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東瀛,小米如何交出亮眼答卷?

文/顧麗陽

12月9日,小米公司在日本舉行的首次新品發佈會正式開始。日本是一個充滿奇蹟卻也保守沉穩的國度,雖然只與中國一衣帶水並且淵源深厚,但消費文化和互聯網使用習慣卻截然不同。

之前,小米產品已在全球超過82個國家進行銷售,更在其中42個國家地區獲得了銷售前五的亮眼成績,但小米卻遲遲未對日本市場採取行動,謀後而動的意味明顯。

此次提前宣佈進軍日本市場,對小米海外擴張步伐極具里程碑意義,也引發了當地市場觀察者的強烈矚目。近百位日本媒體競相參與了小米的品牌新品發佈會,現場座無虛席,來自東京、朝日等五大電視臺的記者均對此次發佈會進行了報道。

進軍東瀛,小米如何交出亮眼答卷?

小米在日本召開新品發佈會


簽約NTT+政策紅利+線上先行:有備而來的日本之行

此次進軍東瀛,小米以Mi Note10打頭陣,定價為52800日元,依舊保持了小米一貫感動人心的性價比優勢。選擇Note10試水日本並不是小米的隨性之選:現如今,日本社會呈現出“佛系”的低慾望消費狀態,逐漸迴歸理性務實,很多人崇尚無印良品式的極簡主義設計,消費觀念也不再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泡沫經濟時代般的浮誇。由此,本地消費者希望購買到產品質量上乘、設計理念優質、同時價格從優的產品,而Mi Note10強大的拍照功能與防水實用性功能,也與日本用戶簡潔務實的消費理念不謀而合。《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稱,高性能與低價格為小米手機提供了極大的人氣支撐。

10月1日,隨著日本新電信商業法的頒佈,運營商靠合約機捆綁用戶的時代正式結束,選擇此時進軍日本市場的小米正趕上了享受政策紅利的好時機,但與此同時,本地運營商渠道的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視。為此小米也謀劃了兩手準備:早在2018年,就已經與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商NTTDocomo簽署了一份全球授權協議,也為小米進軍日本市場的未雨綢繆打下伏筆。

另外,針對此次在日新品發佈,小米將以日本亞馬遜作為銷售渠道,線上先進行試水,未來也規劃由線上走入線下,全面佈局打造小米之家,為日本用戶帶來不一樣的科技消費體驗感。

此外,在小米進軍日本市場之前,就已經在東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利用日本當地強大的科研背景,主攻鏡頭算法等領域,加強本地化的融合交流並在研發力上加速趕超對手。此次選擇進入日本市場的Mi Note 10,最亮眼的就是其堪稱“頂配”的前沿拍照性能:主攝採用小米研發定製的1億像素,5顆攝像頭和雙光學防抖硬件組合,並搭配大量自研相機算法。對於日本這樣的高端市場來說,小米也旨在以這樣頂配級別的“創新黑科技”贏得日本消費者的青睞。

進軍東瀛,小米如何交出亮眼答卷?

Mi Note 10海報


小米與日本:追求信仰的匠人精神,神韻相通的美學理念

“きょしょう”源於日語,往往直接用漢字“巨匠”表示,折射出日本人對將匠人文化的尊崇精神,而這樣的匠人理念,也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秋山利輝在談到“秋山木工”如何培養合格匠人的著作《匠人精神》一書中提到“匠人須知三十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指出:要做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而這也正和雷軍創立小米初始的信念“做產品要真材實料,還要有信仰”不謀而合。

日本作為東方古國,在明治維新打開國門後,就開始向西方學習,東西文化上的兼收幷蓄也導致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所寫:“日本人保守卻又渴望新潮。”當地用戶對於潮流謹慎而又務實,但對於真正優秀的產品與創新設計又會選擇性的引進。在全球移動互聯時代,小米一方面在“黑科技”與“互聯網營銷”的創新道路上極致探索,另一方面在產品質量與設計理念上不斷追求卓越,致力於品牌辨識度的提升。而這一切也與日本推崇精緻的工藝文化、追求做工的極致打磨不謀而合。

即使剛剛登陸日本,日本消費者已然感受到小米對產品打磨的匠心和誠意: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當地早已有許多米粉,通過互聯網線上電商購買小米產品;另外,在電子產品店面的集中地秋葉原,也早有林林總總的小米產品的身影可尋。就連一貫見多識廣又眼光挑剔的日本科技媒體,也曾經把小米6稱作是“高性能低價格的神機”,其中,熱門日本電子產品評測網站Net-wiki早在2017年就對小米進行了完整的介紹,YouTube,Twitter上也有大量日本網友對小米手機的深度測評。

