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導語:

杜甫一生創作了三千餘首詩歌,不僅有著重要的藝術價值,還蘊含著寶貴的政治價值和歷史價值,更是給後人留下了一筆不朽的精神財富。杜甫的詩句用字頗為講究,凝練深邃,意境深廣,這和杜甫幾十年如一日的煉字功夫是分不開的。

李白曾有一首《戲贈杜甫》這樣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意思是說很久不見杜甫你這個瘦小子了,你還是像從前一樣,作詩為琢磨一個字而苦苦求索老半天嗎?玩笑般的語氣卻鮮明的展現出了杜甫作詩時嚴謹的態度。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杜甫很喜歡與朋友討論詩文,切磋技藝。有時,斟上一壺好酒,詩興勃發,甚至能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夜。

杜甫的詩內容豐富,風貌多樣,雖然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但他筆下既有反映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寫實詩,也有反映祖國壯美山河的紀行詩,還有反映日常生活細節詠物言志的詩。

一位出色的詩人,其詩作必然有著自成一派的風格特色,杜甫將他的詩歌風格形容為"沉鬱頓挫"四個字。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使他揹負著深重的憂患意識,他對國家對人民有著熱切的情感。

看到蜀地婦女揹負著沉重的薪柴在山坡上行走,他幾欲落淚,聽到義軍收復洛陽的消息,他漫卷詩書喜欲狂。

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杜甫,情感起伏的波瀾也要大於常人,而正是這種敏銳的感知力和深切的責任感,使他的作品情感尤為真摯,思想尤為深刻,基調尤為厚重。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杜甫被後世公認為是詩歌史上的集大成者,這種集大成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對當朝詩人詩作的批判繼承和突破創新上。

初唐以來,詩壇上一直瀰漫著抒情色彩和浪漫主義精神,而反映時代、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作卻鮮有問世。

杜甫一方面廣泛吸取盛唐時期詩人的創作精髓,一方面把目光從自然轉向民間、從抒情轉向言志,開闢出一條觀照社會、記錄民生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不僅繼承前人,杜甫的詩歌也給後人創作留下了許多藝術啟迪。

杜詩中反映民生疾苦的創作內容,以及對樂府詩歌形式的改革,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的詩人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詩歌創作。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除了現實主義創作方向,杜甫還開闢了一條表現日常生活細節的詩歌創作道路。

詩人孟郊沿襲杜甫的詩風,寫有一首著名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用一位母親給出門前的孩子縫衣服的平凡場景,來讚頌母愛的偉大。

到了宋代,這種表現平凡生活細節的詩歌更是比比皆是。

蘇東坡曾說:"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

在藝術手法上,杜詩也引得諸多文人爭相借鑑,可以說,杜甫詩歌在詩壇的典範性地位正是在宋代確立的。

他的詩歌既是對當代詩歌的總結,又是現世詩歌的超越,更是後世詩歌的參照標杆與不朽典範。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一代詩聖,不僅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藝術典藏,他高尚的品格節操也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的精神楷模。

杜甫在求仕時,一直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杜甫的觀念中,堯舜是古代明君,他期望當朝君主可以像堯舜一樣以仁治天下。

蘇東坡曾用"一飯而未嘗忘君"形容杜甫的忠誠,只要君主任用過他,哪怕是僅僅給了他一碗飯吃,就不應該忘記報君。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然而,杜甫理想中的堯舜之治並沒有持續多久,唐玄宗後期開始沉於享樂,不理國事,奸臣當道,戰事四起,杜甫怎能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杜甫直率坦言的個性毫不避諱,觸怒君主,在許多詩裡都將矛頭直指唐玄宗。

在《兵車行》中他寫道"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大肆批評唐玄宗的窮兵黷武政策。

再如詩句"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

為了供楊貴妃吃上荔枝,多少馬匹日夜奔騰勞累致死,這樣勞民傷財的舉措讓杜甫大為痛心。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杜甫求官十年而不得志,甚至遭到了貶逐,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忠君愛國之心。

他曾經在詩歌中寫道"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屢屢仕途失意,我又何嘗沒有歸隱山林的打算,只是碰上了一個堯舜一樣的君主,不忍心背離他。連葵花的葉子都朝著太陽,我這忠誠的天性又怎能輕易改掉呢?

