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背後玄機

作者:王自知

“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背後玄機


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道理。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到的卻是好人總是磨難多,好人總是命不好,甚至遭遇不幸、災禍,早早離世。

而一些作惡之人卻享受榮華富貴、長壽,活得逍遙自在,所以懷疑善惡有報的因果。

真的會“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嗎?因果也會有失公允嗎?

1

認善為惡,認惡為善

現實生活中許多“好人”,為什麼沒有讓我們看到當生的善報呢?

因為,一般人智慧沒開,善惡不分,世間裡所說的“好人”,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人”。

《了凡四訓》中記載一個公案:

有幾個儒生,去請教中峰和尚說:

“佛家論善惡,如影隨形。現在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某人為惡而家門隆盛。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有憑據了。”

中峰說:“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沒開,認善為惡,認惡為善,不說自己顛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哩!”

大家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那裡會認善為惡呢?”

中峰就叫他們說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有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說:“那也不一定。”

另一個人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又說:“那也不一定。”

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但中峰都不以為是。

中峰說:

“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惡。

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

假如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

現在我們身邊一些好人,一般都說他好,認為是好人,但大家都認為的好人,不一定就是好人。

正如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


“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背後玄機

這些所謂的老好人的善舉,也可能是為了譁眾取寵、博得別人的稱讚而已。

這樣的好人,孔子說是“鄉愿,德之賊也!

這些不講原則地的老好人,實際上是敗壞道德的賊人。

所以,真正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人,不是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為標準。

其次,我們一般所說的“好人”,與真正的好人差距很大,聖人認為好人是奉行十善業的人。

也就是奉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的這些人。

從這個最低的好人標準來看,很多好人的缺點就暴露無遺了。

有些我們認為的“好人”,他們雖然也幫助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善事。

但是因為不懂得大自然的因果規律:殺生食肉乃至種種不善,在無知中傷害了其他許多眾生。

而放眼世間裡一般所說的“好人”,他們雖然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是因不明究竟事理,多屬狹隘的有特定對象的有緣慈悲:

比如一個人喜歡濟貧救困,當然這是好事,會有善報。

可是他還喜歡打獵釣魚,殺生無數,對動物就沒有慈悲,因緣際會,惡報也定會現前。


所以,這些世間的好人常常做事善惡夾雜,距離真正世間善人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難免會有惡報現前之時。

這些惡業一旦成熟結果,就很容易會導致世人產生所謂好人不得好報的錯覺。

2

行善不見善,前世有虧欠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種現象,就是你真存好心、做好事,也常有不順利乃至不好的事發生

比如一個好人見義勇為救助一個車禍傷者,可傷者不但不感恩救助者,還誣賴是救助者撞了他。

又如一個好人看到有人落水了,見義勇為去救落水者,落水者得救了,可是他卻自己淹死了……


“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背後玄機

這難道不是好人不得好報的例證嗎?

不是,這是重報輕受的現象:無量劫來我們所造的重罪,本來會在將來有非常嚴重的果報,包括墮入地獄無量劫等等

因為我們行善的緣故,這些嚴重的罪報就以這種現實生活中的惡報給報銷掉了,這就是重報輕受。

下面這則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包拯的故事,可以讓人瞭解萬事有因果,眼見不一定是事實。

宋朝某地有一個少年父母雙亡,身有殘疾,乞討為生,但他心地善良,經常喜歡幫助別人。

當地一條湍急的河上沒有橋十分危險,苦壞了當地父老。

少年見此情景,想建石橋,便天天撿石頭,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

大家深受感動,一齊動手建造石橋, 在一次鑿石時這個少年被崩瞎了雙眼,人們慨嘆老天不公。

但少年卻沒有絲毫怨言,依然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橋剛剛建好,大家正在慶祝時,這少年竟被天雷擊中身亡。

就在此時,包拯公幹至此。百姓紛紛攔住官轎替孩子鳴不平:

“為何好人不得好報?今後好人何以做得?”

包拯聽說此事,義憤填膺,在少年的輓聯上寫下“寧為惡,勿為善”。

不久,宋朝皇帝太子降生,啼哭不止,眾太醫也無從醫治,束手無策。

於是讓包拯想辦法,包拯見嬰兒嫩白的小手上隱隱几個字,仔細分辨,

竟是自己寫給少年的“寧行惡,勿行善”,大吃一驚,慌忙去擦,字跡瞬間消失,嬰兒見了包拯就不再啼哭了。

此後,包拯通過夢遊仙境明瞭少年的因緣,原來少年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

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

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

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

最後三世應該受的苦在一世就償還乾淨,來世安排他託生帝王之家,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心善、行善還遇到很多的兇災,很多人看到這個現象,對於因果報應的事不相信了。

他不曉得,今天所受的這些兇災,是過去生中惡報的餘報,等到這個惡報餘報受盡了,福報就現前。

《三世因果經》說:“常見善人遭惡果,前世罪業多。”

世間的許多好人,因不明因果,多做的是善惡間雜之業,前生也有很多惡業。

若今生善業尚未成熟而前世今生的惡業先熟,世人看到的,就是所謂好人不得好報了。

3

作惡不見惡,前世有餘德

而那些作惡多端的人,不但沒有遭受惡果,反而活得逍遙自在,這是怎麼回事?


“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的背後玄機

《三世因果經》說:“常見惡人得善果,前世積德多。

造作罪惡的人現在沒有受惡報,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他前世修有福德,是他前世的福報沒有享盡,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報。

但是,“享福消福”,有再多福報,一味損耗,也終會有耗盡的時候,前世福報享盡了,惡貫滿盈,他的果報就現前。

給大家講一則著名的禪門故事:

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位德高望重的戒賢法師。

有一年,他突患惡疾,疼痛難忍、無法忍受,想要自殺以尋求解脫。

忽見,文殊、普賢以及觀世音菩薩現身,開示他道:

“你在過去久遠劫多次做國王,但你迫害忠良、傷害百姓,惡行昭昭,本應墮入惡道。

但因為你今生唸佛修行、弘揚佛法,故而免除地獄苦果,轉為人間病苦,你要忍受。三年後,大唐玄奘會拜你為師。”

三年後,玄奘法師果然前來拜師,而戒賢法師的病痛也已完全康復。

《大寶積經》雲:“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縱使經歷多生多劫、輪迴轉世,只要曾經的業力還在,因緣具足,果報就會現前。


古語云:“作惡不滅,前世有餘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前世有餘殃,殃盡必昌。”

因果報應終會顯現,要靜待因緣聚合。

總而言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