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計劃完成後,偉人命令中國不做軍火商,背後又有何含義?

但凡是對近代中國歷史有一些瞭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國的工業發展處於一種極其不均衡的狀態:即重工業太重而輕工業太輕。

這種情況也並非全是壞處,至少它對於軍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無償援助的中國

既然提到了軍工業,我想大家都需要先去了解新中國成立之初那段無償援助的軍工歷史。

在我國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我國成功實現了當初的計劃藍圖即中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一五"計劃完成後,我國在軍工業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的令人驕傲:

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輛卡車、第一把制式步槍、第一輛坦克以及第一架飛機都陸續走下了生產線,開始正式投入量產。

而在"一五"完成的前一年即1956年,我國實現了第一架完全採用國產零件的殲-5戰鬥機的生產,這代表著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己生產各種輕重武器裝備的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按照其他國家的正常發展軌跡,中國理應開闢了一條軍火貿易之路,開始做起軍火生意。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主席在當時下達了一條命令即中國不做軍火商。

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什麼信息呢?我先帶大家來看這樣一組數據。據可查資料的不完全統計:

我國在1960年以後開始主要援助阿爾巴尼亞,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不僅包括殲-6、殲-7、初教-6、殲教5、直5、轟5和運5等7種共167架成品機。

還幫助他們建造了一座綜合飛機修理廠,就是直到今天,阿爾巴尼亞北部邊界洞庫中還留存著大量中國生產的飛機,而這些援助都是無償的,即沒有收取一分錢的費用。

這代表著什麼呢?這代表著中國對他國的援助已經從輕工業的無償援助擴展到了輕重工業兩方面的無償援助。

如果你仔細去研究中國對外的援助史你就會發現,我國對於國外的援助大多都是無償的,並且這樣的無償援助裡中國沒有夾雜著一絲私心。

僅僅只是希望第三世界的國家能夠互幫互助的發展。不得不說,除了中國,這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此無私的國家。

邁出軍貿出口第一步

雖然中國的行為值得大力的稱讚,但毫無疑問,這樣的無償援助就註定著會出現一些問題,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隨著無償援助的發展,有的國家竟然拿著中國的物資來報復中國,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白眼狼"。

而除了外部的混亂,中國本身的經濟也遇到了問題,直到1979年,新中國已經成立了三十年後,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只有8.4億美元。

這樣的外匯儲備在全世界國家的外匯儲備量中只能排上倒數的位置。面臨著這樣的內外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意識到我們必須要做出改變,不能再遵循中國不做軍火商的命令,不可以再一味的進行無償援助。

但要想從無償援助轉變成有償援助,打開軍工貿易的市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經歷一個轉變的過程,改變要物資的對方的心態與想法,讓他們明白中國不再援助,而是要做生意。

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但碰巧的是,中國遇到了一個好的時機。

1979年2月,中國駐埃及的大使館傳回了一封電報,告知中國說埃及航空公司的蘇制AN-24飛機要進行大修,埃及聽聞中國生產的Y-7飛機與此飛機類似。

於是向中國詢問能否給予埃及幫助?這個時候,時任三機部部長的呂東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於是,在沒有向國家任何有關部門報告的情況下,組建了一支外出談判團,找來了外事局副局長劉國民擔任團長,帶領團隊飛赴埃及進行洽談。

根據劉國民之後寫的《軍貿出口第一人》一書記載,在談判團臨行之前呂東部長專門找到了他叮囑道:

"劉國民同志,我們現在缺的是美元。你們這次出去,哪怕掙回一個美元都是好的。"

正式開啟軍貿之路

劉國民一行人懷揣著呂東部長私自審批下的5美元飛往了埃及開羅,抵達埃及後劉國民一行人受到了埃及方面熱情的款待,但這樣的熱情並沒有延續到談判上。

實際上,談判進行得異常的困難,首先是在飛機的修理上,由於我國並沒有AN-24飛機的修理執證書,因此其軍方並不買賬;

其次是在飛機的質量上,埃及認為我國的殲-6戰鬥機落後,沒有辦法與埃及敵軍的飛機進行抗衡其次;

最後是最重要也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飛機的價格上,由於埃及正處於戰爭中,國家的財政十分艱難,因此埃及代表要求我國仍然向從前一樣進行無償援助。

談判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眼看著談判面臨破裂,但我國代表仍然寸步不讓據理力爭,在修理上,向埃及方面說明其雖然沒有修理證書但是技術過硬完全不需要擔心;

在質量上,向埃及方面推薦了性能更先進的殲-7II戰鬥機;

在價格上,蘇伊士運河現在被埃及全面掌握,每年收取的過路費不下幾十億,完全是可以支撐起飛機的費用的,我國不可能進行無償援助。

在這樣的堅持下,埃及終於答應與我國簽署協議,協議的合同價格高達1.67億美元,佔據了我國當年外匯儲備總額的20%。

這筆軍工訂單對於我國軍工貿易事業而言可以說是意義非凡。

不僅為我國創造了1.67億美元外匯,還是打破了新中國歷史上無償援助的紀錄,走出了對外出口軍火的第一步,從此開創了我國軍工外貿出口之路。

文/李清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