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獨特分析視角,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歡迎來到圓桌曆史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句儒家思想治國的精髓:仁者無敵。這句話代表了儒學思想對古代帝王的終極要求。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雖然有些是比較賢明的帝王,但是真正能夠認真踐行“仁者無敵”的卻少之又少。本篇作者將跟大家分享一位,個人認為的歷史上努力踐行“仁者無敵”思想的君主——前秦苻堅。

在後世眾多的對苻堅的評價中,作者比較認同柏楊先生的觀點:

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那麼,苻堅是憑藉什麼功績能夠與另外四位大帝相提並論呢?

從歷史記載中來看,作者認為,苻堅的志向是建立一個強如大漢王朝一般的帝國,他的偶像也正是東西兩漢傑出的帝王,其中尤以漢文帝、漢武帝、光武帝為最,這一點在史書記載中有跡可循。比如,在建元十四年,大宛國進獻千里馬給苻堅,苻堅效仿漢文帝“退還千里馬”故事,也是進貢的馬匹退還,以示“無慾也”。其次苻堅在前秦的治理過程中,採取的輕徭薄賦、以孝治國、任人唯賢、崇儒立學、以民為本、壓制宗戚等措施,是典型的儒家治國方略,也是東西兩漢的治國策略的延續。

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苻堅的治國策略要比以正統自居的東晉等南朝政權更加漢化。雖然苻堅最終敗於淝水,沒有統一華夏,在國家領土面積上也沒有達到秦皇漢武的偉業,但是他的治國思路與實施政策完全稱得上是大帝的水準。

魏晉南北朝,尤其是五胡亂華這部分,對底層百姓來說是一段慘絕人寰的歷史。這個時代的帝王不是殘酷好殺,就是斂財無度。前秦的第二任皇帝苻生就是一個殘暴好殺、荒淫無度的君主。作為前秦的第三任帝王,苻堅的出淤泥而不染,更是難能可貴。雖然前秦帝國亡於苻堅之手,但是苻堅在位期間,對國家治理的方式,以及對待人民的態度是無可指摘的。毫不誇張的說,苻堅就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第一帝。下面作者通過具體的分析,以饗讀者。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孟子見梁惠王插圖

愛民如子

  • 輕徭薄賦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衡量一個帝王是否優秀的標準,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百姓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苻堅雖然出自五胡之一的氐族,在當時屬於異族,但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在民生方面所推行的政策,完全符合“輕徭薄賦”的儒家治國思路。前秦永興元年,苻堅就減免了龍門至長安之間的百姓一半的田租。建元十三年,前秦收復涼州之後,為了與民休息,苻堅又減免涼州一年的田租。需要注意的是,在十六國時期,絕大部分的統治者在佔領一個地方後,首先做的都是搜刮當地百姓,並將當地的人口遷移到自己政權的首都,如苻堅一樣安撫並給予當地百姓實惠的少之又少。

苻堅在徭役方便的政策,也值得稱道。建元十三年,關中大旱,苻堅下令修築水渠,解決水旱災害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徵調當地的百姓,進行水渠的修築,但是苻堅卻徵發了屬於豪強富戶的奴隸來修建。雖然都屬於壓榨底層的勞動人民,但是苻堅這種徵調方式,在當時損害的卻是豪強富戶的利益,同時讓普通的百姓得到休養,確保農業生產可以正常的進行。

最後我們在看兵役的情況。在前秦最大的戰役——淝水之戰前,苻堅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徵兵。根據記載,苻堅徵兵的比例是“十丁取其一”。而在十六國時期,這種級別的戰役前,大多數統治者徵兵的比例都是“五丁取三”或者“四丁取二”,有的甚至會將一個家庭的男丁(16-60歲)全部徵用。除了降低普通百姓的徵兵比例之外,苻堅還鼓勵世家豪族的子弟入伍參軍。這兩方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壓力,也可以讓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以孝之國,關愛鰥寡