不僅如此,自從12月小米在Twitter上開通日本版官方賬號以來,已獲得廣泛熱烈的轉發與評論,贏得高效曝光率。另外,以小米最近發佈的概念機 Mix Alpha 的在線直播為例,雖然整場直播並未使用日語進行實時翻譯,但該直播在日本的收視率仍排名各國前五,日本消費者對小米科技創新的追捧與興趣可見一斑。

看起來,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小米產品在正式進軍日本之前,已在日本這片土壤悄悄撒下了火種,而其與日本文化的神意相通更為以後的開花結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

文學大家川端康成曾在瑞典發表過“日本之美與我”的諾貝爾獲獎感言,指出日本對美學的追求從未停止,審美追求也是日本生活哲學的重要方面。日式設計追求簡約之美,這與日本文化取向—注重細節、講究純粹、追求極致有著深遠的關係。例如,日本的許多設計偏好白色,與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說到“白不是白的,讓白得以誕生的是一種感受白的容納性。所以我們不是去尋找白,而是需要搜尋一種能感受白的感覺方式。”而此次發佈會上米家電飯煲和小米旅行箱,純白的設計處處都透露著一種清爽、舒適、平靜的視覺感,與日本向來推崇的純白極簡風格有一定的契合度。雷軍在2016年就聲稱要做電子產品中的無印良品,做高品質,高性價比,高顏值的產品。“米家”更是旗幟鮮明地表態要做 “生活中的藝術品”。在2017年,小米在一年之內就包攬了德國iF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美國IDEA設計和日本good design的最高獎項,實現了全球設計最高獎的大滿貫。剛剛過去的十一月,小米以NFC服務又摘得2019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殊榮,其多功能NFC可以支持銀行卡支付,公交地鐵門禁等各類場景,極大的提高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與便捷感,其本地化的品牌營銷理念了兼具美觀與使用。

物聯網,下一個科技消費起飛的風口?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的發展和賦能,物聯網一直被認為是“下一場工業革命”,而智能家居則是物聯網時代最為靠近消費者端的智能入口。在這樣的產業新賽道中,日本擁有全球家電產業最富盛名的行業地位與技術積累,從設計、體驗、消費者營銷、企業管理戰略等方面具有最先進和成熟的經驗。除此之外,日本在微電子、半導體、芯片等方面也處在世界領先水平,從而使得日本具有孕育下一代物聯網技術市場的肥沃土壤。據IDC Japan報導,2017年日本物聯網相關支出已達6.2兆日圓(約570億美元),估計2022年便可倍增為12.5兆日圓,日本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建立物聯網推進論壇(IoT Acceleration Consortium) 。

另一方面,背靠位居全球第三的GDP總量和1億2000萬的全國人口,日本市場的消費實力驚人。據日本總務省發佈的報告:到2020年,消費品和通訊物聯網設備將保持22.3%的增長率;日本電氣工業協會(JEMA) 2019 年 3 月數據則顯示,日本民用電器發貨金額為 2444 億日元,同比增長 5.9%,實現了連續 11 個月的增長。在過往的2018 年,日本白色家電的發貨量也達到了 22 年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在互聯網智能家居範疇,日本用戶對於本土智能家居產品卻有著“昂貴”、“不實用”的評論和印象,於此同時,過往的日本頭部製造企業也紛紛面臨著移動互聯新時代下產業思維轉型升級的諸多挑戰。因此,儘管日本在家電等行業擁有全球頂級的市場積澱,但智能生態鏈產品在日本全面普及的速度一直不甚理想,這也給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小米提供了絕佳的潛力、機遇和平臺,打響試水東瀛的漂亮揭幕戰。

事實上,即使與華為,oppo相比,無法否認小米進軍日本市場較晚的事實。然而在成熟的科技消費市場,小米卻展現出後來者居上的智能生態集群優勢:作為一家擁有2000多種生態系統和消費物聯網設備的智能設備廠商,小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物聯網平臺之一,在過去幾年成功抓住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風口併成功崛起後,5G+IOT時代的小米,正在繼續高速拓展海外市場,以明星智能手機產品打響出海知名度,同時加碼打出IOT生態鏈產品的第二張王牌,乘勝追擊。由此看來,這家擅長打造簡單有趣產品、“為發燒而生”的年輕中國企業,也許真的可以激活日本科技互聯網消費市場的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