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一直都是人盡皆知的。在中國古代,大臣勸說君王時,經常拿堯舜禹時期的政治作為榜樣。然而堯舜禹三代的更替,真的是禪讓嗎?禪讓真的像史記中記載的那樣任人唯賢嗎?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我們看看除了堯舜禹時期,還有那些歷史上的禪讓。

一、王莽 新朝 :禪位的皇帝孺子嬰後來被王莽關了起來,也不讓人和他說話,長大之後牛馬不識,25年被更始帝的丞相給殺了

二、曹丕 建立曹魏:曹丕這個就太熟悉了,這個程序走的也是假惺惺的,明明是自己逼人家讓位,還非得裝模作樣託辭一番,而且還不是推遲一次,要推遲三次。最後看漢獻帝這麼有誠意,沒辦法那就勉為其難做皇帝吧。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三、司馬炎 晉朝:風水輪流轉,曹丕沒想到自己留下的輔政大臣把家產給奪去 ,曹操打了一輩子仗留下的基業全歸司馬家了。司馬炎和曹丕一樣,都是老爹死後才篡位的。266年,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奐禪位給了司馬炎,自己被封為陳留王,和漢獻帝一樣,依然可以使用天子的禮儀,上書不稱臣、下詔不拜。

四、劉裕 南朝宋:418年劉裕被授予九錫之禮,420年劉裕讓人寫了份禪位詔書,然後找人讓皇帝司馬德文抄了一遍,就這樣繼位了。不過劉裕開了個壞頭,第二年就把司馬德文給殺了,從此之後,禪位的皇帝在沒好日子過了。

五、蕭道成 齊朝:蕭道成是深得劉裕真傳,在宋順帝禪位給他的當年,就被宋順帝給殺了。劉宋的其他皇室宗親都被囚禁至死,可見做人還是要留點餘地的,不能趕盡殺絕。

六、梁武帝蕭衍 梁朝:這位和蕭道成據說都是蕭何的子孫,502年3月齊朝的末代皇帝禪讓給了蕭衍 ,同年4年就被蕭衍幹掉了。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七、陳霸先 陳朝:這位沒什麼好說的,大梁國自己把自己搞死了,最後的皇帝禪位後一樣是被殺了。

八、宇文覺 北周:這個國家實際是宇文泰建立的,宇文覺就是個傀儡。

九、隋文帝 楊堅:其他權臣繼位搞的都是別人的皇位,楊堅搞的是自己人的,小皇帝是他外孫,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是一樣對待這個禪位給自己的九歲小皇帝照殺不誤。只是他沒想到,他自己的後代也被取代者給殺了。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十、唐高祖 李淵:隋朝其實不是二世而亡,還有第三位皇帝,李淵起兵攻入長安之後,就擁護楊侑做了隋朝的皇帝就是隋恭帝,隋煬帝被人殺死之後,李淵就讓隋恭帝禪位給他了。

十一、朱溫 後梁:朱溫這個人比較直接,太監不聽話殺太監,大臣不聽話殺大臣,反正就是殺,最後殺的滿朝文武只剩自己人了。907年唐朝末代皇帝禪讓給了朱溫。後梁正式建立。

十二、趙匡胤:在郭威黃袍加身十年後,當時他身邊的一個親兵親眼目睹了這一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年後,當年的士兵已經成為了將軍,他依樣畫葫蘆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了大宋王朝。至於禪位者柴宗訓20歲就死了,至於是不是正常死亡就不知道了。

這些禪讓都是自願的嗎?基本都是被逼退位,其中不乏暴力、血腥。難道堯舜禹時期的人都品德高尚,沒有權利鬥爭。

提到堯舜禹的禪讓制,讓我們看看史記中是怎麼說的。傳說中,堯年紀大了,就把帝位傳給了有德行的舜,舜年紀大了,就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很多人說,那個時候不是家天下,堯舜都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禪讓給了有德行的人。

首先先理一理堯舜禹這三人的關係。

自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取代神農氏登頂帝位之後,天子位一直在其家族內部傳承。黃帝傳位給他孫子高陽,也就是帝顓頊。高陽死後,帝位被他的“族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高辛所得,這就是帝嚳。帝嚳死了之後,他那個叫“摯”的兒子繼位,因管理不善,被大臣們罷免,他弟弟放勳上位,也就是堯。這麼看來,堯其實更像是宮廷政變的最終受益者。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書上說,堯因為兒子丹朱頑兇,而從民間挑選接班人,他找的這個人叫姚重華,然後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舜。舜呢,也因為兒子商均不肖,而重新挑選大能做繼承人,這次選的人我們都知道,是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大禹的名字叫姒文命。

暫且在這兒打住,我們來看看舜和大禹的身份。按血統(黃帝-玄囂-蟜極-帝嚳-摯/堯),堯是黃帝玄孫;舜是黃帝的七世孫(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禹是黃帝的玄孫(黃帝-昌意-顓頊-鯀-禹)。由此可見,堯和禹是遠房兄弟,而舜則是他們的玄孫,他們之間不管是誰當天子,都是家族內天子位的傳承,不存在什麼傳給“家外人”的“禪讓”。如果這也算禪讓的話,朱元璋讓位給孫子朱允炆那也是禪讓?