  • 關愛鰥寡

以孝治國是儒家治國理論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科舉制度沒有實施之前,官員的選拔是採用的的孝廉制度。在孝廉制度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一個人的孝道,俗稱“舉孝廉”。苻堅作為儒學文化的忠實擁躉,自然也將孝廉文化風味圭臬。孝道的第一要素自然就是對老人的照顧與幫助。

根據作者統計,在《晉書》、《太平御覽》等文獻中,記載了四次苻堅對鰥寡老人大規模幫扶的記錄,分別是在永興元年、永興二年、甘露元年、建興十三年。我們挑選其中一次,以供參考。在《晉書·載記苻堅》中記載:

永興元年.........鰥寡孤獨高年不自存者,賜谷帛有差

在記載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對沒有子女且沒有收入來源的老人,前秦政權給予他們食物與衣服。在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所有記載中,苻堅敬老的政策是做的最好的,也是記載最多的。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苻堅在敬老方面的政策,遠遠超過了以正統自居的東西兩晉以及南朝各政權。

除了給予鰥寡老人資助之外,苻堅當政時期,對不孝子孫的懲罰也是最嚴重的。

  • 重罰不孝子孫

在《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五章中,連續有兩個案件,可以說明苻堅對不孝之人的懲罰是多麼的嚴厲。其中一個案件為:

時有司奏人有盜其母之錢而逃者,請投之四裔。太后聞而怒曰:“三千之罪莫大於(之)〔不〕孝,當棄之市朝,奈何投之方外乎?方外豈有無父母之鄉乎?”於是轘而殺之。

這個案件其實很簡單:有人偷了他母親的錢,然後跑了。正常來說,也就是個偷盜之罪,肯定罪不致死,所以一開始的判罰是流放。不過這件事讓前秦的苟太后得知了,苟太后的觀點很直接,她認為天下之人都有父母,不孝之人天理難容,所以直接判罰了古代酷刑之一的車裂之刑。從這個案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信息,那就是苻堅政權推行孝道的決心。

  • 重用孝悌之人

除了重罰不孝之人外,苻堅還多次重用孝悌之人。在《晉書》與《太平御覽》中也多次記載了苻堅提拔“孝悌力田者”,將“孝悌”作為考量人才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綜合多方面來看,在苻堅的治國方略中,重視孝文化、以孝治國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在以孝治國這方面,苻堅完全踐行了東西兩漢的儒家治國路線。

尊儒學,立學校

自永嘉之亂後,整個中原就陷入了混戰之中,前趙、後趙、前燕等政權無一不是以開疆拓土、搜刮百姓為目的,學校幾乎被徹底摧毀,立學也被中斷,儒學大師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被稱為中原正統的東晉則是被世家大族所壟斷,重要的官吏與職務都是從世家豪門中選擇,學問反倒是次要的,這一階段儒學的狀態被形容為:

儒生罕有或存,墳籍滅而莫紀,經綸學廢,奄若秦皇。

狀態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樣。唯獨苻堅掌權的前秦,在這混沌的時刻,仍然重視立學,重用大儒,大力推廣學校的建設,並且提拔通曉五經的學生。根據《晉書》、《太平御覽》記載,苻堅在位期間,分別於永興元年、甘露三年、甘露四年、建元元年、建元七年、建元八年等六年中,多次提及尊崇周孔之學、廣修學府,並且苻堅多次親臨太學、提拔優學者。尤其是在甘露四年,苻堅在一月之內三次親臨太學,以表明重振儒學的決心。

在提倡儒學的同時,尤其可貴的是,提拔優學的寒門子弟為官。眾所周知,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世家大族最為鼎盛的時代,尤其是南朝,官員的選拔第一考量的是出身,其次才是才能。單憑苻堅能夠以才能取仕,就遠遠超過了以正統自居的東晉及南朝政權。

除了提倡儒學之外,苻堅還在建元十六年開設了講武堂,專門培養軍事人才。這種超前的人才培養思路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帝王。

