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是在大二的时候,那会就是囫囵吞枣的看,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看完之后会感慨一句:福贵好惨。

小说讲述了福贵在人生中接二连三的失去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和孙子,最后世间唯剩福贵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悲惨而绝望的。但说真的,读完《活着》,也会觉得福贵的一生很神奇,全书的感觉不是生命无常,命运悲苦,现实残酷的绝望或悲伤。甚至,有时会有一些豁然开朗的积极与希望。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我一直费解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反而会给人带来积极、充满希望感的感受。

除了余华在《活着》的开篇自序中写到的对其写作背景和主题意义的交代: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悲苦中获得希望和释怀。

直到我了解了一个概念:心理位移,这是在心理学上教人获得积极心境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独特且丰富的人生故事。

我们也都是自己的叙事大师,心境取决于故事叙述方式,如何将自己悲伤难过的故事叙述得让人觉得有希望,这就是心理位移的目的。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今天,我将从《活着》的叙事手法、写作风格、主题和心理位移的角度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用心理位移的方法从自身的悲苦中解脱出来,获得希望。

01 多层次叙述视角传达《活着》的希望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游手好闲,喜欢去乡间收集歌谣。

后来,遇到了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出生地主世家,却好赌成性,把家业堵光,一贫如洗,父亲气到一命呜呼,富贵因母亲生病求医,半路被抓壮丁,后被俘虏,回家之后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拉扯带大一双儿女,女儿不幸成为哑巴。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而之后的人生更加悲剧,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她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与二喜结婚,生产时死在了手术台,凤霞死后家珍也跟着去了,二喜在搬运时被两排水泥夹死。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转瞬即逝的亲情过后,是死亡现实的残酷与绝望。然而,在文中,作者的叙述却让一个悲苦的故事充满了希望。

我们知道,在写作中,同样的事件,作者采用的叙述视角不同,所表达和引发的情感状态和意义也会有不同。

而叙述视角一般由人称决定。在《活着》一书中,余华运用的是多视角重叠的方法,运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而视角的不同与变换表达出了这个悲苦故事中的希望与幸福。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余华写《活着》时,最开始是想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福贵一生的,可是困难重重,写作难以继续。

有一天突然想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福贵来讲述自己的生活,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难以写作,而用第一人称就显得没有任何阻挡。

一般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我们能够感受故事和情感的真实性,比较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而以第三人称“他”的叙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能够感受故事的客观和积极。于是,在《活着》一书中,作者采用多层叙事视角,视角的重叠与交织达到了《活着》传达出来的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 在第一层叙事视角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我”作为一个青年,去乡间收集歌谣。以“我”的视角展现了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和福贵的相遇和“我”对他的感受和想法。

文中的我故事真正的讲述者,这样的好处有:1、与故事的主角“福贵”独立开来,让读者有一种旁观者的感觉,获得一种旁观者清的感受,不至于被福贵悲苦绝望的故事而致郁。2、拉近读者关系,也拉近了我和富贵的关系,便于叙事。

  • 第二层叙事视角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借“我”的视角,看到了福贵的一切。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他响亮的对牛说道”“我看到老人的背脊和牛背一样黝黑”……,在这里,用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老人,老人的年老、乐观、顽强、执着……与后来展现的人生苦难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旁观的视角中,来看到活着的希望和积极。

另外,小说后来以一句话展开了福贵的故事讲述。“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出了自己”。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似乎文章后来时福贵以第一人称“我”在讲述故事,但其实又是写下故事本身的“他”在记录着福贵的故事。这里其实依旧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 最后一层便是福贵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的叙述让故事更加真实,让读者更够融入其中,感受福贵的悲喜,而福贵又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

而在这一层写作中,余华运用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零度情感介入的方式是很明显的,福贵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其中甚少夹杂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比如开心、难过、悲愤,而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

这种零度情感介入的方式增强了《活着》的悲剧美和希望感。作者排除了主人公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一个“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的叙述人间的困难。而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便是《活着》的希望感来源。这与接下来要说的心理位移息息相关。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02 心理位移:自我多重面向的叙述获得《活着》的希望

