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一段詩句,大多數人都能夠熟悉地脫口而出。雖然這段詩句描寫的是古原上的野草,不過在消化內鏡醫生的眼中,直接把關鍵詞換成“息肉”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很多做過腸鏡,切過腸息肉的患者都以為切息肉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但是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一般面對有這樣想法的患者,我都會給他列舉兩個數據:被稱為癌前病變的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約為1.4%~9.2%,而它們被切除後的再發率在30%~50%之間。當大家聽到這一組數據後,是不是腦海中也會有息肉像野草一樣週而復始地生長的景象了呢。

其實哪怕是腸鏡檢查結果沒什麼問題,我們也應該定期進行相關的複查。尤其是對於一些腸道疾病的高危人群來說,定期的篩查才能保證腸道健康的有備無患。

今天我們就從三類不同的檢查結果來簡單瞭解一下腸鏡的複查策略,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無異常結果依然需要定期複查

腸鏡檢查無異常,這應該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了,我們將大部分慢性的腸炎(注意,不是炎症性腸病,不是潰瘍性結腸炎,而是普通的慢性腸炎)也歸為此類。

對於結果無異常的朋友們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可以安心的,只是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我們腸鏡檢查結果存在著漏診的可能。據報道,腸道準備(清腸)沒有做好的話,腺瘤性息肉漏診率高達35%。

因此雖然腸鏡是下消化道疾病檢查的首選,但是由於腸道準備情況各異,大腸解剖結構層層疊疊,加之檢查操作醫生的經驗差異,腸鏡檢查的準確率並不是100%(不過較大的病變被遺漏的幾率也是極低的)。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所以針對下面三種檢查無異常的情況,我給出相關的複查建議:

一、日常無症狀,腸鏡檢查也正常

單純的體檢性腸鏡結果如果無異常,我們在5~10年內是完全可以放心過日子的。其實,只要腸道準備做得好,腸鏡的檢查結果準確率還是相當高的。所以針對這類無異常的人群建議可以間隔5~10年複查腸鏡一次。當然,如果這期間出現了一些腸道症狀,難以自愈,就應該及時去醫院做檢查了。

二、有腸道症狀,但腸鏡檢查未見異常

如果存在便血、腹痛、反覆便秘或腹瀉等症狀的話,如果第一次腸鏡檢查無異常,由於要考慮到漏診率,可能還需要找時間再查一次以確保結果的準確。一般在1~3個月內,連續兩次腸鏡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的話,就該考慮是不是別的地方有問題,或者是存在著功能性的腸病了。

三、腸道沒準備好,腸鏡檢查未見異常

前面提到了不好的腸道準備有著較高的漏診率,可見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家再重新準備一次,而不是冒然地繼續進行檢查。即便繼續檢查,得到未見異常的結果,其實參考的意義也並不大。

可見良好的腸道準備是檢查結果準確的有力保障,一定要多加重視。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息肉性病變的複查策略

既然息肉性病變會像野草一樣復發生長,那麼我們一定得重視術後的腸鏡複查。不過不同的病理類型我們複查的間隔時間也不盡相同,下面就結合息肉的病理性質、癌變風險和進展時間等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大腸息肉或腫瘤性病變切除後的複查建議(這裡也包括手術後的惡性腫瘤):

一、病理類型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此類息肉癌變幾率極小,腸鏡下切除後可以適當延緩複查時間。建議1年內完成第一次複查即可。如果複查結果正常,按照每5~10年的間隔複查。如果發現息肉復發或新發,複查的策略可依據相應的病理類型去執行。

二、病理類型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鋸齒狀瘤或切除的直徑大於1cm的良性腫瘤性病變等

此類病變被稱為“癌前病變”,對於這類情況的複查應該在術後的2~6個月之間完成。如果沒有復發,則可以按照“1年-3年-5年”的時間間隔複查或體檢;如果檢查到復發的病變,要積極切除並繼續按照相關的病理分型建議去複查。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三、病理類型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類癌或腸癌

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被稱為“早癌”,是大腸癌篩查重點的關注對象;類癌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而腸癌自不必多說,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這三類病變都應該在腫物被切除的2~6個月內在病變的原位進行相關的複查。與此同時這一類患者屬於腸癌復發或發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哪怕複查結果無異常,也應該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每年都進行一次腸鏡檢查的節奏,直到醫生准許延長複查間隔,而後改為“3年-5年”的時間間隔進行復查。

我們可以看出來,對於息肉或腫瘤性病變,醫生都是比較謹慎的。因為它們具有較高的複發率和一定的癌變率,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儘早開始第一次檢查,並且保持持續的關注。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炎症性腸病(IBD)如何複查

炎症性腸病(IBD),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慢性結腸炎,而指的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太瞭解這兩種疾病,但是在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可是不少見。

雖然叫炎症性腸病,不過大家不要被它們的假象所迷惑,其實潰結和克羅恩病本質上屬於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與其說是腸道炎症,不如說是一種主要表現為腸道症狀的全身性疾病更貼切。尤其是潰結,它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都與免疫系統的參與有關。

炎症性腸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反覆的腹痛,潰結的典型表現是粘液膿血便,而克羅恩病則是糊狀的糞便,一般容易形成腹部包塊、肛門瘻管膿腫和肛裂。

關於炎症性腸病,很遺憾,目前尚未有能夠根治的良方供大家使用,多數情況下只能依靠美沙拉嗪這一類水楊酸製劑來維持治療。不過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在有效療程內控制好病情,生活質量上也能同普通人沒有太大的差別。

所以對於這樣難以根治,極易復發的疾病,定期的複查尤為重要。腸鏡檢查能夠很好地觀察病情的變化,一旦有復發或加重,能夠提示醫生隨時調整用藥方案。所以一般來說,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複查主要保持在每1~2年內查一次腸鏡,或者在病情變化時及時複查(比如便血增多,腹痛加劇等)。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總結一下

我們從沒什麼異常的腸道講起,到息肉或腫瘤性病變,又到炎症性腸病,把常見的需要重視的一些病變的複查時間和理由完整地介紹給了大家。

老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對於我們腸道的健康,”檢查-診斷-治療-恢復-複查“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光注意到前面的幾項卻忽視了複查,那麼很有可能之前的努力就會付諸東流。

最後在結尾給大家附上一個複查的總結性表格,希望大家再看了這篇文章後,能夠合理安排自己腸鏡的複查時間,保衛自己腸道的健康。

全面解析腸鏡檢查和術後複查攻略,讓大家不再為何時複查而煩惱

參考文獻

  1. 於海食, 洪纓, 王玉蓉.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J]. 實用醫學雜誌, 2010, 26(002):323-325.
  2. 宋潔菲, 盛劍秋. 結腸鏡檢查和息肉切除術後隨訪策略進展[J]. 胃腸病學, 2015(07):46-49.
  3. 王俊, 劉希雙, 王光蘭, et al. 結腸息肉病理分析及電切後復發情況[J]. 中國內鏡雜誌, 2013(6):645-648.
  4. 李錦, 孔令斌, 黃志誠. 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癌變機制研究進展[J].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6, 39(3):196-201.
  5. 鄭恩典,鄭亮,林細州,王英,蘭巧麗,蔡強.胃息肉與大腸息肉臨床和病理特徵的比較[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6,15(6):444-4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