深奉孔孟之道的杜甫,在身體力行中無不貫徹著他為人處世的至高信念,那就是"仁者愛人"。

他不但忠君主愛國家,也深愛著他的人民,他的妻子兒女,他的鄰里朋友。

杜甫與妻子楊氏相濡以沫,伉儷情深,身在長安時他掛念著千里之外獨自賞月的妻子,得知小兒子活活餓死的訊息時,他肝腸寸斷覺得愧為人父。

在鄉村生活時,他與妻子下棋為樂,與孩子釣魚為趣,悠閒自在。

雖然生計時有困難,但妻子孩子總是跟隨著他漂泊南北,患難與共,讓杜甫備感欣慰。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杜甫喜好結交朋友,他對李白、高適、岑參等許多人都有著兄弟一樣的感情,他們一起登高賦詩,飲酒論文,暢談人生。

當朋友四散各地分離時,杜甫心心念念著朋友的安危,他曾經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希望有千千萬萬間大房子來遮蔽天下的清寒之士,為了這一點,他寧可自己的茅屋被吹垮,寧可自己在冬天凍死。

不僅如此,杜甫更將這種對親人,對朋友的愛推廣到天下的黎民百姓。

目睹著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感同身受,熱血沸騰,嘔心做成千百詩篇,為天下蒼生登高一呼。

這樣一種推己及人,深沉博大,以天下為己任的仁愛精神給後世留下了取之不盡的精神給養。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經做過一首《杜甫畫像》讚美杜甫的生平為人,最後一句寫道:"所以見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

黃庭堅也類似的寫過一首《老杜浣花溪圖引》其中寫道:"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續絃千古無。"

王安石黃庭堅在杜甫的畫像前感動落淚再三膜拜,可見他們為杜甫的人格魅力深深傾倒。

南宋滅亡後,愛國將士文天祥拒不投降,在獄中度過了三年多的時光,這期間他經常誦讀杜甫的詩歌自勉,並作出傳頌千古的《正氣歌》,最後從容就義。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激勵了後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浴血奮鬥,犧牲生命。

可以說杜甫的精神品格,經過千百年來人們的修習傳頌,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這種精神是頂天立地、不屈不撓的正義精神,為國為民心懷天下的民族精神,關愛生命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以及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攀登精神。

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今天人們仍在以各種方式紀念杜甫,除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在杜甫曾經留下足跡的陝西延安、甘肅天水、四川三臺等地均有杜甫祠堂等紀念性建築。

而杜甫的墓地,除了河南鞏義,在河南偃師的首陽山下以及湖南的耒陽和平江也都有建築,而且被當地人民所認定,至今爭論不休。

早在十三世紀,杜甫的詩作就在鄰國日本、朝鮮等地廣泛傳播,到了十九世紀又被翻譯流傳到歐洲各地。

美國的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有著十分濃厚的杜甫情結,他深情的說:"我30年以來沉浸在他的詩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個更高尚的人,一個倫理的代理商,一個有洞察力的生物體"

而造成杜甫如此深厚的影響力的,不僅僅是他絕高的藝術造詣,更是由於他偉大的人格光輝。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四):千古詩聖,後世傳頌

一代詩聖離開我們已經有千年之久,然而他筆下的字字句句,他人格的精神光輝還在激勵著今世人們奮鬥的足跡。

我們追念詩聖,追念他嘔心瀝血營造的詩歌王國,追念他憂國憂民凝聚的民族精神,而站在現實主義詩壇的高峰上,詩聖也在俯瞰著世人,他仍心繫著故國蒼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一):出身名門,年少遊歷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二):仕途失意,戰亂流離

一代詩聖杜甫的傳奇人生(三):遷徙蜀中,與世長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