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前幾天全網都還在擔心印巴邊境有4000億隻蝗蟲集結,會不會入侵我國。終於,一個好消息傳來,印度蝗災目前已基本結束。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但是,還有一個壞消息,印度政府發佈了預警:今年6月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蝗災。


蝗蟲在東非和印巴都是人人喊打,然而在我國古代,它卻帶有一定的"神性"。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勤勞勇敢的中國東北人民就已經率先"結識"了蝗蟲這種小蟲子。


在遼寧省的一個大城市(不是鐵嶺),朝陽市(不是北京朝陽區),有一個史前文化遺址,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


在這裡出土了很多玉石動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條玉龍,號稱"天下第一龍"。


什麼?沒聽說過這條龍?那華夏銀行的logo你肯定見過吧,對,就是它。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除此之外,還有玉鳥、玉鴞(貓頭鷹)、玉豬、玉龜、玉魚、以及玉蟈蟈和玉蝗蟲。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玉龜,形態不同,因為是一公一母哦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玉鳥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左為玉蝗,右為玉蟈蟈

再看一下玉蝗的細節——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材質為青白玉,採用了圓雕的技法,表面線條以陰刻為主,雖然寥寥幾筆,但是生動地勾畫出了飛蝗的形象。


就連一些細節也沒有放過,翅膀半展,彷彿振翅欲飛。


對於五、六千年之前的古人來說,玉器雕刻水平能達到這個水準,已經足以讓人驚歎了。


我們都知道,蝗蟲一直被視為害蟲,而玉被視為通靈的聖物,這二者是怎麼聯繫到一起的呢?這隻玉蝗是做什麼用的呢?


目前有兩種猜測:


生殖崇拜:


和玉蝗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隻玉蟈蟈,蟈蟈又名螽斯,俗名“叫哥哥”、“油子”,就是養在竹籠裡聽它唱歌的小蟲子。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別小看它,蟈蟈曾經被大禹氏族當作圖騰來崇拜。


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先民們對勞動力的渴望壓倒了一切,所以生殖崇拜的思想比較盛行。


而蟈蟈這種繁殖力超強的昆蟲就成為了“神蟲”,受人膜拜。


後人在祭祀大禹時有一種叫"禹步"的儀式,就是蹦蹦跳跳,模仿蟈蟈的行為。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蝗蟲和蟈蟈本來就是近親,長得像,習性也接近,蝗蟲的繁殖力也是驚人,一隻蝗蟲一次就可以產卵50-100只,而且小蝗蟲一個月之後就能再生下一代,短時間內就能開枝散葉,百子千孫。


這簡直是古人夢寐以求的“超能力”呀,即使到了清代,貴為皇帝,雍正也免不了被人這麼殷切地期待。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平頭百姓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推測,牛河梁遺址的先民們也許正是驚歎於蝗蟲的能生,“就這樣被你征服”,開始了對它的崇拜。


薩滿法器


牛河梁遺址位於東北,地球人都知道,東北人喜歡跳大神,也就是"薩滿教"。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薩滿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信奉萬物有靈,認為花鳥草蟲都有靈性,有"百靈助神"的說法。


薩滿巫師認為,把鳥獸昆蟲的形象做成玉飾物,縫到薩滿神服上,這些助神的魂魄可以伴隨在他身邊,受他的驅策,幫助他完成神聖的職責。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你看,即使是今天的薩滿巫師,身上也是左一串右一串,層層疊疊,披掛上陣。


還記得上文提到了玉鳥玉魚等動物形玉器嗎?應該都是這樣的功能。


而且,玉蝗的頭部有穿孔,更加坐實了之一推想。


無獨有偶,在陝西省神木市,龍山文化的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前),也發掘出了玉蝗。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造型沒有牛河梁遺址的那隻生動,缺乏動感,直挺挺的,倒是有點像蝗蟲木乃伊。


還有,1975年,在北京市昌平區白浮村的西周木槨墓中(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又出土了一枚玉蝗佩。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刀法簡潔,造型洗練,在西周同時期的玉器中比較罕見。


這兩枚玉蝗,一在陝西,一在北京,薩滿教並不在這兩地流行,應該不是薩滿法器,所以一般認為它們代表生殖崇拜,可能還帶有一些"蝗神崇拜"的色彩。


也許有人會問:蝗蟲是害蟲啊,人們應該大力滅殺才對啊,怎麼會把它當成蝗神進行崇拜呢?


