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文|驛路奇奇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國學經典”這幾年被炒得很火,短短四個字,包羅萬象,詩詞大會、成語大會在喚醒,就連教改也透露出了迴歸傳統的苗頭,不可謂不重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啟蒙,“四書五經”用來慢慢夯實基礎、提升素養,國人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培養下一代學習經典的熱情一下子變得空前高漲。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小窗幽記》,或許很多人未曾讀過,但這“三大奇書”之一的大名,一定是如雷貫耳的。

作為“奇書”,它究竟“奇”在哪兒呢?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其一,成書過程“奇”。

此書原名《醉古堂劍掃》,是路紹珩結合自己在凡常點滴中的感悟,從五十餘部經史子集擷取精華,集結而成。後來,經清代書商假託陳繼儒之名,更名《小窗幽記》刊印出版,逐漸為世人所熟知。

因此,關於原作者的種種,現今反而很少提及,能查到的資料也不多。這以”奇“就奇在書的原作者不那麼有名。不過,傳說中關於其發過的三個願還是十分動人心魄的。“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我們不妨以此共勉。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其二,內容設置“奇”。

本書分十二卷,從“醒”至“倦”,從嚴肅自省到感受美好,每一卷都用一小段段話為引,讓人理解“卷”命名的原因,之後內容徐徐鋪陳開來,作者撰寫的狀態狀態逐步放鬆,不變的是一份含在其中的文人風骨與情懷。

如第一卷: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集醒第一。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其三,特殊體例流傳之”奇“。

這本書屬於小品文,前後關聯度不強,任意翻到一頁,都可以讀下去。閱讀時,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而每章的相關內容,又是與章節主題聯繫的,可以為之自由論證。

比如:最後一卷中,“倩”用來書寫美好的事物,於是內文中出現了掃石彈琴、隔簾花落、松梢月上等景象。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其四,創作思路之“奇”。

寫作之人都知道,積累素材的重要性。現今的寫作者,很多人在積累素材時都會有意識地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備用。而這一本卻幫我們匯聚了很多,不僅僅是按照每一卷的主題區分開,而且,還根據季節時令、不同場景、不同情境做了區分,如:

①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②雪後尋梅,霜前訪菊,雨際護蘭,風外聽竹。

而且書中亦包含一些普世哲理和我們此前較為熟知的詩句和典故,如:

①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遠後近,交友道也。②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對於一些我們不熟悉的典故,知識點也都做了標註,有利於拓寬視野。這樣一來,這本書的內容就很豐富了,放在手邊時常翻看查閱,能夠在積累中有所收穫。

摘抄也能做成書?沒錯,這是一種境界

在當今這個時代,將素材分門別類特別容易,不少軟件和平臺都能實現。而在過去全憑手寫、靠腦記,能有意識的分門別類實屬不易。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條理清晰的書不僅是我們積累素材的範例,也是素材本身。

有人說:《小窗幽記》之“奇”不僅在其筆下的美景佳物、靜思明悟之中,更在其萬花筒般的折射和映襯之中。

世象即人心,一本書能有如此氣度和境界,也不枉陸龜蒙本人曾經發過的三個願了。

作者:驛路奇奇,珍愛寫作,堅持原創,專注書影評,偶寫散文遊記,樂交同好,願筆下的文字開出花來,為你種下一個溫暖的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