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邵雍,北宋時期的人,自號“安樂先生”,對於易學愛好者來說,這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創立了“先天學”,其中就包括梅花易數。

邵雍不但讀書十分刻苦,並且四處遊歷,最後師從李之才,學習了《河圖》,《洛書》以及伏羲八卦,史書上形容他“冬不爐、夏不扇”,刻苦攻讀,終有大成。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他精於易道,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當時,邵雍名氣很大,與司馬光、周敦頤、二程等交往密切,流傳於世的著作有《皇極經世》、《先天圖》、《觀物篇》、《梅花詩》等。

邵雍開始的時候比較貧窮,結婚比較晚,一直到四十五歲的時候,才生下長子——邵伯溫,並欣然賦詩一首《生男吟》。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在邵雍六十七歲的時候,病逝於家中,在臨終前,他交代了邵伯溫兩件事:一、要把自己葬在祖先旁邊。二、讓邵伯溫去四川,史書上說:“世行亂,蜀安、可避居”。

雖然看似平常的兩句話,卻奠定了後世邵氏子孫的繁榮基礎。在邵雍去世後,被追諡為“康節”,當世名人墨客紛紛悼念。

在宋哲宗的時候,邵雍的學生章惇主政,想重用邵伯溫,但因政見不一,所以邵伯溫辭而不受,所以外出做官。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因為父親的遺囑,所以邵伯溫在靖康二年,他帶領全家來到四川,並在此長期任職,退休之後,便一直隱居在嘉州的犍為縣。

至於隱居犍為縣的原因,首先是這裡的山水很好,曾有文人說:“犍為山水,為兩蜀最”,清代的狀元駱成驤言:犍為山水冠巴蜀。

其次,這裡的風物和洛陽相似,也可以慰籍自己的思鄉之情。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因其父故,他將自己隱居的住所命名為“安樂窩”,清代這裡一度建祠堂祭祀邵伯溫,近代改為犍為縣人民醫院,2017年犍為縣中醫院搬遷於此。

在隱居期間,他創作了自己的著述《邵氏聞見錄》,第二個就是整理了父親邵雍的作品,邵伯溫還精於風水,在生前便為自己尋找了一塊大興之地。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因為邵伯溫的子孫都在外做官,所以邵氏子孫遍及全國,在清乾隆的時候,一位叫邵墩的人到犍為尋根問祖,當時的知縣熱情接待了他。

最後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他們發現了殘碑,確定了祖墓,於是邵墩出資維修,成為了犍為縣為數不多的一個人文景觀。

一代易學大家邵雍,在臨終前的一個佈局,何以影響子孫上千年

如今在香港有一位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可能也為人們所熟知,因為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邵逸夫所捐贈的“逸夫樓”,而這位邵逸夫,就是邵伯溫長子邵溥的直系後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邵雍臨終之前的佈局,對邵氏子孫的繁榮,直到現在仍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