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段诗句,大多数人都能够熟悉地脱口而出。虽然这段诗句描写的是古原上的野草,不过在消化内镜医生的眼中,直接把关键词换成“息肉”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很多做过肠镜,切过肠息肉的患者都以为切息肉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一般面对有这样想法的患者,我都会给他列举两个数据:被称为癌前病变的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约为1.4%~9.2%,而它们被切除后的再发率在30%~50%之间。当大家听到这一组数据后,是不是脑海中也会有息肉像野草一样周而复始地生长的景象了呢。

其实哪怕是肠镜检查结果没什么问题,我们也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复查。尤其是对于一些肠道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定期的筛查才能保证肠道健康的有备无患。

今天我们就从三类不同的检查结果来简单了解一下肠镜的复查策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无异常结果依然需要定期复查

肠镜检查无异常,这应该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我们将大部分慢性的肠炎(注意,不是炎症性肠病,不是溃疡性结肠炎,而是普通的慢性肠炎)也归为此类。

对于结果无异常的朋友们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可以安心的,只是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我们肠镜检查结果存在着漏诊的可能。据报道,肠道准备(清肠)没有做好的话,腺瘤性息肉漏诊率高达35%。

因此虽然肠镜是下消化道疾病检查的首选,但是由于肠道准备情况各异,大肠解剖结构层层叠叠,加之检查操作医生的经验差异,肠镜检查的准确率并不是100%(不过较大的病变被遗漏的几率也是极低的)。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所以针对下面三种检查无异常的情况,我给出相关的复查建议:

一、日常无症状,肠镜检查也正常

单纯的体检性肠镜结果如果无异常,我们在5~10年内是完全可以放心过日子的。其实,只要肠道准备做得好,肠镜的检查结果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针对这类无异常的人群建议可以间隔5~10年复查肠镜一次。当然,如果这期间出现了一些肠道症状,难以自愈,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做检查了。

二、有肠道症状,但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如果存在便血、腹痛、反复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话,如果第一次肠镜检查无异常,由于要考虑到漏诊率,可能还需要找时间再查一次以确保结果的准确。一般在1~3个月内,连续两次肠镜检查结果都没有异常的话,就该考虑是不是别的地方有问题,或者是存在着功能性的肠病了。

三、肠道没准备好,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前面提到了不好的肠道准备有着较高的漏诊率,可见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再重新准备一次,而不是冒然地继续进行检查。即便继续检查,得到未见异常的结果,其实参考的意义也并不大。

可见良好的肠道准备是检查结果准确的有力保障,一定要多加重视。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息肉性病变的复查策略

既然息肉性病变会像野草一样复发生长,那么我们一定得重视术后的肠镜复查。不过不同的病理类型我们复查的间隔时间也不尽相同,下面就结合息肉的病理性质、癌变风险和进展时间等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肠息肉或肿瘤性病变切除后的复查建议(这里也包括手术后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此类息肉癌变几率极小,肠镜下切除后可以适当延缓复查时间。建议1年内完成第一次复查即可。如果复查结果正常,按照每5~10年的间隔复查。如果发现息肉复发或新发,复查的策略可依据相应的病理类型去执行。

二、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错构瘤、锯齿状瘤或切除的直径大于1cm的良性肿瘤性病变等

此类病变被称为“癌前病变”,对于这类情况的复查应该在术后的2~6个月之间完成。如果没有复发,则可以按照“1年-3年-5年”的时间间隔复查或体检;如果检查到复发的病变,要积极切除并继续按照相关的病理分型建议去复查。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三、病理类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类癌或肠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被称为“早癌”,是大肠癌筛查重点的关注对象;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而肠癌自不必多说,及早发现及早手术治疗。这三类病变都应该在肿物被切除的2~6个月内在病变的原位进行相关的复查。与此同时这一类患者属于肠癌复发或发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哪怕复查结果无异常,也应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每年都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的节奏,直到医生准许延长复查间隔,而后改为“3年-5年”的时间间隔进行复查。

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息肉或肿瘤性病变,医生都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一定的癌变率,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尽早开始第一次检查,并且保持持续的关注。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炎症性肠病(IBD)如何复查

炎症性肠病(IBD),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结肠炎,而指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太了解这两种疾病,但是在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可是不少见。

虽然叫炎症性肠病,不过大家不要被它们的假象所迷惑,其实溃结和克罗恩病本质上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与其说是肠道炎症,不如说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的全身性疾病更贴切。尤其是溃结,它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都与免疫系统的参与有关。

炎症性肠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复的腹痛,溃结的典型表现是粘液脓血便,而克罗恩病则是糊状的粪便,一般容易形成腹部包块、肛门瘘管脓肿和肛裂。

关于炎症性肠病,很遗憾,目前尚未有能够根治的良方供大家使用,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美沙拉嗪这一类水杨酸制剂来维持治疗。不过大多数的患者都能在有效疗程内控制好病情,生活质量上也能同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差别。

所以对于这样难以根治,极易复发的疾病,定期的复查尤为重要。肠镜检查能够很好地观察病情的变化,一旦有复发或加重,能够提示医生随时调整用药方案。所以一般来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复查主要保持在每1~2年内查一次肠镜,或者在病情变化时及时复查(比如便血增多,腹痛加剧等)。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总结一下

我们从没什么异常的肠道讲起,到息肉或肿瘤性病变,又到炎症性肠病,把常见的需要重视的一些病变的复查时间和理由完整地介绍给了大家。

老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我们肠道的健康,”检查-诊断-治疗-恢复-复查“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光注意到前面的几项却忽视了复查,那么很有可能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最后在结尾给大家附上一个复查的总结性表格,希望大家再看了这篇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自己肠镜的复查时间,保卫自己肠道的健康。

全面解析肠镜检查和术后复查攻略,让大家不再为何时复查而烦恼

参考文献

  1. 于海食, 洪缨, 王玉蓉.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002):323-325.
  2. 宋洁菲, 盛剑秋. 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进展[J]. 胃肠病学, 2015(07):46-49.
  3. 王俊, 刘希双, 王光兰, et al.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J]. 中国内镜杂志, 2013(6):645-648.
  4. 李锦, 孔令斌, 黄志诚.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机制研究进展[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6, 39(3):196-201.
  5. 郑恩典,郑亮,林细州,王英,兰巧丽,蔡强.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临床和病理特征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6):444-4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