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延安(散文)

又見延安(散文)

 一

今年五一,四天假期,因要值班,決定五一前驅車再去延安。每次去都是冒著濛濛細雨,一路顛簸,像是去赴一個內心向往己久的約會,這次也是一樣。做為一個遊人,一亇過客,我照例會有一種衝動,延安變了。

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聖地,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革命聖地,多少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景仰,多少人都夢想著來這裡一睹聖地風采,沿著偉人的足跡找尋精神的砥礪。小時候,在讀小學時,課本中一篇要求背誦的課文《楊家嶺的早晨》讓我一直牢記並神往已久,上初中時曾讀了賀敬之先生《回延安》到現在銘記於心。

又見延安(散文)

第一次去延安,那是一九七五年秋。我十五歲,高中剛畢業,在公社當通信員。公社主任和我去慶陽定購“慶單1號”玉米種子,定購點就子午嶺以西的慶陽地區合水縣的太白公社。子午嶺是陝甘兩省的分界線,翻過子午嶺就到了陝北。那時我還不知道,子午嶺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活動的地方,也不知道他在這裡曾“遷徙往來,拔山通道”,披荊斬棘,開闢荒蠻。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嶺東南的橋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聖地,只知道延安是陝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13年間,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那時的延安,沒有高速公路,從慶陽走延安必須翻越子午嶺,路是沙石路,蜿蜒盤旋曲折,每天只是一輛車從西峰到延安,要走八個小時。

又見延安(散文)

想到要走延安,還是十分的興奮,大哥一九六六年上高中,曾隨紅衛兵到過延安,回來時帶回來了十幾枚毛主席像章,什麼楊家嶺,寶塔山,延河水,南泥灣,棗園等等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上初中,課文裡有賀敬之先生的《回延安》尤期是讀了“心口莫要這麼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檔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貼在心窩上。幾回迴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說不過來,一頭撲在親人懷”更增加對延安的想往。

一九七五年秋,是個多雨的季節,那時全國在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反擊右傾翻案風,到處開展的是“階級鬥爭是崗,其餘都是目”,“以糧為崗,全面發展”,到處都在搞農田水利建設,我老家滿山遍野的棗樹、梨樹都被挖光了,村莊裡山是禿的,地是光的。當我們冒雨翻越子午嶺,真正踏上這塊土地,走進延安城,站在寶塔山,延河邊,走進南泥灣時確很詫異,那時的延安比我的家鄉更窮,條件更差。

延安那時還叫延安縣,是延安地區所在地,縣城就在延河北面的河灣之中,對面偏西是寶塔山,一座拱型橋連接著火車站與縣城。縣城不大,就兩條彎曲的街道,都是磚木或土木的平房,街道兩旁的人行道上新載的國槐只有十幾釐米粗,葉也不茂,枝也不粗,行署及縣招待所有幾處二層樓,延河南岸的寶塔山上樹木稀少,延河上沒有河堤,一座大橋,連接著南北,寶塔山也沒有多少樹木,秋風秋雨聳立的寶塔,望著日出日落,望著延河東去!

又見延安(散文)

延河兩岸的山光光禿禿的,楊家嶺,棗園也是開放的;縣城後的半山坡上,確舊的窯洞處,一個又一個的婦女做好午飯,站在破舊的窯洞口等著在生產隊勞動的男人;一個又一個的小男孩拉著幾隻小山羊在吃著草;延河南面除火車站外都是大片的田她,一隊隊身穿翻羊皮祆,頭裹羊肚毛女的男人扶著犁,身著花布棉祆,頭頂蓋巾的女人拉著小毛驢翻著地,種著小麥,收著成熟的穀子和蕎麥與黃豆和高梁;國營飯店裡,一碗小米飯,外加一亇雞蛋,一碗米酒不到三毛錢不到就能吃飽,大多數人買了飯,蹲在飯館前面的街道上吃,白麵饃饃幾乎沒有,熟菜不思白菜就是蘿蔔,還有土豆之類。縣很少見到汽車,偶然見到也是北京吉普,顯然只有縣上領導才有車坐,更多的大多數人騎著自行車上下班,學生步行上學,縣城沒有一處紅綠燈,一切就如《平凡的世界》裡描述的黃原縣城那樣。當時的我心中老想,延安真窮,與我家鄉的一往無際的董志塬,涇河川差遠了。難以想象,十三個春秋,毛主席是怎樣在這如此貧窮,荒涼之地,帶領中央紅軍,八路軍,帶領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打敗國民黨蔣介石,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又如何在不大的窯洞裡,指點江山,激楊文字,揮斥方遒,寫出了那麼多著名文章。曾感慨萬分,中國革命真不易,中國共產黨真不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真不易,全中國人民翻身求解放真不易!

