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第一次看餘華的《活著》,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會就是囫圇吞棗的看,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意思。看完之後會感慨一句:福貴好慘。

小說講述了福貴在人生中接二連三的失去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和孫子,最後世間唯剩福貴一人,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悲慘而絕望的。但說真的,讀完《活著》,也會覺得福貴的一生很神奇,全書的感覺不是生命無常,命運悲苦,現實殘酷的絕望或悲傷。甚至,有時會有一些豁然開朗的積極與希望。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我一直費解為什麼這樣的故事反而會給人帶來積極、充滿希望感的感受。

除了餘華在《活著》的開篇自序中寫到的對其寫作背景和主題意義的交代: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們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這本書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可以在自身的悲苦中獲得希望和釋懷。

直到我瞭解了一個概念:心理位移,這是在心理學上教人獲得積極心境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獨特且豐富的人生故事。

我們也都是自己的敘事大師,心境取決於故事敘述方式,如何將自己悲傷難過的故事敘述得讓人覺得有希望,這就是心理位移的目的。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今天,我將從《活著》的敘事手法、寫作風格、主題和心理位移的角度來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用心理位移的方法從自身的悲苦中解脫出來,獲得希望。

01 多層次敘述視角傳達《活著》的希望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故事,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遊手好閒,喜歡去鄉間收集歌謠。

後來,遇到了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自己的曲折離奇的人生經歷:出生地主世家,卻好賭成性,把家業堵光,一貧如洗,父親氣到一命嗚呼,富貴因母親生病求醫,半路被抓壯丁,後被俘虜,回家之後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拉扯帶大一雙兒女,女兒不幸成為啞巴。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而之後的人生更加悲劇,家珍因患有軟骨病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她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與二喜結婚,生產時死在了手術臺,鳳霞死後家珍也跟著去了,二喜在搬運時被兩排水泥夾死。外孫苦根因吃豆子撐死。

轉瞬即逝的親情過後,是死亡現實的殘酷與絕望。然而,在文中,作者的敘述卻讓一個悲苦的故事充滿了希望。

我們知道,在寫作中,同樣的事件,作者採用的敘述視角不同,所表達和引發的情感狀態和意義也會有不同。

而敘述視角一般由人稱決定。在《活著》一書中,餘華運用的是多視角重疊的方法,運用了多種敘述視角,而視角的不同與變換表達出了這個悲苦故事中的希望與幸福。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餘華寫《活著》時,最開始是想用旁觀者的角度來寫福貴一生的,可是困難重重,寫作難以繼續。

有一天突然想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讓福貴來講述自己的生活,奇蹟出現了,同樣的構思,用第三人稱的方式難以寫作,而用第一人稱就顯得沒有任何阻擋。

一般以第一人稱“我”的敘事,我們能夠感受故事和情感的真實性,比較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而以第三人稱“他”的敘事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能夠感受故事的客觀和積極。於是,在《活著》一書中,作者採用多層敘事視角,視角的重疊與交織達到了《活著》傳達出來的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 在第一層敘事視角中,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我”作為一個青年,去鄉間收集歌謠。以“我”的視角展現了我在這個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我”和福貴的相遇和“我”對他的感受和想法。

文中的我故事真正的講述者,這樣的好處有:1、與故事的主角“福貴”獨立開來,讓讀者有一種旁觀者的感覺,獲得一種旁觀者清的感受,不至於被福貴悲苦絕望的故事而致鬱。2、拉近讀者關係,也拉近了我和富貴的關係,便於敘事。

  • 第二層敘事視角中,作者採用了第三人稱的敘事方法。借“我”的視角,看到了福貴的一切。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他響亮的對牛說道”“我看到老人的背脊和牛背一樣黝黑”……,在這裡,用第三人稱的視角看老人,老人的年老、樂觀、頑強、執著……與後來展現的人生苦難悲傷形成鮮明的對比,從旁觀的視角中,來看到活著的希望和積極。

另外,小說後來以一句話展開了福貴的故事講述。“這位老人後來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樹下,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講出了自己”。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義,似乎文章後來時福貴以第一人稱“我”在講述故事,但其實又是寫下故事本身的“他”在記錄著福貴的故事。這裡其實依舊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 最後一層便是福貴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敘述讓故事更加真實,讓讀者更夠融入其中,感受福貴的悲喜,而福貴又是故事的親歷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

而在這一層寫作中,餘華運用類似新寫實主義小說—零度情感介入的方式是很明顯的,福貴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其中甚少夾雜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緒,比如開心、難過、悲憤,而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

