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227年),這年諸葛亮已經46歲,上《出師表》,準備開始第一次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後,病逝五丈原出;臨終前作《誡子書》,8歲的諸葛瞻襲爵武鄉侯。延熙六年(243年),17歲諸葛瞻娶蜀漢的公主為妻,授為騎都尉;開始正式步入官場。

此後,諸葛瞻先後擔任羽林中郎將、尚書僕射,加官軍師將軍。景耀四年(261年),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軍隊前往抵抗;最終,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全部戰死;鄧艾兵臨成都,後主劉禪出降,蜀漢政權滅亡。

“諸葛瞻七萬雄兵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的說法出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演義小說在創作過程中為了形象生動,添油加醋是避免不了的。正史確實沒有記載諸葛瞻、鄧艾雙方對陣各有多少兵馬,也無從考究;不過諸葛瞻此戰戰敗陣亡確實事實。

竊以為諸葛瞻戰敗原因要從主要分蜀漢、魏國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蜀國方面(內因):


一是蜀方將來臨陣經驗不足。此次蜀軍完全是鄧艾偷渡陰平進入蜀地內部時被後主劉禪拉出來應戰的,其率領軍隊的主將們都是蜀漢功臣之後,雖然官居要職,但都無實際臨陣經驗。諸葛瞻、諸葛尚為諸葛亮子孫,張遵為張飛之孫,黃崇為黃權之子,李球為李恢之侄,其父輩都為蜀漢立下卓越功勳,而後輩確坐享其成,關鍵時刻當然會掉鏈子。

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諸葛瞻

二是主將諸葛瞻戰機把握不住。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搶佔險地,而給遠道而來的魏軍喘息之機,最終雙方決戰,正中了鄧艾的計謀,導致其戰敗。《三國志》記載:“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近,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這裡就描寫了諸葛瞻沒有聽進去黃崇的建言,在決策上盤桓不定,最終痛失戰績。

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蜀軍將領全部陣亡

二、魏國方面(外因):

一是魏方軍隊達到出其不意效果。鄧艾此次偷渡陰平是在魏國鍾會、諸葛緒等人的反對之下進行的,蜀國上下更加不會想到鄧艾會兵行險著;等到魏軍進入蜀地內部上,可想而知蜀國上下的震驚程度。此次應戰完全屬於倉促應戰,提前在思想上都沒有做好準備,更何況在其他方便了。

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偷渡陰平的鄧艾

二是主將鄧艾用兵果敢。鄧艾用兵才能是在長期實踐中錘鍊出來的,更可貴的是在關鍵時刻敢於背水一戰。雙方對陣,鄧艾派其子鄧忠、司馬師纂分兵攻打諸葛瞻左右兩翼,兩軍失利退回,鄧艾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結果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戰爭雙方往往到最關鍵時刻,拼的就是意志,鄧艾最終熬到了最後,作為從未上過戰場的蜀國將來最終陣亡也是意料之中。

諸葛瞻七萬雄兵,為何最終敗於鄧艾的兩千殘兵

戰場最後的角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