苻堅在立學這方面的作為,也是深得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傳。

任人唯賢,壓制宗親,恢復監察

  • 任人唯賢,不拘一格

門閥政治在兩晉南北朝達到頂峰,尤其是南朝。在這看重門閥、重視血緣關係的氛圍之中,只有苻堅一人還在堅持著任人唯賢的原則。在輔佐苻堅的著名將領中不乏多名寒門出身的優秀名將。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王猛。苻堅將王猛比喻成自己的孔明,而王猛也沒有辜負所望,他對前秦的治理井井有條,戰略明確。除了王猛之外,前秦的名將還有鄧羌、毛當、張蠔也都是出自寒門,其中的鄧羌、張蠔被後世之人比作“一時關張”,兩人獲得了“萬人敵”的美譽。

除了苻堅自己發掘的名臣武將之外,他對投靠的敵人也非常的寬容,其中對姚弋仲的追隨者權翼、仇池的王族楊安,都極其重用。更不用說對整個前燕的慕容家族都恩寵有加了。

  • 壓制宗親

限制氐族豪門對前秦政治的干預,也是苻堅政權的一大特色。當然,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是“尊王權”。這招是王猛教給他的,也是王猛配合苻堅完成的。在壓制宗親的過程中,苻堅與王猛殺了兩個“特進”,以儆效尤。特進這個官職是僅次於三公的職務。苻堅把一些同族的功勳授予特進職務,只享受俸祿,而沒有實權,用於安定宗親。

在王猛的配合下,特進樊世、強德被殺,強德還是強太后的弟弟。通過殺雞給猴看的策略,達到了“尊皇權”的目的。所以苻堅才會感嘆:

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
  • 監察制度

在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絕大部分國家處於極度奢華腐敗的氛圍,著名的石崇與王愷鬥富就發生在西晉時期。官吏們不以民生為念,而是大肆斂財。到了東晉之後的南朝,貪腐腐敗更甚。當權的帝王不僅不加以制止,更甚者反而同流合汙。

苻堅則是在前秦恢復了漢朝的監察制度,對官吏實行考核。根據《晉書》記載,苻堅在甘露元年十一月,就開始派遣巡查官員考核各地方官的政績,記錄地方官執政的得失,同時記錄當地優秀的人才。主要考察內容如下:

  • 地方官是否照顧了鰥寡老人
  • 地方官是否有冤假錯案
  • 地方官是否注重農業生產
  • 地方官是否掃黑除惡
  • 記錄熱愛學習的子弟
  • 記錄孝悌的子弟
  • 記錄忠義的子弟
  • 記錄努力耕種的百姓

苻堅會根據巡查官員的記錄,決定地方官員的獎懲,同時對“篤學至孝、義烈力田”的百姓予以提拔或獎勵。在這個黑暗的歷史時期,唯獨苻堅能夠延續兩漢的監察制度,令人敬佩。

寬容大度,性情中人

在後世諸多的評價中,雖然各歷史學者對苻堅的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都能達成共識,那就是苻堅寬闊的胸襟。作者認為苻堅的性格不僅是寬容大度,他還是一個性情中人。本段,我們就從苻堅對待收服將領的態度,來說明苻堅的這兩點性格。

  • 厚待前燕的慕容家族。

世人大多隻知慕容垂投靠苻堅,然後苻堅敗北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反叛。其實,苻堅不僅僅是厚待了投靠的慕容垂,在前秦滅亡前燕之後,苻堅收留並重用了整個慕容家族的人。其中慕容垂官居京兆尹,相當於當時前秦首都的市長,在攻打襄陽的時候,慕容垂還高居司馬一職,苻堅對慕容垂可謂是信任備至。

除了慕容垂之外,前燕的亡國之君慕容暐也高居尚書的職務。慕容暐的弟弟,前燕的大司馬慕容衝投降苻堅後,被苻堅任用為平陽太守。慕容暐的另一個弟弟慕容泓被任職為北地長史。前燕的慕容家族中所有的中堅力量都被苻堅保存了下來,而且都得到重用。這是何等的胸襟。可能有些人會說,這是苻堅故作姿態,但是事實說明,並非如此。

