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辭典、文件、報刊書籍……目所能及之處的漢字存在,就像我們身邊的空氣一樣自然。但是,我們或許從未考慮過這些字體從何而來?又是怎樣從手寫變成印刷的?今天揭幕的“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和“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場館雖然“迷你”,卻可以讓更多人瞭解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起源和發展,瞭解漢字印刷字體的設計規範和創寫工藝,更好地宣揚與傳承漢字文化、字體文化、非遺文化。

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

  圖說:你瞭解字體嗎?

  四種字體誕生源頭

  “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發源地”和“上海印刷字體展示館”都位於新閘路1209弄60號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中,新中國的印刷字體就誕生於此。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漢字的字體、字形雜亂,異體、變體混合使用,嚴重影響印刷質量和閱讀效果,更導致我國參加國際書籍裝幀博覽評比無功而返。1959年,文化部召開會議指導上海率先進行“印刷字體改革”,以印研所為基地,在新閘路1209弄60號內集聚了滬上美術創意有功力、書寫正楷有造詣、雕刻字模有經驗的三結合人才,成立了由50多人組成的字體研究室。印研所字體研究室的設計人員耗時5年,相繼完成了宋、黑、楷、仿四種常用印刷字體的創寫設計,總計8萬字,為新中國推廣簡化字和漢字使用的規範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

  圖說:宋黑體

  其中,宋體吸取《燕子箋》等古代版本和近代宋體字之長,融合書法、美術和刻字的創意靈感和藝術韻味。黑體多用於標題,有時夾排於正文,字形方中帶長、黑白勻稱、行款整齊,並加以喇叭口裝飾,端莊穩定。楷體於1964年完成設計,橫劃傾斜,豎劃斜直不一,筆劃粗細起伏,筆形流暢自然,是初學漢字的首選字體,主要用於排印小學教科書和少兒讀物。1965年完成的仿宋體,筆形挺秀,橫豎劃粗細接近,結構兼有楷宋特點,豎劃收筆有垂露頓角,主要用於文件正文。

  20世紀80年代,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將宋、黑、楷、仿四大品種的專用字稿作為同英國蒙諾公司合資的投資,首次購進國際先進的激光照排設備。後又將這四種字體的原始字稿,全部複印無償提供給國家“748”工程、“漢字信息處理”重大項目,為我國印刷業實現告別“鉛與火”的技術革命作出了貢獻。北大方正的王選教授將這些字體與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相結合,成為發明“漢字信息處理激光照相排字技術”的原創母體,之後普遍進入海內外漢字字庫,派生再造出千姿百態、各有特點的後代字體。

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

  圖說:楷體

  目前國內普遍應用在計算機系統字庫裡的宋、黑、楷、仿四副常用字體品種,無論是國標字數的增加還是品種的擴展,它們的筆形、結構、重心、粗細等內外形基本框架及其神韻,都源於上世紀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創寫的印刷字體。

  書寫技藝代代相傳

  2009年6月,印研所“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項目,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研究所現有非遺傳承人十餘位,在今年上海書展上發佈的新版《辭海》所使用的三套字體就是由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創寫的辭海宋、辭海黑、辭海中黑。

  第二代傳承人陳其瑞生於蘇州,15歲來上海讀書,18歲進了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簡稱印研所)的活字字體研究室,這位當年最年輕的字體設計師,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宋、黑、楷、仿這些天天看見的字體,你可知道它們的來歷?

  圖說:各種字體樣本集

  陳其瑞從事字體設計的時期,正趕上新中國成立後鉛字印刷的“黃金時期”。“要設計出一個字,是很不容易的,過程很枯燥。首先得打鉛筆稿、複製正稿,然後用直線筆畫線,再用毛筆勾描點、撇、捺、勾,之後再將空心字填墨,接著描白。拍照縮小樣後,還要對字體的結構、大小、粗細、筆形進行修整統一。我們幾個人分工做,像流水線工作那樣,平均算下來,1個人一天最多能寫三四個字。”字體設計師必須有書法功底和美術字的書寫功底,設計仿宋的錢震之、設計黑體的徐學成和周今才、設計宋體的謝培元和施渭峰……這些大師都是陳其瑞在印研所時的同事和前輩。

  如今,第一代傳承人都已經作古,但他們留下的手寫設計稿依然可以在展示館的玻璃櫥窗裡看見,他們設計的字體則幾乎隨處可見,融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