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山〡亩产论英雄,将为青岛带来大改变

按规模分高下的时代正在过去,以亩产论英雄的时代已经来临。

今年以来,山东省市连续下发“亩产效益”改革相关文件,直指工业企业亩产效益改革。

2月27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对“亩产效益”评价企业试行差别化价格政策的通知》。紧接着,威海、滨州等地市陆续出台亩产效益评价相关标准。

4月16日,青岛市发布《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在全市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导向清晰、指标规范、权重合理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如此密集地出台政策释放出强烈信号,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攻坚之年的山东,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由从前的向规模要效益,转向从亩产要效益。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老路”恐怕将行不通,提升发展质量成为重中之重。

亩产效益是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术语,但伴随着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亩产效益开始成为工业发展的评价标准。

相比农业,工业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要复杂的多。何谓亩产效益?通俗的说,对土地来说,每亩地可产出多少斤粮食叫做亩产量,对企业来说,每亩地产生多少效益、产出多少税收,这叫企业的“亩产量”。

而所谓“以亩产论英雄”则是根据企业在亩产效益评价中的表现,获得不同档位的电价、地价、减排任务等指标。

评价考核就是“指挥棒”。“以亩产论英雄”这根指挥棒将给青岛、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变化?

1 屋子里的大象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山东经济一直稳居全国前三。2019年,山东以71067.5亿元的GDP位居全国第三,领先于GDP为62352亿元的浙江。

尽管总量靠前,但在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人均GDP却是山东的痛点。如果说在GDP总量上山东处在第一梯队,那么在人均GDP这项排名上,山东仅处在第三梯队的边缘,与经济大省的地位颇不相称。

2019年,山东人均GDP为7.07万元,排名全国第10。而在GDP总量排在山东之后的浙江,则凭借着10.87万元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第四,遥遥领先于山东。

GDP与人均GDP排名的倒挂也意味着,山东经济的高总量是建立在人口、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的高投入基础上,而江苏、浙江等省份则是通过高质量发展。

山东经济出了什么问题?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直指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

山东所面临的困境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山东是全国重工业大省,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化工、钢铁以及煤炭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其中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过“重”的产业结构也使得山东的能耗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比拼中,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山东在与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对手面前显得步履蹒跚、肩上环保的压力却越来越重。

相比江苏、浙江等省份,山东经济就像是困在屋子里的大象,想要转身,却囿于庞大的产业根基不得不缓慢前行。

2 指挥棒在变

追兵越来越近,标兵渐行渐远。意识到问题的山东已经行动起来。

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从此掀开了山东经济转型发展全新的一页。

两年时间过去了,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新旧动能转换也步入改革的深水区。从引入新的产业到引入新的机制。“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传统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中,营业收入、税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这两项指标名列前茅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包括能耗、土地、资金的支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样的评价体系推动了山东石油、化工、钢铁等领域的大发展,支撑着山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山东经济的繁荣。直到现在,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来自山东的富豪仍有相当部分出自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然而,伴随着全球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移动通信、计算机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异军突起,而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难以为继,曾经以营业收入、税收为标准的考核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

在传统的考核标准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仍然有机会占据最核心的资源,而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说,研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营收,但在资源的分配中并不占据优势,而这样的企业才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未来,更应该得到大力的扶持。

对于当下的山东而言,依靠企业的自觉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现实,必须要通过对考核“指挥棒”的改革倒逼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根“指挥棒”就是“亩产效益”评价体系。考核标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改革方向。山东对“亩产效益”评价体系的探索已经进入到了更深层次,让优质资源流入发展质量更优的企业。

2月27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对“亩产效益”评价企业试行差别化价格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差别化的电、水、气价格政策,对被列入限制发展类的企业,实行更高的电、水、气价格,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在对考核“指挥棒”的改革上,山东的步子已经迈得越来越大。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全省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省级重点项目。过去的土地分配,讲究“指标”“切块”“排排坐、分果果”,这种办法极易造成“好项目没地落”和闲置浪费并存现象。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就是打破这种低效配置方式,在精准、高效上下功夫,“让好马吃上好料”、把“好钢用到刀刃上”。

对于山东而言,“亩产效益”评价体系的改革就好比从此前仅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转向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并在此之上培育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等生”。

3 青岛如何提升亩产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胶东经济圈发展核心城市,青岛同样需要一套行之有效“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倒逼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客观地讲,青岛目前的“亩产”还不高。深圳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2.6万亿的GDP,面积只是青岛的1/6,但产出整整是青岛的两倍多。

当然,这也正是青岛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

提升“亩产效益”并不只是企业自主转型那么简单。在农业生产中,提升亩产效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种植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例如,种植普通的蔬菜与樱珠、蓝莓等水果,从收益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想要提升工业“亩产效益”,势必要引进更多“含金量”更高的产业。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合肥为例,得益于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面板巨无霸企业京东方,合肥极大地提升了工业的“亩产效益”,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于青岛而言,想要取得工业“亩产效益”质的飞跃,是必要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工业项目。

青岛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当下,“新基建”风头正劲,而作为新基建核心领域之一的工业互联网更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当下的青岛正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并提出了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宏伟目标。相比于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无疑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青岛一旦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占据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工业的“亩产效益”无疑将产生指数级的飞跃。

提升亩产效益的另外一个途径则是改变原有的种植方式,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产量。这也是当下不少青岛企业提升亩产效益的主流选择。

作为青岛首个试点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区市,胶州近日敲定第二版评价改革方案,利用调整完善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将对企业展开2019年度评价。‘

三秀新材料项目是今年的青岛市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共占地76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生产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及膜材与基材的复合材料,是聚氨酯新材料和纺织行业以国产代替进口的高科技产品。

“项目采用集中生产片区及三层车间,容积率由最初的0.8提高到了现在的1.57。”胶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升金介绍说,两个简单数值的背后,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消耗获取最大发展效益的决心。

“亩产效益”评价体系的推出和完善,不仅关系到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新旧动能转换这一仗的成败。

以亩产论英雄,让优质资源流向更多的优质企业,换取经济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 | 木梓 策划 | 沈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