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斑”與“硬斑”哪種更危險?有了“斑塊”必須治療嗎?

通常所說的“斑塊”是指動脈管壁上的粥樣硬化性病變,其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脂質條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期、複合病變期。

“軟斑”與“硬斑”哪種更危險?有了“斑塊”必須治療嗎?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脂質核心、外圍的纖維帽和表面內皮組成,分為不穩定斑塊與穩定斑塊兩類。當“斑塊”的主要成分為脂類時,稱為“軟斑”;如果“斑塊”發生明顯鈣化,就形成了“硬斑”。與“硬斑”相比較,通常“軟斑”的纖維帽較薄,其覆蓋在“斑塊”表面,就像是包了個"皮薄餡多”的“餃子”一樣,容易破裂,屬於不穩定斑塊(也稱易損斑塊)。相反,纖維帽較厚而脂質較少的斑塊通常是穩定斑塊。

一般情況下, 斑塊本身不會脫落堵塞血管,因為動脈斑塊不是黏附在血管壁上的團塊,而是已成了動脈結構的一部分。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飲食過鹹、缺乏運動、長期熬夜、吸菸、酗酒等會損害血管內皮,為脂質的沉積創造條件,並可能誘發斑塊破裂,使其中的脂質成分暴露在血液中,誘發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導致血管閉塞。

並不是所有“斑塊”都需要藥物治療。不吸菸。無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若經專科醫生評估認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高,就沒有必要服藥,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適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豆製品,減少高脂食品(如蛋黃、肥肉、動物內臟等)的攝入,飲食清淡、戒菸限酒,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避免久坐,並定期隨訪。

“軟斑”與“硬斑”哪種更危險?有了“斑塊”必須治療嗎?


已有心腦血管疾病、頸動脈中度以上狹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3.4毫摩/升以上者,應服用他汀類藥物,同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素,防止“斑塊"進一步增大或破裂。頸動脈狹窄> 50%且伴有腦供血不足症狀,或者頸動脈狹窄> 75%者,需由專科醫生評估,必要時實施手術治療。

一項大規模臨床試驗( 17萬例患者)的分析顯示,應用他汀治療5年,LDL-C每降低1毫摩/升,可使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22%。他汀類藥物既能降膽固醇,又具有抗炎、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作用,是治療斑塊的主要藥物。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LDL-C。目前認為,將LDL-C降至1.4~ 1.8毫摩/升是目標值。

“軟斑”與“硬斑”哪種更危險?有了“斑塊”必須治療嗎?


阿司匹林雖然不能控制斑塊進展,但它可在不穩定斑塊破裂的瞬間發揮抗血小板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的發生風險。目前認為,頸動脈狹窄超過70%,或頸動脈狹窄在50% ~ 70%且有腦缺血癥狀者,宜長期口服阿司匹林。頸動脈狹窄< 50%者,需要先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男性> 50歲、絕經後女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肥胖、吸菸、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若危險因素≥3種,則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