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寶來說,什麼是安全感呢?

泰成康貝儷萱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新生兒,哭泣時父母溫暖的臂彎、飢餓時媽媽柔軟的乳房便是他們的安全感;對於幼兒,猶豫著要不要前進時父母肯定的微笑和眼神、幼兒園門口即將和父母分別時獲得的堅定擁抱便是他們的安全感;對於少年,成績落後時父母溫柔的接納、面臨抉擇時父母剋制的建議便是他們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項長期且穩定的心理品質,其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嬰幼兒所長期處於的家庭環境。

第一,家庭氛圍是否溫馨和諧。

如果寶寶經常能感受到爸爸媽媽關係緊張或者家庭成員之間整天吵架,會讓寶寶隨時處於一種被指責、被拋棄的擔憂狀態中。電影電視劇中這樣的畫面比比皆是,孩子在面對大打出手的父母時抱著腦袋不停哭喊“爸爸媽媽別吵了,我乖乖聽話,我好好學習,你們別吵了,別不要我!”天性敏感的寶寶在處於緊張情境中時往往會產生自責、內疚的心理狀態,從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繼而失去安全感。

第二,教養方式是否平等可靠。

研究表明,嚴厲、拒絕、恐嚇的教養方式會使幼兒的不安全感大大增加,會讓寶寶對未知充滿焦慮和害怕。《小別離》中的男女主人公堅持執行嚴格養娃,孩子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之前除了正常上課之外不是背單詞就是做習題,稍有不滿就會受到媽媽的嚴厲批評,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不止如此,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爸媽還幹出了偷窺、強行管束、理所當然替孩子做決定等等行為。結果,孩子躲得越來越遠,漸漸地不再相信父母,在與父母的互動之中戰戰兢兢,甚至一度離家出走。長此下去如何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

第三,父母的關注是否無條件積極的。

如果寶寶感知到爸爸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是需要滿足爸爸媽媽的要求才能獲得的,那麼寶寶會不自主去製造條件引起爸媽的關注,一旦失去控制則會陷入無盡的焦慮和恐慌中,害怕這份愛隨時會失去。

閨蜜深夜打來電話訴說近日來的疲憊,3歲多的寶寶一到早上就咳嗽發燒沒精神,帶去兒童醫院來來回回折騰了一溜夠還是沒能找到病因。這一問才知道,原來最近她和老公都忙著衝業績,連著好幾個週末都在加班,直到有一次孩子夜裡發燒咳嗽夫妻倆人急壞了,天一亮就趕緊請假去了醫院,回來路過商場就懷著愧疚和安慰的心理帶著孩子吃喝玩樂逛了一整天。後來寶寶學聰明瞭,生病不但不用去幼兒園,還能有爸爸媽媽陪著去逛遊樂場,所以天天喊病。

第四,父母的情緒狀態是否平和穩定。

安全感作為一種情緒體驗是可以被傳遞的,如果爸爸媽媽的情緒是柔和的,認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這個世界是安全和可信賴的,那麼寶寶也會建立一樣的安全感。相反寶寶則會被傳染到焦慮和不可控的不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小西瓜2020


大家好,我是寶媽,結合我自己養娃的經驗教訓,我來聊聊什麼是寶寶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寶寶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是讓孩子感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父母是愛我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有能力勇敢面對生活”的力量。從呱呱墜地的嬰兒開始,寶寶就需要養育者給他足夠的呵護和關愛,孩子才能慢慢地內心安定,勇敢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乃至走的更遠。

首先父母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孩子是一個不完美的孩子,自己是一個不完美的父母,這樣才有足夠的耐心來面對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種種困難。

父母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不會患得患失。對於孩子來說,健康祥和的家庭氛圍更能給他們安全感。

對於小寶寶來說,餓了有人餵奶,拉了有人換尿布,不舒服了有人抱著哄這些都是安全感。再大點兒,走路摔跤有人扶,被雷聲驚醒有人擁抱安慰,這也是安全感。被小朋友欺負了有人幫忙保護伸張正義,遇到難題解決不了有人伸出援助之手,這些也是安全感。心裡難受委屈可以有人傾聽,迷茫無措的時候有人指引航向這都是安全感,孤單寂寞有人陪伴,這都是安全感。

我們不要做失控的媽媽,不要養育一個逆來順受隱藏自己只知道乖巧聽話的孩子,做孩子的支撐,培養孩子擁有超強的安全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

  • 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其性格思想等方面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從身體上感情上拋棄孩子,鼓勵孩子遵守恰當的規則勇敢做自己,接納鼓勵欣賞不完美的自己的影子,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向美好未來前進。

家有兒女的寶媽日常


既然說是寶寶,默認是1歲前的嬰幼兒。那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什麼是安全感呢?

1.吃飽喝足的舒適感是最初的安全感

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需求是吃,飢腸轆轆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是難受,對嬰兒來說是恐慌。而飽腹感所帶來的舒適,就是他們能體會到的最初的安全感。

2.乾爽的PP是安全感

嬰幼兒的肌膚是很敏感的,紙尿片包裹著很悶,但總體來說也算是他熟悉的(他在孃胎裡的溫度更高),但如果由於排洩等原因導致PP黏糊糊的,他說不出來那份難受(這部分女士們應該更清楚),也不明所以(他可沒有對排洩的認知),只知道不對勁、不舒服。

而乾爽的PP,則會給他帶來舒適的感覺,這同樣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

3.被及時地回應是安全感

嬰幼兒對周遭世界是無能為力的,有什麼他覺得不對勁的都會大哭,這是在發送信號,讓大人能及時回應他,這份及時回應就是他們的安全感。

這並不難理解,換位思考一下,黑燈瞎火的,看完恐怖片的我們要半夜起來如廁,此時有人陪我們就會覺得安全很多,就是那份感覺。

4.媽媽的體味、聲音、撫觸是安全感

孕晚期的媽媽都有那麼一種很玄的感覺,好像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聽到自己跟他說話他會有反應,撫觸肚皮他也一樣會回應...

咱們需要自信一點,這並不是感覺,而是事實。

而當孩子仍處於嬰幼兒時期的時候,媽媽的一切他是那麼熟悉,也是他最最最熟悉的事物。包括媽媽的體味、聲音,與媽媽的肌膚接觸,這些都給他帶來如在孃胎時的感覺,感到自己很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