再進一步來說,堯是真心想把帝位傳給舜的麼,不見得。

《竹書紀年》中記載,舜將堯放逐到平陽囚禁,先立丹朱為帝,後奪取帝位。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關於舜脅迫堯父子讓位,在古代並非只有《竹書紀年》孤證,戰國時期的荀子、韓非子亦先後有類似說法。《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而《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成書時代約略同期的《山海經·海內西經》“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文中更稱呼丹朱為帝,間接否定了堯直接禪位予舜的觀點。因此後來的《汲冢瑣語》依據《竹書紀年》,而對此提出了疑問:“舜放堯於陽,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從現實面來說,即使從《孟子·萬章上》:“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文中推測堯認為丹朱不肖而有讓國的個人想法,但仍須面對整個家族利益集團的反對,因為在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舉動會涉及到急遽的權利與資源重分配,必然產生新舊團體間的紛爭。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禪觀點,亦有三苗不服,舜於是發動戰爭解決的記載。無論如何,在西漢後獨尊儒術、採納單一史觀的發展下,有關舜逼堯讓位的說法逐漸隱沒,而不為人所重視。

《史通·疑古》引《汲冢瑣語》文:“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另有傳說稱,當時正值帝堯的中原華夏酋邦國家發生危機、統治即將瓦解之世,以舜和益為首的東夷與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奪堯的帝位。於是舜便在堯的面前誹謗丹朱,挑撥其父子關係。舜並設法說動帝堯,把丹朱派到離堯較遠的南邊丹水流域做諸侯。有說是流放,故《竹書》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記載。

舜代理堯執政後,囚禁了堯,為了不讓堯的兒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堯,《竹書》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舜並逼迫堯禪位於他,丹朱知道後,率三苗之兵伐舜,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郭濮在注《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記載。巨人部落首領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將,“逐日”誤入大澤而死,以射箭聞名的后羿部落助陣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這一重要助力的情況下,在與帝舜爭奪帝位的戰爭中失敗。丹朱戰敗後,其後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東等地遷移。由於這次大戰雙方傷亡都很大,後來丹朱被描畫成“凶神”或主管災禍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後代被稱為“狸姓”,遇到災荒之年朝廷還要請狸姓人出來代為祈禱消災。《國語·周語上》:“有神降於莘。”惠王問內史過,內史過以為丹朱之神,請使太宰帥狸姓,奉犧牲粢盛往焉。韋昭注:“狸姓,丹朱之後也。”

帝堯崩後,丹朱才回到中原地區去奔喪,因舜的“謙讓”,曾稱帝三年,故《竹書紀年》、《山海經》等古籍稱丹朱為“帝丹朱”。但大臣們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於是,舜曰“天也”,便順應天意和人民的呼聲登上了帝位。這就是“堯舜禪讓”。因丹朱作為三苗部落首領並且曾稱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地位崇高,被湖南、廣東等地民眾被奉為衡山皇、丹朱皇。舜則把丹朱封到房地為諸侯。《竹書紀年》則稱“丹諸(朱)闢(避)舜於房”,就是說丹朱尊父命而讓天下於舜,自己遠避於房地。

舜即位後,立刻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干堯在位時的名臣,終使天下臣服,很顯然,共工等人很可能威脅到舜的順利即位,所以他才如此排斥他們。此招“殺雞儆猴”再明顯不過。不過舜到最後也是膽戰心驚地作者地帝位,因為即將取代他的人民心中地位的人,正是鯀之子禹。

舜是禹的殺父仇人,此乃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禹治水成功後能甘心為舜所用嗎?此時再看到韓非子的“禹逼舜”這句話,頓覺其中的精到之處。雖然《史記》上講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但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記年》卻這樣記載:舜年邁體衰,禹於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實為“放逐”,舜因此死於途中,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邊。舜死得如此孤獨,於是便有了晉代張華《博物志》中記載的悽慘結局:"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儒家所推崇的堯舜禹禪讓是真實的嗎?


到了三國時期,曹丕篡奪漢獻帝之後,感嘆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李白的《遠別離》說:“堯幽囚,舜野死。”

所以上古的禪讓制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只不過是儒家美化後用來教育世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