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攝影:麥可·山下(美國)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雨宬攝影評論:“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這組作品是麥可·山下於2004年受美國《國家地理》派遣前往老撾拍攝的。與他的“重走馬可·波羅之路”等重大攝影活動相比,麥可·山下的這次的老撾之行顯然只能算是一次短暫的“文化淺嘗”,而且其中的幾幅作品甚至是他用“傻瓜”數碼相機拍攝的,但這並不妨礙其作品蘊涵著獨到的“麥可·山下的眼光”。

作為已移居美國第三代的日本人,麥可·山下作為東方人的“殼”已經被西方文化“漂洗”得所剩無幾了,然而,在他的血液裡仍然湧動著難以磨滅的東方情結,這就是他所苦苦追尋的“根”的觀念,在日本四年的“尋根之旅”更強化了他的這種觀念,進而形成了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攝影眼光”。麥可·山下正是透過東方文化的鏡像,確立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審美取向。在他的這組攝影作品中,這種“眼光”仍然無處不在:滿臉皺紋的婦女親切的微笑,侍奉神靈的僧侶簡樸的生活,俏皮可愛的孩子不飾雕琢的童真,魚躍入水的孩子那帥氣的一跳……正如麥可·山下所言:“世界有多美好,照片就有多美好。” 這些靜謐的漁村晨景、古樸的寺廟,可愛的孩童和辛勤勞作的人們,是山下將自己置身其中,在體驗這些與自己有著同樣文化根基的“東方人”的生活時“偶得”的,而並未用一種迥然的西方文化視角來刻意解讀這些屬於東方人的“生存狀態”。這些作品無不體現著他對“人文故事”的關注,並用麥可·山下式的唯美和細膩收集於鏡間。山下用一種近乎“自戀”的視角,非常“美好”地解讀了古老質樸的老撾文化,抒發了他對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對東方文化之根的深刻認識,使得山下在駕馭東方文化的題材時得心應手,這使得他的攝影作品在滿足《國家地理》“真實、忠實”的職業準則和基本要求的同時,多了一份東方文化的厚重和唯美。這也許正是麥可·山下攝影作品的獨到魅力。

作為一個“半年旅行拍攝,半年蝸居在家”的專職攝影師,攝影和生活在麥可·山下的生命中達到了和諧與統一。他說,攝影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外拍攝是為謀生,業餘時間他喜歡為身邊的義務消防員和志同道合的環保人士拍照,而回家則用鏡頭記錄妻子和孩子,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他最大的享受。其實,對於麥可·山下而言,攝影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攝影在滋養他的藝術人生的同時,也滲透到他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回想這次老撾攝影之旅,山下說,他像一位鄉村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攜帶小巧的數碼相機,記錄世間百態。老撾歸來的麥可·山下是滿足的和幸福的,他在將美好的影像展示給世人的同時,也在東方文化的浸潤中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藝術人生。( 原載《中國攝影報》,在頭條發表時有所修改,圖片版權歸攝影者所有,在本文中僅作為評論例圖出現。)

攝影師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簡歷 :

麥可·山下在1971年的日本“尋根之旅“中開始了他的攝影生涯。1979年開始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固定撰稿人,併成為地理雜誌的簽約攝影師。他的足跡遍及六大洲,其中亞洲和中國一直是他關注的地區。憑藉非凡的洞察力,他選擇了馬可·波羅700多年前記述並編著的《東方見聞錄》,重走了馬可·波羅當年所走過的路程。他歷時三載,跨越十國,拍攝了三千多個膠捲。其作品獲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最佳故事獎和最佳攝影獎。

除此之外,麥可·山下1992年出版的圖書《在日本花園裡》獲得了包括美國花園作家獎和全美書商協會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獎在內的多個獎項。1995年出版的《湄公河——母親河之旅》榮獲美國國際新聞攝影家協會(NPPA)最佳攝影作品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