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引言


禪讓制是古代王權更替的一種方式,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更是被傳為美談,讓我們感覺這樣的王權更替方式閃爍著民主政治的光輝。看似閃爍著光輝的民主選舉方式,真的如童話般這麼美好嗎?

堯舜禹禪讓的說法

對堯舜禹相關記載,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書中記載,堯在位的七十年得到了舜這個好幫手,過了20年之後讓舜代替他來處理政務,。堯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不適合繼承帝位,就向上天推薦,並且將最高權利移交給舜。

舜自己的兒子也不優秀,於是向上天推薦了大禹。在自己繼承王位17年之後去世。去世後,大禹繼承了王位。到了大禹時候,這種禪讓的制度就被打破,世襲制代替分封制,這一過程似乎太美好了。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但是關於大禹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豳公盨》,文中記載大禹是受命為百姓解決水災的神。到了孔子的《論語》中記載中大禹的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草根、

在堯舜這個時代是怎樣風貌呢?這段時期在文獻上稱之為虞夏,在這段時間並沒有國家形態的產生,是傳統部落。所以堯舜應該是眾多部落裡比較強的兩隻。


雖然關於堯舜禹的故事距離時間久遠,具有很強的傳說色彩,但是能夠側面的看出在原始部落時期選拔首領的一些痕跡。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禪讓制說法的兩極分化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繁榮,對於堯舜禹禪讓的觀點各執一詞。關於堯舜禹禪讓的說法開始遭到人們的質疑。但是也不乏支持的。

《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後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也就是說,舜的繼位並不是和平的過渡,而是一場政治陰謀。舜為了奪取帝位,不擇手段的將當時的部落首領堯囚禁起來,並且將丹朱堰塞,讓兩個人再也無法見面。

《韓非子》記載:堯是想將天下傳給舜的,鯀作為當時的諸侯,向大禹勸告,怎麼能將最高的權力交給一個匹夫呢?堯不僅不聽,而且派兵將鯀打敗了。共工也向堯權說,也將其滅了。武力威脅之下,再也沒人敢說這件事了。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春秋戰國時期的荀子對於禪讓制的看法比較模稜兩可。荀子在《正論》中提到很多人認為堯舜之間權利交接是因為通過禪讓的方式,其實不是這樣的。要知道當時身為天子,不論是權利還是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要是誰也不想將其交給外人。荀子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對禪讓制度表示懷疑的。

但是到了他的一篇作品《成相》中,就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

請成相,道聖王,堯舜起身辭讓...堯不德,舜不辭。


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應該說明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其說法是為他的政治觀點服務的。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近代之後的爭論

到了近代,隨著歷史學的發展與繁榮,關於禪讓制的真實形態,又有學者表示懷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當時改革家康有為,他認為禪讓制的故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編造出來的,也就是他所常常提到的託古改制。

而當時的疑古學派的大家顧頡剛先生則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的墨家學派為了宣傳自己尚賢的學說而將堯舜禹禪讓加以宣傳的。日本學者認為禪讓更是出自神話,直接否定了存在的合理性。更有甚者,直接否定了堯舜禹的存在,而堯舜禹禪讓的學說反而是與外來的文化有關。


當然,也有對此另有觀點的學者。馬克思主史學研究者郭沫若先生試著用人類學的角度去研究這一問題,在堯舜禹傳說中所處的正是母系氏族社會,而有關二頭政長制,也就是堯舜兩人共同執政的狀況,這可能是禪讓的具體操作方式。但這一說法很多學者是表示懷疑甚至否定。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當時還沒有國家的具體形態,所以對當時權力交替的說法比較模糊。而相關的史料也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有。到了大禹之後,原來的禪讓制便逐漸被世襲制所取代,在兩種社會形態交替的過程中當然是要經過漫長的演變以及發展。

在兩種政權接替的過程中,必然不是風平浪靜的。既然是“家天下”的形態,所以很有可能在當時的

私有制已經出現,社會矛盾加劇。當然,禪讓制在夏朝之後完全消失了嗎?東漢時期的王莽、三國之後的曹丕等人很多是打著禪讓制的幌子來維持自己篡位的真實性。

上古時期留下來的傳說雖然是帶有杜撰的成分,其中必然是杜撰的嗎?也不盡然,因為現在有的資料還是很少。並且在研究史料的過程中,可能是研究者並沒有對史料進行嚴密的考證。

禪讓制: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真像課本中的那麼美好?

結語


當然,在傳統的部落時代,奉行的是公有制。而身為一個部落的首領,在公有制的環境下,所擁有的私人財產和權力應該是不多的,還要受到像其他部落的覬覦,承擔更多的責任。而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私有制的產生,禪讓制也就再也搞不起來,一味的粉飾或者是一味的詆譭都應該不是真實的原貌。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韓非:《韓非子》

《竹書紀年》

王樹民:《堯、舜、禹禪讓的歷史真相》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