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文 / 吳為山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近照

吳為山,1962年生,文科二級教授崗、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教育部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寫意雕塑”的文化概念是20年前我在“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上演講的主題。當時,對於這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眾多的爭議。十多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的重新認識與反思,對價值的判斷與審定,以及通過創作實踐的佐證,寫意雕塑已為更多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所認同。近年來,更是有不少人將“寫意雕塑”作為活化傳統的代名詞而加以研究。

一個文化概念和文化命題的提出必然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關聯,否則只是空泛的概念而已。而概念的真義和價值是需要通過探索與實踐去實現的。歷史上,有許多概念先於實踐,也不乏根據實踐而歸納與總結出概念。當然,一些概念和學術主張及藝術追求常常為流派的名稱所代替。如“印象派”“巡迴畫派”“揚州八怪”“金陵畫派”等。透過流派名稱,其內涵是很豐富的,與它們的形式、風格水乳交融的是學術主張、創新理念、人文精神,還有富於創造力的藝術家。可以說一部美術史是由若干流派與代表性藝術家所寫成。

20世紀初葉,中國留學西洋的雕塑家將寫實造像法和建造紀念碑法帶回國,為現實人物塑像、為歷史建紀念碑,延傳了來自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巴洛克以及19世紀以來的傳統,使得西方寫實藝術得以在中國弘揚。20世紀50年代隨著留學蘇聯的一批雕塑家學成歸來,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中國社會文化建設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形成了革命現實主義的雕塑風格。為樹立工農兵形象和領袖豐碑建立不少功勳。“高、大、全”的審美標準使得這一時期的形象臉譜化。改革開放,西方現代主義湧進,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等風靡美術界;近年來,當代主義思潮更是影響著年輕一代的藝術追求。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明四家 青銅 70×95×34釐米 2017

在以抽象表現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和以裝置為代表的當代主義的影響下,曾經被視為主流的“寫實”雕塑逐步被邊緣化。

世界的豐富,創造了多元文化,相互借鑑會促進藝術的深厚與博大。但是,倘若一味地接受他人而失去了自己,則將產生新的危機。我們一方面在肯定近百年來西學東漸給我們帶來的新的文化生機,另一方面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外來文化的作用,中國雕塑的傳統被置於主流之外。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覽,重要的學術研究、學院的主幹教學以及藝術評價體系。傳統雕塑大有成為“恐龍化石”的趨勢。這與有了計算機之後,書法曾一度被基礎教學所忽視一般。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與深思。因為,它不僅僅是方式與形式的問題,從深層分析,是內在文化心理結構的斷層,是民族自信心的弱化。有責任感的文化人當以自己的情懷和心力去挖掘深藏於傳統之中的文化價值,並使之融入不息的藝術創新。所謂民族,所謂民族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是靈魂。歷史傳承與現實生活是豐富和滋養這種精神與靈魂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諸形態、諸樣式則是它的表徵。很顯然,作為人類最古老的雕塑藝術,從原始時代到當代,都伴隨著人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而變化,並以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和獨特風格呈現出時代的精神。它是藝術智慧、審美觀、創造力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看,尊重先民的創造就是尊重歷史,就是珍視我們民族進步的每一個足印。只有這種自我欣賞和自我肯定,才不致於在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失重。找到支點,保持平衡,將在一個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態中使每一個藝術家的潛在價值和每一種風格流派生長的可能性得到發揮。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長髯齊白石 青銅 132×18×23釐米 1993

雕塑由雕與塑組成,雕者,由外而內,乃減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內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與減,反映了人對事物的認識、評價,也折射著審美觀。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自強不息”的上下求索中,不僅將一個精神史寫在文字裡,也鑄刻到雕塑中。因此,系統、科學、客觀的研究傳統是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覺的必須條件。所謂承與傳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持續發展。對於浩瀚的雕塑史,我曾在《我看中國雕塑的風格特質》一文中,從藝術形式本體的角度,將其歸納為八大風格:原始樸拙的意象風、三星堆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性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式誇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以上八大風格,均有大量豐富的作品與之對應。相對於西方古典雕塑的“寫實”;相對於歐美現代雕塑的“抽象”,很顯然中國雕塑的特質在“寫意”。

“寫意”的形成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維;源自萬物有靈及空間恐懼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

源自老莊哲學的“恍惚”。王弼的“得意忘象”出自莊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闡釋了象與意的辯證關係,啟發我們審美觀要超越於有限物象。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白居易 青銅 420×148×120釐米 2012

