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營銷”的本質就是蹭熱度,它可以是突發的時事熱點,也可以是每年既定的風俗節日,亦或者是某個時代裡頭的人們的共同記憶。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因此評判營銷優劣的根本不在於蹭熱度與否,而是在於這行為所傳達的信息對錯與否,有沒有價值,是否能夠收穫情感共鳴。

這不,就在2020年5月3日夜間,B站借一部名為《後浪》的短視頻登上了央視一套,且在《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檔位佔了一坑---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從本質來說,它就是一段營銷廣告,但也正如開頭所說的那般,它的優劣並不取決於是否蹭上了熱度。《後浪》徹徹底底地火了,從3日夜間到4日一整天,我們能在各大社交平臺以及媒體的新聞報道中,看到各種姿態的轉發和解讀。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B站完成了一次極為漂亮的營銷,而本期內容我將會對這段視頻進行剖析,好讓你們能夠明白火爆背後所隱藏的這幾層內涵。

01.“吹捧”的爽感

人是一種奇怪的生物,長久以來,人們都極為熱衷於對好消息的青睞,對吹捧自己行為的樂此不疲。這個現象或許是出於生物演化的影響,也或許因為文化模因的感染,總而言之,人對吹捧是有著強韌追求的。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不可否認,短短4分鐘不到的《後浪》滿載著對年輕一代的“吹捧”。從剛開篇提到的這是一個建立在巨人肩膀上的時代,無數資訊和知識奔湧而來,近乎無窮盡的自由方向能讓年輕人在年幼之時即可達到“不惑之年”的狀態。

不僅如此,年輕人在時代中的豐碩獲得還不夠,就在一連串環境優勢的羅列之後,我們居然還看到了這樣一句說辭:“你們有幸遇到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不帶任何的保留,似乎竭盡渾身解數去給年輕人“吹捧”,也藉此人性中的慾望偏好,喚起了無數小夥伴的共鳴和喝彩,並最終引發了一系列的刷屏現象。

但問題來了,如今的時代果真有如此理想,乃至饒有一股烏托邦的況味嗎?

答案是,不可能的!

就譬如《後浪》提到的信息和知識井噴的事情,這一來確實帶來了許許多多可選項,賦予了年輕一代更多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並非沒有壞處的。

就比如最近兩年時常被提到的“信息過載”現象,也比如因為精準化推送而導致的“信息繭房”,乃至那把一直懸掛在內容生產領域頭頂上的審核鍘刀,這通通都能令人捏一把汗。

再加上15年前後以神奇少女王凱歆為首的90後創業者,曾自信滿滿的怒喊“你們不懂年輕人”

,但最後卻以跑路收場。

因此《後浪》開篇說到的這句話也就蒙上了些許的“吹捧”意味:“那些口中宣稱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就像我一樣”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所以在我看來,B站短片之所以能夠刷爆社交媒體,首先絕對難逃對年輕人的“吹捧”。它描繪了一個近乎烏托邦般的圖景,諂媚了人性中對好消息的慾望,讓年輕人在精心設計的文案中收穫到極致的爽感。

因此整部視頻看下來後,相信無人不在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句話語:這個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

不過,若想引發現象級傳播,單憑爽感是不足以的,在《後浪》身上我們還能看到如下兩大意義。

02.大人們的“投降”

《後浪》的精彩除了能令人亢奮的文案之外,一定不能少了作為演講者的“何冰”---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此人出生於1968年,未過花甲,但已然和我老爸老媽擁有相近的歲數,再加上他等身加持的國家一級演員、政協委員會成員、曾出演包括《甲方乙方》《白鹿原》《芝麻胡同》等口碑大作的成就,毫無疑問,何冰已然具備著代表同時代大人們的能耐。

縱然《後浪》的拍攝帶有營銷意味,但何冰在劇中給我們呈現的卻是一幕又一幕篤信滿滿的形象。如果你說他完全靠演而絲毫沒有敬佩年輕人的意味,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也正因此,《後浪》算是狠狠地掌摑了大人們的臉蛋---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曾幾何時,90後一代被大人們視作為混亂和無序的一代,認為他們只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破壞。而作為其中的一員,相信各位也沒少在成長過程中被大人們指指點點:玩個遊戲會被視作不學無術,而如果年紀偏大還抱著動漫不放,則基本會收穫一句“要不要如此幼稚”的吐槽。