在苻堅敗於淝水之戰後,慕容垂、慕容衝、慕容泓都起兵反抗,當時的慕容暐與慕容家族的宗室還留在長安,所以慕容泓派遣使者,希望苻堅能夠將慕容暐以及其他的宗室人員還給他。苻堅就召見了慕容暐,並說了一句痛心疾首的話:

卿欲去者,朕當相資。卿之宗族,可謂人面獸心,殆不可以國士期也

苻堅的意思就是,如果慕容暐你想走就走吧,不過慕容家族各個都是人面獸心,不配享受國士的待遇。慕容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這是苻堅以退為進之計,所以沒敢走。苻堅竟然也沒殺了他,仍讓慕容暐官居原位。

如果苻堅不是真心的對待慕容家族,在慕容垂們反叛的時候就有足夠的理由殺了滯留在長安的慕容暐與慕容的宗室了,結果是苻堅不僅沒有殺,反而讓慕容暐自己選擇去留,這足以說明苻堅的寬容不是做作。

不過慕容暐沒有辱沒“人面獸心”的評價,苻堅放了他一馬,他反而意欲設計殺苻堅,被苻堅察覺之後,這才下定決心殺了慕容暐。

另一個可以說明苻堅是性情中人的例子,就是他對慕容衝的態度。慕容衝反叛苻堅之後,後來進攻到了長安。在這兩軍即將交戰的關鍵時刻,苻堅竟然還送了一件慕容衝之前穿過的袍子給他,以訴相思之情(慕容衝之前做過苻堅的男寵)。可見即使慕容家族反叛了苻堅,在苻堅的心目中,對慕容家族還是有很深的感情。

  • 重用其他收服或投靠的將領

除了寬待慕容一族之外,苻堅對其他投靠或收服的將領也是一概重用。上文中提到的的名將張蠔就是苻堅收留的叛將之一。在襄陽之戰中,俘虜的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也被苻堅委任為度支尚書,相當於財政部長。羌族的首領姚萇也深得苻堅賞識,被任用為步兵校尉。叛將李儼在歸順之後被封為歸安侯,叛將彭越歸順之後高居涼州刺史、平西將軍之職。苻堅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境界。

苻堅的寬容大度成就了他,不過最終也害了他。淝水之戰後,整個慕容家族揭竿而起,完全拖垮了前秦的軍力部署,讓苻堅焦頭爛額,疲憊不已。而苻堅最終也被他所賞識的姚萇活活勒死。

苻堅的功業與錯誤

  • 開疆拓土

苻堅執政時期,前秦消滅了前燕、仇池、代國、前涼等政權,在北方實現了大一統。除了北方之外,後期的前秦又將東晉的梁州、益州、襄陽、淮北等地收復,逐步逼近了東晉的長江防線。

縱觀歷史記載,可以推斷出,苻堅最終的目的是想統一華夏,達到秦皇漢武式的偉業,不然他也不會力排眾議,如此決絕的南伐東晉,以至於發生淝水之敗。

除了征服北方之外,苻堅還效仿漢朝故事,派遣了呂光出師西域諸國,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版圖納入中華政權之中。唯獨遺憾的是沒有徵服東晉,達成大一統的夙願。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357年苻堅繼位時的前秦領土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376年前秦鼎盛時期的領土

  • 消除夷漢之分

雖然少數民族的的漢化進程,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達到頂峰,不過苻堅當政時,就已經有了漢夷一統的思想。這一點,在苻堅對待慕容一族的態度中,可以得到佐證。

苻堅對慕容家族的收留與重用,得到了眾多大臣的反對。丞相王猛還專門設計過著名的“金刀計”,金刀計策堪稱完美,奈何苻堅對慕容垂太過優待,竟然對慕容垂沒有任何處罰。除了王猛之外,苻堅最信任的宗室苻融、太子苻丕、秘書監朱彤也曾多次進諫,要求殺了慕容一族以絕後患,最後都被苻堅拒絕。後來太史令張猛,以天象異常,慕容氏將反叛為由,進諫殺了慕容氏一族,竟然也被苻堅回絕。