記得當時住在延安縣城一個小旅館的土炕上,吃著從國營飯店買的油饃,喝著當地產的小米黃酒,耳聽高音喇叭不時時傳來的東方紅歌曲,我的眼睛是溼潤的,心中是澎湃的,這就是我第一次到延安的印象。

又見延安(散文)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第二次踏上延安是二O一一年,那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單位組織科級以上幹部進行重走長征路活動,赴延安學習,共三天時間,那次是平涼到西安,順路看了黃帝陵,壺口瀑布,從西安到延安,走的是延西高速,沿途,我看到五月的陝北大地,層巒疊嶂,生機盎然,到處青山綠水。當再次踏上這片早已心馳神往的紅色的土地,站在寶塔山上,我伸著嗓門,大喊一聲,延安,我又來了!

也許是人生閱歷的增加,也許是改草開放讓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十六年過去了,延安真的變了,這樣的變化讓我激動,讓我興奮!

又見延安(散文)

延安的山是那樣的綠,延河的水是那樣的清。延河上架起了數十條撟梁如彩虹一般,街道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北大街,南大街縱橫數公里,沿延河修建的濱河大道蜿蜒盤旋,柳樹成蔭,各種鮮花紅的紅,白的白,紫的紫,黃的黃,芳香四溢,沁人心肺,延河北岸的清涼山景區與延河南岸的寶塔山景區,鳳凰山鬱鬱蔥蔥,在煙雨中若隱若現,景色不是江南勝似江南。楊家嶺,王家坪,棗園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命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山人海,在寶塔山,鳳凰山,在清涼山,在南泥灣,在延河邊,在黨和國家的偉人曾經居住過窯洞中,在黨的七大會議地址裡,到處是前來參觀學習考察旅行者絡繹不絕,更有不同膚色的外國人,在延安棗園黨中央所在地,每一個團,不論是學習的,還是旅遊的,好多是統一著裝,站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五個偉的人塑像前,舉起雙手,再次重溫著入黨誓詞,背誦著為人民服務,不同的口音,匯成一句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在這裡”這巨大聲音如黃河怒吼,讓我們攜手並肩,讓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

又見延安(散文)

也許是受黨的教育多了,工作時間長了,對延安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延安幾天裡,我和我的同事,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楊家嶺,在王家坪,在棗園,在偉人們工作、生活的窯洞前,在一幅幅珍貴的照片和一件件實物前,傾聽著穿越時空、感人肺腑的實地講解,感受著新中國開創者的艱辛和無畏,重溫著那段如歌如訴的崢嶸歲月,全身心沉浸在對革命聖地、紅色搖籃、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認知和感悟中......

在楊家嶺,我看到了毛澤東舊居就位於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央辦公廳樓右邊的山坡上。院內有三孔坐西向東的石窯,中間一孔是辦公室,左邊一孔是寢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員的住室。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間,毛澤東同志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楊家嶺的窯洞裡,他開始思考建立中國化、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問題。他提出要“廢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解決當時文藝界存在的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的問題,毛澤東就是從這裡走向在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文藝座談會會場,並發表了他著名的《講話》。

又見延安(散文)

在棗園,在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在中央書記處小禮堂、偉人們的舊居、“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中央醫務所、幸福渠。我看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運籌帷幄,指揮一場又一場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戰役;我彷彿看到,在如豆的油燈下,毛澤東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光輝著作;我彷彿看到,在簡陋的會議室裡,召開了一次又一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重要會議。