在大人們眼中,年輕人的榜樣標準來自是否能夠聽從家長的教誨,而成就的高低則取決於是否能夠在被他們認可的事業方向上取得一定的成績。

在此等思想影響下,過去20多年來,又究竟有多少家長曾為自家孩子放棄公務員、教師等鐵飯碗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互聯網和動漫製作而痛哭流涕過?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我們是被看扁的一代,而過去30多年來的經濟騰飛在大人們的思想中是絕對沒有年輕人貢獻的身影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是被傲慢和叛逆的一代,在大人們眼中我們似乎會為了追求喜好而罔顧大好的前程,認為這是和平與富裕年代所造就的“富二代”劣根性。

不過這一切隨著90和00後相繼邁入社會,相繼在商業領域取得鼎沸成績之後(90後聶雲宸創辦估計百億的喜茶,陳安妮創辦了業內頂級的快看漫畫,1997年出生的老番茄收穫B站首個千萬粉級大V的成就,而同年出生的簡自豪就更是率領RNG戰隊取得了亞運會《英雄聯盟》比賽的總冠軍等等),如此種種,從而也讓如今的輿論風向變得不大一樣了。

而就在《後浪》裡,何冰甚至還對這個轉變給出瞭如此強有力的評價:“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作為一名60後,我相信何冰即便在過去未曾嘲諷過年輕人,但也理應會在年輕人擁抱遊戲和動漫的時候給出過善意的批評。因此他在《後浪》裡的表現也著實能被視作為一次自省,或許也正因如此,我們也才有機會聽到如此鏗鏘有力的對白說辭。

在我看來,這事兒就如同《鬥破蒼穹》所描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劇中蕭炎憑藉機遇和努力成功洗褪了窩囊廢的名聲,讓包括納蘭嫣然在內一眾名門角色追悔莫及。

而現實中的年輕人則同樣憑藉耀眼的成就,讓一眾老傢伙們明白到何為“把傳統變成現代,把經典變成流行,把學術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真諦---唯熱愛即事業的人生態度方才可能促就。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如此鏗鏘有力的掌摑大人們的嘴臉,這段視頻又豈有不火爆的可能性呢。

當然,內容最後我還想跳出視頻本身,來給各位再補充一點它的價值---

03.對年輕人的警示

最近幾年,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人類的本質其實是復讀機”。它描述了人類在漫長的演變歷程中會往復不斷地掉進同一個陷阱中的窘境,而這個事情也與同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的這句話如出一轍:“人類從歷史中唯一獲得教訓就是,人類從不會獲得任何教訓”。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在秉承上述理念的人們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容得滿懷期待的,而具體落到前文所說的事情之上,那他們也必然會認為年輕人能夠洗褪大人們的成見,也只不過是短暫的歷史性事件而已。長遠來看,相同的窘境依舊會往復不斷地到來。

也就是說,如今自傲的年輕人們,也將會在未來的某天走上鄙夷另一批年輕人的道路,從手持寶刀的屠龍勇士,轉變成兇猛殘暴的惡龍。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我不否認這個現象的輪迴呈現,畢竟創新和反叛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是極其混沌不堪的,而前人已然走通的道路則往往代表著秩序和安詳。

也就是說,即便人性的底色是自私的(如同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所描繪到,生物的所有行為其實都只是為了自身基因的最大效率複製),人們也會不遺餘力地讓繼承自身基因的後代在更大存活可能性的環境中生存開來。

因此,否定年輕人的行為,一定會長久以往的存在。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但廣譜意義上的存在,可不代表著事情本身就不能有任何的變化了。就正如女性在舊時代只能被束縛在家庭勞動,而現如今卻能無處不在看到女權崛起的吶喊一般,對女性的歧視不可能消滅殆盡,但在追求社會效率的脅迫影響下(現代社會的工種已不再專屬於男性),越是能夠包容女性群體的社會,就越是能夠獲得強大的競爭勢能。

年輕人也一樣,就站在本次刷屏的《後浪》短片所呈現的一幕又一幕“年輕人茁壯強大,大人們被狠狠打臉”的事實基礎上。我相信未來的年輕人一定能夠獲得更優越於當下的成長環境,並收穫更多的來自大人們的包容和體諒。

或許輪迴依舊存在,但至少過去簡單粗暴的嘲諷和否定也應當會轉變成這樣一句話:“你的想法很不錯,但如果能聽聽我的建議就最好了”。

年輕人請記住了: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登上央視,刷屏社交圈,B站《後浪》走紅的背後是“大人的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