從苻堅回絕的理由中,就可以看到苻堅意欲消除夷漢之分的願望。

今四海事曠,兆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於赤子,汝其息之,勿懷耿介。夫天道助順,修德則禳災。苟求諸己,何懼外患焉。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首先苻堅的理想時天下一統,漢夷一家。那麼至少要先做到少數民族一家親。其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理想主義的苻堅,所謂的“天道助順,修德則禳災。苟求諸己,何懼外患焉”,正是儒家文化中,以德服人、仁義治國思想的踐行。

  • 苻堅的錯誤

在分析前秦滅亡原因的討論中,主要分為兩派。一派認為苻堅縱容慕容家族,最終養虎為患,終被反噬;一派認為苻堅不應該大舉伐晉,結果造成淝水的潰敗,以至國破家亡。

作者的觀點是苻堅最大的錯誤,在於過度信任叛將,並賦予重要的職務。在淝水一戰中,苻堅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慕容氏,而是另一個投靠苻堅的將領——朱序。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朱序是東晉襄陽的守將,在前秦攻取襄陽的時候,朱序作為守將,整整堅持了一年的時間,最後朱序的母親都率領婢女上戰場了,可見朱序一家對東晉的忠誠。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前秦淝水之戰的兵力部署

而苻堅卻用人不察,他竟然讓這麼一位忠於東晉的人做了前秦的度支尚書,在淝水之戰中,還讓朱序做說客,朱序自然將前秦兵力的部署情況,一股腦的告訴了謝玄等人,謝玄根據這些情報才進行了針對性的部署。而且淝水之戰中,朱序作為東晉的內應,在前秦後退之時大喊“秦軍敗了”,擾亂軍心,造成混亂,這才讓前秦軍隊尚未參戰就落荒而逃。然後才有了後續慕容氏與姚萇的叛變。

所以苻堅錯在用人不察,用人不明,對所有的降將都重用,而不做區分。

在淝水之戰前,苻堅有一個動作也可以證明他消除夷漢之分、寬容大度的決心與性格。在《十六國春秋輯補·前秦錄六》中記載:
期克捷之日,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衝為侍郎。勢還不遠,可併為起第以待之。

苻堅在淝水之戰前,已經把東晉將相的官職已經安排好了。司馬昌明是東晉的孝武帝,謝安、桓衝為東晉大臣。除了安排官職之外,還給他們建好了宅邸。作者分析,苻堅這個動作不是作秀,而是發自內的希望東晉可以歸順,從苻堅對待前燕慕容家族的態度中可以得知。

結語

雖然前秦立國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四年,苻堅在位時間也僅有28年,前秦在疆土方面最盛時期也只佔據了長江淮河以北地區,沒有統一華夏,但是卻絲毫不影響苻堅大帝的歷史地位。在魏晉南北朝這個最為黑暗的歷史時期,苻堅推行的尊儒學、立學校,任人唯賢、考核官員,以孝之國、關愛鰥寡,出使西域,消除夷漢之分等措施延續了兩漢的治國傳統。苻堅絕對可以被認定為魏晉南北朝第一帝。

軼事

對於苻堅來說,還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注意。苻堅的臣僚之中,一共出現了六位開國之君!這一盛況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六位開國之君分別如下: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前秦滅亡之後,整個北方又重新陷入到混戰之中,給了眾多野心家青史留名的機會。另外也可以說明苻堅具有識人的眼光,能夠聚集如此之多的具備開國之君才能的人才。可惜的是他們並非都心甘情願的為苻堅所用。

以上就是本期的圓桌曆史,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也可發表不同觀點。謝謝。

雖處亂世,卻有堯舜之風,雖為異族,卻以儒治國。魏晉南北第一帝

《苻堅と王猛:不世出の名君と臥竜の軍師》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