回顧古代人民"戰蝗災"的歷史就知道了 。


一方面,蝗災相當頻繁,以清朝為例,幾乎每年一次,這還是小的,過去就完了。而每5到6年,會再來一次大蝗災,不僅範圍綿延數省,而且持續好幾年才結束。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另一方面,蝗蟲這種蟲子雖小,但剿滅極為困難,它們規模極大,遮天蔽日,集體作戰,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甚至屋頂蓋的老葦蓆都被啃食。


更可怕的是,蝗蟲繁殖能力極強,成蟲把肚子扎進土裡,上百顆卵產下來,短短數十天就能孵化。邊吃邊生,邊生邊吃,舊的未去,新的又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這誰頂得住啊?


長此以往,古人對蝗蟲是怕到極致,物極必反,居然衍生出了"蝗神崇拜"。田間地頭,出現了很多"蟲王廟"。


從"蝗"這個字就能看出來,蟲中之皇,實在是霸氣十足,惹不起,惹不起。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一直到唐代之前,古人對蝗災的處理都比較被動,認為這是“上天降災”,寧願焚香膜拜蟲王,也不敢去捕殺。


唐朝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大力主張捕蝗,唐明皇下達了殺蝗令。此後,人們才開始接受蝗蟲可以捕殺的理念。


但即使如此,民間的蝗神崇拜思想還是根深蒂固,一直到了清朝,民間的治蝗手段主要還是祭祀神靈。


乾隆十八年,近畿蝗災,浙江道御史居然"請御製文以祭",要皇帝親筆寫祭文,幸虧乾隆皇帝英明,堅決拒絕了。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到了清末,蝗蟲還是會出現在玉雕中,不過"蝗神"的色彩已經大大減弱,主要是生殖崇拜的殘留。


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翡翠白菜,上面就雕刻了兩隻栩栩如生的昆蟲,一隻是蟈蟈,一隻是蝗蟲。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這棵白菜被誤傳為慈禧太后的愛物,其實,它原本擺放在紫禁城的永和宮,這裡曾經的主人是瑾妃,珍妃的親姐姐,人稱“胖娘娘”。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據推測,這件玉雕應該是瑾妃的陪嫁,白菜青白兩色,寓意新娘清清白白,而且借蟈蟈和蝗蟲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祈願。


到了現當代,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蝗災的治理不再困難,蝗災也大幅減少。人們對蝗蟲不再厭惡,在藝術作品中,它反而成了一種"文藝感"十足的昆蟲,帶有鄉村野趣的意象。


在此不得不提到齊白石大師,這位長鬍子老爺爺第一次把蝗蟲引入到國畫中。


從此,蝗蟲開始變得“文藝範兒”了。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在唐朝,昆蟲這一題材在畫界的地位是最低的,到了宋代,經過一些名家提攜,昆蟲的地位才開始有所提升。


此後的畫家才開始意識到,畫花草時要點綴一些蟲兒,才能讓畫面更加生機勃勃,充滿野逸之趣。


不過畫界還是普遍認為,所謂的"昆蟲"僅僅包括蜂、蝶、蟬等比較"高雅"的蟲子。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齊白石出身草根,早年不過是個小木匠,他曾經在鄉間生活了很多年,天然地喜歡率真、樸素的鄉野生活,所以後來,他創造性地拓寬了草蟲繪畫的題材範圍。


他的筆下,不僅有蜂蝶蟬等"高雅"的昆蟲,還有蟈蟈、蝗蟲、螞蚱等鄉氣十足的蟲子。


甚至還有蟑螂、蒼蠅,也不知道大師是惡搞還是單純地有童心。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本文開篇一直在說玉蝗,其實,齊白石老爺爺和玉石也頗有淵源,他原名純芝,號蘭亭,後改名齊璜(正如上面畫作的署名),號白石。


"璜"本身是一種玉禮器,彎曲狀,為古代"六器"之一。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而玉即"石之美也","白石"其實就是白色的玉石。這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吧。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現代玉石界,蝗蟲也出現在一些作品中,其寓意中,"多子多孫"的含義減弱了,畢竟現在沒人願意生太多了。


不過倒是發展出了古代沒有的新含義——飛黃(蝗)騰達,看來現代經濟才是第一生產力啊。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此外,蝗蟲善於啃食,大家認為,玉蝗又有"不缺食物,不缺衣食"的寓意。

印度蝗災,蝗蟲人人喊打,在我國,蝗蟲卻出現在國寶文物上

小小的蟲子,就這樣串聯起了從古到今的文明史與藝術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