這種零度情感介入的方式增強了《活著》的悲劇美和希望感。作者排除了主人公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像站在一個“非人間的立場”,客觀冷靜的敘述人間的困難。而客觀中立的敘事立場便是《活著》的希望感來源。這與接下來要說的心理位移息息相關。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02 心理位移:自我多重面向的敘述獲得《活著》的希望

在心理治療理論敘事療法中,我們認為,當一個人在敘述自己的故事和經驗時,敘述者就跳出來成為了旁觀者,與當時經驗和故事中的參與者之間,拉開了以各距離。這種心理位置的移動,會產生某種心理治療的效果。

有人說:我們明知悲苦在自己身上,卻可以疏離開來,藉著疏離開來看這個悲苦,於是明明悲苦不自由,卻可以變得自由,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自由。

而這種所謂疏離開來觀看,從不同自我的角度反觀自身,這是一種透過人稱的位移轉移而造成的心理位移。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而這也是有時候我們局內者迷,旁觀者清的原由。在敘事治療中,敘事治療師相信“人沒有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這些問題經常是文化世界的產物,或是世界中全力關係位置的產物。活出自己的人生需要面對問題,但是不需要成為問題。

在不同的敘事中可以為人生開啟嶄新的可能性。而在一個人將自己視為問題時,他們就很難有效率的處理問題。當一個人在表達問題時,可以用該問題在當事人自身之外的心情和語言來訴說。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他們把問題建立起一種關係,例如,我們稱一個人為酒鬼,和我們說他被酒危害,是相當不一樣的。把問題區分在個人之外,增進了希望感。

並能讓當事人和問題建立起一定的距離,不會用自我責備等方式來說故事,透過了解了文化對於自我責備的積極傾向,我們就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並且產生更多正向、療愈的故事。

在個人故事敘寫中,“我”“你”“他”的書寫是最常用的心理位移書寫方式。即首先採用“我”來書寫自己每天的經歷與想法,再將文中的“我”改成“你”或者“他”。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如:“我很難過”寫成“你很難過”和“他很難過”,再記錄下這種改變。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用“我”人稱來寫故事的人會傾向於情緒起伏、交代細膩,放大自己,視野狹小。

  • 在“我”位置上的書寫常常是沉浸在強烈情緒起伏中的。整個內在的心理狀態被情緒攻擊、包圍和淹沒,甚至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其中出現的情緒也以大多負面的情緒為主,很少有正面的。

如:焦慮、憤怒、難過、生氣、委屈和悲傷等。而“我”的主觀性很強,以自己為出發點抒發內在的感受,即便能夠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但也是缺乏理智的。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另外,也會把自己無形的放大了,只關注自己的情緒和利益,為自己著想,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

這樣過度的自我關照,就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視野也相對的變得狹小。於是自己和事實之間彷彿隔著一道牆,自己在自己的圓圈中,繞不出去。

  • 而站在“你”位置上的故事撰寫,就是一種心理位移。“你”有時是作為跟“我”對話的,這樣的角色理性的部分產生。但有時像一個嚴厲的批評者,有時又像一個安慰者,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放鬆和緩和下來。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而不管是安慰者的同理還是嚴厲者的指責,在你位置上情緒慢慢穩定,跟原來悲觀消極的感覺分析。而當情緒作用不是那麼明顯時,會比較理性的願意看問題出現在了哪裡,情緒的根源是哪裡。

  • 最後,站在“他”位置上的故事講述,情緒變小,趨於平緩穩定,好像與“我”是在訴說別人的故事,出奇的冷靜,並且會有縱觀全部的理性與客觀。雖然很像缺乏熱情的旁觀者,但卻可以重新看待審視自己的問題,與“我”的距離表現更遠。

而當用“你”或者“他”來敘述自己故事後,在回到“我”,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和體驗,於是成長自然發生。

在《活著》一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作者運用人稱的轉變和情緒的淡化來增強了對希望感的傳達,這與現實是符合的。

即:當我們能夠跳脫出“我”或“自己”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時,希望自然會發生。

豆瓣評分9.4《活著》:從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獲得希望

因此,當你在經歷人生重要事件和問題,經歷和體驗巨大悲傷和痛苦時,不妨試著用心理位移的方式來書寫日記。

站在“我”“你”“他”的位置上書寫自己的故事,只需要這麼一小步,你就能找到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信心和勇氣。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寫道: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其他人的看法。

確實,回顧福貴的故事,若是作為旁人來看,也許只剩悲苦和絕望,但在福貴自己的講述中,隱去情緒的部分,於是,他困難的人生中也有了充滿溫情幸福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