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疫情復發提出警示!專家:兩年內保持社交距離須成常態化政策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白雲怡】隨著曾被譽為“防疫模範生”的新加坡近幾日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迅速激增,公共衛生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這意味著在疫苗研製成功前,在全球根除新冠病毒已幾無可能,“各國需要警惕的已不是‘二次暴發’、‘三次暴發’,而是要做好‘長久戰’的準備”,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應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常態化”。

由於新加坡是世界上傳染病追蹤系統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且作為“城邦國家”體量較小易於管理,新加坡被許多公共衛生界學者認為是衡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傳播的一個“參照系”:如新加坡的疫情難以控制,則意味著世界大部分地區將面臨更嚴峻、甚至失控的風險。然而,讓人憂心的是,新加坡確診病例已多日現激增態勢:截至20日中午12時,該國在過去24小時中新增1426例確診病例,再創單日新增病例新高,新加坡也已成為東南亞地區累計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

美國蘭德公司亞太政策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家黃志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疫情的再次暴發或許意味著,除了通過大規模的注射疫苗使大量人群擁有免疫力外,其他任何政策只能把疫情限制在一定程度以下,而完全的“零發生”恐怕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已經很難做到。但她強調,在這一情況下,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將更加重要,且應當成為各國未來一兩年內的“常態”,直至疫情最終結束。

“與其說是(警惕)‘二次暴發’或‘三次暴發’的風險,我現在已更傾向於用‘長久戰’來形容(接下來的抗疫局面)。”黃志環表示,各國應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監測系統的敏感並減少人群聚集的政策,尤其要留心各自國家與社會治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環節,防止其成為疫情迅速蔓延的“引爆點”。“外籍勞工是新加坡極少數的幾個國家管理的薄弱環節之一,但疫情恰恰在這一環節暴發。”

“如果同時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我估計大部分國家接下來會採取‘收緊-放鬆-再收緊-再放鬆’這樣交替性的措施。”這名美國公共衛生學者預測稱。但她提醒稱,“放鬆”的前提應是當地已具備大規模檢測的能力,否則將很容易導致相對較大範圍的疫情擴散。

新加坡的情況也為更多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敲響警鐘。據黃志環介紹,世界上有像新加坡一樣先進的公共衛生監測和追蹤系統的國家很少,“歐洲和美國在2月與3月出現的情況,會陸續在其他很多國家再次發生”。她表示,在這些國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可能會繼續被推高,很多國家的醫療系統將面臨過載甚至癱瘓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