在心理治疗理论叙事疗法中,我们认为,当一个人在叙述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时,叙述者就跳出来成为了旁观者,与当时经验和故事中的参与者之间,拉开了以各距离。这种心理位置的移动,会产生某种心理治疗的效果。

有人说:我们明知悲苦在自己身上,却可以疏离开来,借着疏离开来看这个悲苦,于是明明悲苦不自由,却可以变得自由,因为我们的心灵需要自由。

而这种所谓疏离开来观看,从不同自我的角度反观自身,这是一种透过人称的位移转移而造成的心理位移。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而这也是有时候我们局内者迷,旁观者清的原由。在叙事治疗中,叙事治疗师相信“人没有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这些问题经常是文化世界的产物,或是世界中全力关系位置的产物。活出自己的人生需要面对问题,但是不需要成为问题。

在不同的叙事中可以为人生开启崭新的可能性。而在一个人将自己视为问题时,他们就很难有效率的处理问题。当一个人在表达问题时,可以用该问题在当事人自身之外的心情和语言来诉说。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他们把问题建立起一种关系,例如,我们称一个人为酒鬼,和我们说他被酒危害,是相当不一样的。把问题区分在个人之外,增进了希望感。

并能让当事人和问题建立起一定的距离,不会用自我责备等方式来说故事,透过了解了文化对于自我责备的积极倾向,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并且产生更多正向、疗愈的故事。

在个人故事叙写中,“我”“你”“他”的书写是最常用的心理位移书写方式。即首先采用“我”来书写自己每天的经历与想法,再将文中的“我”改成“你”或者“他”。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如:“我很难过”写成“你很难过”和“他很难过”,再记录下这种改变。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用“我”人称来写故事的人会倾向于情绪起伏、交代细腻,放大自己,视野狭小。

  • 在“我”位置上的书写常常是沉浸在强烈情绪起伏中的。整个内在的心理状态被情绪攻击、包围和淹没,甚至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其中出现的情绪也以大多负面的情绪为主,很少有正面的。

如:焦虑、愤怒、难过、生气、委屈和悲伤等。而“我”的主观性很强,以自己为出发点抒发内在的感受,即便能够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也是缺乏理智的。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另外,也会把自己无形的放大了,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利益,为自己着想,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

这样过度的自我关照,就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视野也相对的变得狭小。于是自己和事实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墙,自己在自己的圆圈中,绕不出去。

  • 而站在“你”位置上的故事撰写,就是一种心理位移。“你”有时是作为跟“我”对话的,这样的角色理性的部分产生。但有时像一个严厉的批评者,有时又像一个安慰者,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放松和缓和下来。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而不管是安慰者的同理还是严厉者的指责,在你位置上情绪慢慢稳定,跟原来悲观消极的感觉分析。而当情绪作用不是那么明显时,会比较理性的愿意看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情绪的根源是哪里。

  • 最后,站在“他”位置上的故事讲述,情绪变小,趋于平缓稳定,好像与“我”是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出奇的冷静,并且会有纵观全部的理性与客观。虽然很像缺乏热情的旁观者,但却可以重新看待审视自己的问题,与“我”的距离表现更远。

而当用“你”或者“他”来叙述自己故事后,在回到“我”,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体验,于是成长自然发生。

在《活着》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人称的转变和情绪的淡化来增强了对希望感的传达,这与现实是符合的。

即:当我们能够跳脱出“我”或“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时,希望自然会发生。

豆瓣评分9.4《活着》:从心理位移看人如何在自身悲苦中获得希望

因此,当你在经历人生重要事件和问题,经历和体验巨大悲伤和痛苦时,不妨试着用心理位移的方式来书写日记。

站在“我”“你”“他”的位置上书写自己的故事,只需要这么一小步,你就能找到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信心和勇气。

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写道: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看法。

确实,回顾福贵的故事,若是作为旁人来看,也许只剩悲苦和绝望,但在福贵自己的讲述中,隐去情绪的部分,于是,他困难的人生中也有了充满温情幸福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