源自中國書法中天象地脈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書法的演變,在結構上逐步趨向簡化,也可以說由“具象”逐步過渡到“意象”。而書法以其“法”將文字的構成昇華為藝術的表現,它的點劃之美,同化於自然的一草一木;它的開合之度,對應於天地的陰陽互補;它書寫的節奏則合拍於江河湖海生命的律動。因此,有著氣脈貫通的自然氣象。不同書體的流變對應於當時當代的審美,可以說書法是文字的雕塑。相應的,雕塑也是立體的書法。二者皆不離“意象”。

源自於中國傳統繪畫中“意”的表達。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論,表現為象、氣、道逐層昇華而又融通合一的動態審美。特定的形象是產生“意”的母體。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徵;意,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觸發而紛呈疊出的特點。它常常由於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髮與傳遞而聯類不窮。從原始洞窟壁畫到墓窟壁畫,從彩陶紋樣到帛畫直到宣紙上作畫,由於工具與材料的變化促進了表現方式的變化,其“意”、其“象”也各不相同。人與人、人與山、山與水、水與雲的意象表達,都對雕塑造型產生了重要影響,尤是佛教雕塑所依託的繪畫粉本,畫史上所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對雕塑的直接作用,都說明了雕塑與繪畫的姻親關係。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杜甫草堂組雕·流寓秦州 青銅 165×170×160釐米 2018

種種因素,使得以“意”貫之的中國雕塑在其發展中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正如前文所述,恰恰因為雕塑在20世紀上半葉,社會功用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造像、紀念碑的需要,所以傳統雕塑的意象為寫實所取代,繼而作為審美範疇的“意象”也逐漸疏淡。百年過去了,回顧我們的先輩李金髮、江小鶼、劉開渠、滑田友等從西方引來的雕塑體系,錢紹武、王克慶等從蘇聯傳來的現實主義,對豐富、發展現代中國的雕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為中西融通作了破冰之旅。滑田友早在他的代表作《轟炸》中融入中國傳統木雕的裝飾意趣,並在教學中以中國畫《六法論》作為雕塑創作的理論指導。雕塑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在他的著作《雕塑雕塑》中以詩歌的比興和意境詮釋雕塑造型的形外之意,且論述如何以中國彩陶造型的抽象性作為寫實雕塑可以借鑑、延用的元素。而法籍華裔雕塑家、理論家熊秉明更是通過對中國俑和西方雕塑的比較,通過對中國書法造型法則和審美特性的分析,強調中國文化在雕塑中的精神主導。提出中國雕塑的造型可依據中國人長相而為,其朦朧、圓厚與渾沌不失為一種審美標準。在他的學術觀點和創作中強調得更多的是書法意象在雕塑中的移情。十多年前,他在巴黎為文:吳為山先生最近給我的信中,說他造了一個新詞“寫意雕塑”,我說,造得好!這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 青銅 225×100×65釐米(達·芬奇)、350×90×65釐米(齊白石) 2012

這說明,中國、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有無盡的文化礦場。由於老一輩學者、藝術家們的國學底蘊渾厚,也由於他們在跨越中西的文化比較中深諳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明晰在世界多元互補與多元共存中中國文化的角色,所以,他們早已明確了的文化觀和藝術立場足以為我們所楷模。當然,歷史賦予我們的不僅僅如此,在信息化時代,挑戰與機遇更為激烈,它在空間上是全球化,關注的是國家與地區的關係,大人類與種族的關係。在時間上關注的是永恆性與階段性的關係。關注的是當代、當代人的生命狀態。在藝術上關注的是普遍情懷與個人情感、經典藝術與當代創造的關係。

觀近三十年來的藝術,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光怪陸離。其新樣式及其伴隨的觀念層出不窮。舊的價值觀和秩序被打破。社會轉型期的這種現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但折騰也好,動盪也好,創新也好,其沉澱下來總有一個相對穩定恆久的價值存在。所謂恆久性在於與一個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同構。這種同構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而不息向前。我們尋找的正是造型藝術中的這種價值存在。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豐子愷 青銅 74×26×23釐米 2006

原始時代模糊中的寫意;商周青銅詭異中的神化;再觀,秦的嚴整恢宏;漢的豪放雄渾;唐的厚實圓潤;明的簡約工緻;清的纖巧玲瓏……此皆成為種族集體的記憶,化為潛意識而綿延繁衍,這便是所謂文化的生命力!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時代與時代、地區與地區的區別,便在於文化。

在雕塑領域,我們今天可以從老祖宗那裡拿來,又能通過時代的再創造而對語於世界的是什麼呢?

是寫意雕塑,是現代寫意雕塑!

