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蕭平先生授課

2020年6月

——文字根據蕭平先生口述加以整理——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像》蕭平先生作

——— 課稿示範 ———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山水

出自董其昌而上溯元四家,

尤以倪、黃、王時有涉也,

此偶仿其意以求蒼潤醇厚之趣,

實非易也。

時在庚子閏四月梅子熟候,

戈父蕭平並識。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起稿以淡墨枯筆定位,用筆虛且活,此時並不需要清晰刻畫山石,用筆圓而蒼勁、毛而見筆。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刻畫山石或皴或勾,通過多次皴擦,結構才逐漸清晰起來,八大常用到毛筆根部,所以墨色很“糯”。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用具有弧度的圓線逐漸勾成完整的山石,用墨不宜過多,墨蘸多了就易畫壞。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八大早期借鑑董其昌與古人,從歷代畫家作品中吸取養分,他和石濤雖有書信往來,但並未相見。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山石畫畢,即可勾勒樹幹,八大的樹形是典型的大肚子,兩頭細中間粗,勾勒的線條由淡漸濃,逐步清晰。樹與石的穿插位置可以先用虛筆大概定位。有時石頭和樹木甚至會透明穿插,這些都是文人畫常見的。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遠景石頭逐漸去添加,樹木就會跳出石頭而更加醒目。未乾的地方不要急於去添筆,文人畫可隨機進行改動。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八大筆鋒經常會出現散鋒的狀態,這樣多有意外之趣,勾勒時如水多可用吸水紙把筆肚水吸去些。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樹梢的用筆都是宋人蟹爪式,取其大意,剔出末梢細枝,倪瓚也有這樣的畫法。這樣幾棵樹就初步畫出來了。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緊接以深墨為樹幹提神,不可按原來筆跡描摹,而是要選擇結構提神。用幹筆皴擦樹幹,體現其蒼茫感。待幹後以重墨橫筆點苔,順帶把山石上的小樹和苔點完成,用筆要有敲打的感覺。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畫面下方的兩棵小樹,用深墨溼筆橫向寫出,這類樹木最易畫壞,所以要一氣呵成。畫完後畫面樹木就更精神了。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中間的大樹用溼筆點葉,墨葉滲化的範圍很大,這也是八大特有的樹葉畫法。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文人畫隨意添筆,其實是調整過程。只要用筆不反覆塗抹,畫面就不會畫膩。一筆筆、清清爽爽,始終保持寫的狀態。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接著再繼續畫樹周圍山石,仍然是枯筆勾勒、皴擦。用筆一定要虛而毛,不可過於清晰。過程中可以隨機添加深墨,石濤、八大甚至四王他們到晚期,會逐漸改變按部就班的程式步驟,而達到隨機應變。用筆既要松也要實,松但是不能飄。石頭畫好後用散鋒豎筆點苔,畫面也是逐步添加厚重,而不是一遍畫好。一遍一遍添加的過程,尤其注意不要把畫面畫膩,遍數多而做到清爽是很難的。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把樹的周邊加深,樹木自然就凸顯出來了。整個作畫過程,如同靜氣功,慢慢把自己的心氣調慢,有益身心。

由於歷史原因,當代許多畫家輕視傳統學習,只學時風,根本不用心去理解古人經典。理解古人則要多看真跡,不只是要看展覽,而且還要上手看,條件允許還要自己收藏……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前景畫畢,開始勾勒後部遠山,用筆筆斷意連,中側並用,毛而蒼。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山峰中夾雜碎石。根據勾勒的輪廓結構逐步皴擦,第一遍皴擦先幹後溼,等幹後再用幹筆皴,循環往復,這樣就不易畫膩。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下筆要注意輕重,用深而溼的墨點垛山的暗面,墨色會在點的過程中深逐漸變淡。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深、淺墨交替相破,石濤、八大多用破墨法,拖泥帶水。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以豎筆重墨點山頭的苔點提神。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甚至可以用筆根擦染。層層疊加,由虛漸實。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畫面即告完成,題跋鈐印。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蕭平先生課稿—八大山人


來源:網絡銳廬(@文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