我彷彿看到,面對敵人幾 十倍於我的一次又一次圍剿和封鎖,共產黨人與人民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彰顯出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博大胸襟和堅定決心;

我彷彿看到,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熱血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的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和過硬的本領,又從這裡奔赴全國的抗日戰場。正是有了這些偉大實踐,才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孕育和鑄成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又見延安(散文)

我知道了,為了及時指導抗戰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毛主席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毛澤東選集》四卷的159篇著作中,《論持久戰》《矛盾論》等92篇都在延安完成的。為節省煤油,毛主席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便把煤油燈芯擰小,一支鉛筆要用到手握不住時仍捨不得扔,把鉛筆頭裝在子彈殼上繼續用完。由於紙張缺乏,一個信封都用4次,正反面用完後再拆開用裡面兩面。

我知道了在艱苦歲月裡,周恩來同樣為全黨作出表率。他積極參加大生產運動,中央直屬機關舉行紡紗比賽,周恩來紡的線被評為一等獎,並在邊區農業展覽館參展。

又見延安(散文)

我知道了1943年11月,在邊區生產展覽會上,展出了朱德親手種植的大冬瓜。有名幹部看後當場寫詩一首:“工餘種菜又栽花,統帥勤勞天下誇。願把此風揚四海,逢人先說大冬瓜。”黨外民主人士續範亭寫詩讚頌:“時人未識將軍面,樸素渾如田舍翁。”

以前,只知道張思德是一名普通警衛戰士,在燒炭時為救戰友而犧牲的。來到這裡,更多瞭解到他的故事,一個高大立體的張思德浮現在我眼前。張思德是共產黨員、戰鬥英雄,他從軍11年,過草地、翻雪山,多次負傷,曾在一次戰鬥中一人奪得12挺機槍。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黨叫幹啥就幹啥,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切聽從黨安排。1942年11月部隊合併,正在擔任班長的張思德被調到另一部隊當戰士。他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開荒、種地、紡線,燒炭、挑水、送信,幹一行愛一行,並主動幫助戰友補洗衣服、編草鞋,幫助群眾生產勞動。

在張思德紀念廣場前,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全黨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地方,我認真誦讀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聆聽延安黨校教授講授的《張思德和張思德精神》,並重溫了入黨誓詞,張思德連同根植於共產黨人心底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彷彿有著跨越時空的穿透力,震撼著我的心靈,正如高高聳立在廣場上的張思德塑像一樣,高高矗立在我的心中。

在南泥灣去往延安的路上,我極目遠眺,綿延起伏的群山到處鬱鬱蔥蔥,南泥灣已經變成了米糧川了。

又見延安(散文)

春風化雨,歲月悠悠,八年過去了,在即將退休之年,我與十九歲的小兒子又一次踏上了去延安的旅途, 現在的延安城區仍被清涼山、鳳凰山和寶塔山包圍,被延河和南川河分割,有著紅色革命聖地、歷史文化名城榮耀的延安城區,雖然幾經變遷、數易芳顏,總跳不出“三山”的困厄。山城溝城之稱一直未能改變。

  在朋友的介紹下,利用不多的時間,再次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延安人通過平山填溝,又建了一亇新城。北新區距離老城區直線距離只有300米,穿過楊家嶺隧道,就到了清涼山北新區新區。新城區已與老城區融為一體,城為未來延安城的一部分。延安的新區,四面環山,道路四通八達,行政中心規模宏大,廣場樹木參天,百花齊放,各種形式的小區,金融,學校,醫院已建成,商業聚集,特色文化產業,一亇生態文明城市示範地和現代生活風尚之引領地己經坐落在清涼山頂,延河北岸。

又見延安(散文)

延安,這就是延安,一個紅星照耀了的地方,當你行紅色之旅時,一定要到延安新城去看看,因為這裡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延安!這裡更能看到延安精神!

延安變了,唯一不變的是延安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但願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在延安能收穫他需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