本文在論及傳統寫意雕塑的來源時,已分析了它的本質特質。而現代寫意雕塑不僅僅從傳統文化藝術中吸取養份,它還從西方寫實雕塑中學習塑造、解剖、透視,並感受到作品中所滲透的人本主義,從古希臘的靜穆與單純到羅丹雕塑深刻的人性表現,從而豐富與強化了中國雕塑家塑造的表現力。為人物塑像既生動又深刻創造了必須的條件。同時,現代寫意雕塑還從在現代主義中學習形式構成,在體、線、面中體悟造型之“造”。亨利·摩爾、馬裡諾·馬里尼、賈戈梅蒂、布朗庫西、曼祖……這些大師以心靈解讀並規整妙造自然也給中國雕塑家的寫意提供了形式的廣泛性。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天人合一——老子 青銅 83×35×32釐米 2012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傳統的山水觀為現代寫意雕塑如何師造化,將山川之勢、之態、之質成為雕塑體的構造,注入了精神瓊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現代寫意雕塑一瀉千里、澎湃宕蕩,表現藝術家主體世界,提供了藝術生命的源泉。

一個開放的時代,為現代寫意雕塑博採眾長,併為世界所欣賞,接受創造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一個追夢的時代,為現代寫意雕塑實現中國藝術在人類文化史上確立新的座標,以雕塑講述中國、中國人,中國藝術家的夢想找到了理想的環境。

當然,一個正待建構、發展的藝術,需要理論的支撐、需要理論的創新與實踐的互動。相對於中國畫論,雕塑理論顯得薄弱。古代雕塑為匠人所為,文化人介入而成為雕塑家的史實不過一百年。雕塑乃藝術,藝術乃文化,文化乃意識形態,沒有純手藝的藝術,因為由技入藝而進乎道,方為真藝術。所以,雕塑家、理論家、文化學者,乃至各藝術門類專家共同研究寫、意、雕、塑,研究寫意、研究雕塑,將其納入社會文化的宏觀方位審視品察,其必獲超越,方得理論自信。避免以古人、洋人之論為唯一而生搬硬套,形成教條。因此,建構現代寫意雕塑的理論體系,從中國古代畫論,從美術理論,從哲學乃至現代心理學等理論成果和當代的藝術創造中尋找理論根據和創作經驗。一個動態的實踐和一個發展了的理論,兩者的相互映襯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最佳形態。由此,我記起十多年前曾經為寫意雕塑所寫的只言片段:

寫意,處於寫實與抽象之間,它既不會使人產生一覽無餘的簡單,也不會令人有望而卻步的深奧,它引導人們在一種似曾相識的心理作用下,去把玩、體味、感覺藝術作品的整體及每個局部、細部的“意味”。當事物的本質與藝術家的精神高度對應時,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便自然摒棄表象,突出主體而抒發情意。作品更趨於符號化,永恆性。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孫武 鑄銅 2020(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武漢體育中心開幕式場館主入口前廣場)

寫意不是逸筆草草的任性塑形,而是對客觀對象精微觀察之後的神妙表現和詩性表達。就本質而論,它是深入而深刻的。它的文化含量不同於速塑,就好比寫意畫不同於速寫。

神、韻、氣是意象生成且真力彌滿的寫意雕塑特徵。神乃客體之神、主體之神、作品之神。韻,一般以線貫之,其有道家思想的元素象徵——水的特性,與物推移,沛然適意、彰隱自若、任性曠達;也有著禪家靈性的元素象徵——風的特性,不羈於時空,自由舒捲、觸類是道;更秉著儒家中和、陽剛、狂狷之氣——神與韻的物質化生髮出“氣”,它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可感的文化與宇宙氣象。空靈宏寬,寂靜縹緲。它聚散、氤氳、升降、屈伸、浩浩然充塞於天地之間。其體,是形而上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體、真如之體、心性之體。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徵——大地,意蘊深厚,敦厚沉鬱,靜穆中和,大方醇正。

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

吳為山 雷鋒 鑄銅 2020

關於寫意雕塑的本質,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更是論述精闢:是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複雜的歷史中探索中國二字的真義。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足之本。

當然,任何一個文化的主張、一種藝術的創造,它總包含著精神。寫意雕塑傳達的是中國精神。什麼是中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的具體理解是:中國精神是深厚的傳統文化和以改革開放為代表的創新精神的表徵,是中國人勤勞、樸實的創造精神,中國人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中國人兼容幷蓄的文化精神,中國人善良開放的博大精神,中國人不斷自主創新精神的體現。將這種精神融於藝術創作會有生髮出新的生命氣象。它是我們可以在世界多元化相互激盪的立足之本。它向世界傳達了作為雕塑的“意”和作為寫意雕塑的“意”。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