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中的人文精神

內畫源於明未清初,是一位秀才偶然吸食鼻菸發現內壁有劃痕才發明了內畫,甘桓的內畫作品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內畫早期從事的藝人並不多,那時的主流繪畫是以四王為代表的宮廷繪畫,還有以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的四大畫僧,文人畫是一個巔峰期,這種文脈也同樣影響到了內畫。

清代的內畫藝人有代表性的是周樂元,馬少宣,丁二仲和葉仲三,我以為周樂元的藝術境界最高,他的筆墨趣味也是最出色的,作品有惲南田的味道,生活氣息濃厚淡雅中有一種散逸精神,他所營造的人文精神有陶淵明的詩境,即使內畫發展至今天,周樂元所取得的藝術成績也是極為少見的。建國後,內畫有一段灰色時期,全國從事這門手藝的人極少,後來王習三先生由北京回到老家才又讓內畫慢慢恢復繁榮起來,這也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內畫中的人文精神


內畫說是發展了,其實從繪畫本身的意義來講,它並沒有擺脫開"匠″的本質,多數藝人至今並不能讀懂和理解藝術的本質,應該說我是內畫學術化的發起者,雖然那時並不瞭解學術化的方向在那,但懵懂間有那麼一種直覺,內畫的表達太緊,沒有藝朮所追求的那種自由。我是內畫寫意精神的推動者,至今以寫意為表現手法的也只有我一人,八大山人的寫意表現到內畫裡,這還是內畫嗎?這幾乎是整個行業最大的疑問。

內畫中的人文精神

這個時期我是一個探索期,作品中有很多人的影子,嶺南畫派的高奇峰,八大山人,我甚至都吸收了馬蒂斯的表現手法,我在用水上比較自信,因為我的專業是水墨,內外之間的表現有了一種大的融合。

內畫中的人文精神

這個時期我劉藝子張路華出版了《三人行》,這本書雖然沒那麼精緻,但這種人文精神的探索還是引起轟動,後來還有臺灣收藏家推動新內畫出版的《探索末知》問世。

我的畫風內外基本一致,因為材質從表現手法上略有不同,在內畫領域的探索中讓我從水墨上也獲取良多,很多批評家認為我無意間讓水的特質在宣紙上有了更大的表現力,翰海拍賣的那張《殘荷圖》及萬荷爭流都在水的意識中得以昇華。

內畫中的人文精神

如果內畫追求的只是一種工匠精神,那麼鮮活而有創造力的人文精神成了虛設,我們不能只看二百年的內畫傳統,還有向大的中國傳統文脈問道,人文精神的載體沒有內外只別,但內蘊的人文修為來自一個畫者的自我覺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