠城,濫殺無辜、屠殺20萬秦軍、火燒咸陽相比。劉邦很少殺降,攻取咸陽後對秦宗室是一律優待,不騷擾百姓,更不濫殺無辜。在處理戰俘問題上,做到能留則留,不能留用者放其回家,不任意加害。

劉邦在消滅項羽勢力以後,天下初定,對項羽家族的處理更體現了他的寬大為懷,項伯被賜姓劉,所有項氏族人都沒有受到株連。

劉邦雖然身份卑微,但是,他懂得如何做人,他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有一次,劉邦押送犯人去驪山,當時路上有很多犯人都跑了,而且劉邦還還和剩下的犯人有了感情。於是劉邦想:既然都有人跑了,那我為什麼還要難為我的這幫兄弟,那大家就都一起跑吧。於是劉邦放了當時所有的犯人,並和他們一起逃亡。這一舉動,使當時的很多的犯人都很感動,劉邦是官,而他們是犯人,可是劉邦卻願意為了救他們而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劉邦也因為這一舉動獲得很多人的追隨。也正因為如此,劉邦得到了沛縣百姓認可。《史記》記載:”(沛縣)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假如沒有前面的“仁義之舉”,沛縣百姓憑什麼要開城門來迎接?憑什麼要推舉他為“ 沛公”?“仁義”就是劉邦成為“ 沛公”的原因。

劉邦年輕的時候偶像是信陵君, 平時為人仗義,身邊積累了一批義士,得到了父老鄉親的擁戴,正是這幫義氣兄弟的出生入死為劉邦打下江山。

古人云,幹大事的人第一條就是禮賢下士,縱觀劉邦一步一步邁向皇帝寶座的整個過程,他沒有盛氣凌人,真正做到了禮賢下士,善於聽取他人的良言良策,這或許是他最終奪得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劉邦把項羽不重用的人才全都籠絡過來,禮賢下士,重用人才,這才為他打江山奠定了基礎。

當初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就十分尊敬張良,因為張良的謀略真的是世間僅有的。所以每次提起張良,劉邦的態度都會變得十分虔誠。足以見得張良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身為君主的劉邦如此這般禮賢下士,更是讓其他眾將驚訝。

韓信聽說劉邦禮賢下士,從項羽軍營逃到了劉邦軍營,蕭何推薦後,劉邦就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然後拜韓信為大將軍,對他言聽計用,最後才能夠垓下一戰,擊敗項羽。

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又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當陳平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前往漢營時,劉邦是“大悅之”,非常高興。他問陳平,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是什麼職務啊?陳平說,擔任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陳平做都尉。任命公佈以後,漢營輿論譁然。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非常信任陳平,關鍵時刻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關係以及其他君臣關係,導致謀士范增出走,將帥不和,為打敗項羽掃除了一個巨大障礙。

劉邦在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