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宮崎駿


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侵刪。

微博上看過一個話題,是說#當年我也是好孩子#


有人回憶,“小學,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熬夜到11點,第二天才知道聽錯了,多寫了很多,後來老師淡淡的表揚了一下。初中,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星期天作業,還是熬夜,結果到了學校老師不檢查,也有很多同學沒有寫,才知道原來老師佈置的作業可以不用寫完。”


有人回憶,“N年前,我們天剛亮就背起書包上學,從來都不敢遲到;我們聽課認真,遵守紀律,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我們聽到老師的表揚,會興奮得又蹦又跳的回家;我們會因為和同學鬧矛盾,而傷心難過;我們會偷偷看班裡喜歡的人,卻從來不敢告訴TA。那時的我們,單純得可愛。”


最扎心的一段話,是來自嗶站的一個作品裡片尾的字幕:

我討厭極了那所謂的“好孩子”,討厭極了別人說我懂事、善良。我一點也不真心的認為我真的那麼的懂事、善良。因為,這種懂事與善良換來的只有委屈和壓抑。而這幾十年,這種懂事漸漸變成了噁心自己、成全別人……


想來,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大多不過如此吧。


有些印記,一旦被刻入心裡,擦也擦不掉;而有些心錨,一旦被拋了出去,收也收不回。


所謂成長,就是逼著你自己一個人,踉踉蹌蹌地受傷,跌跌撞撞地堅強。


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侵刪。


亢龍有悔

易經第一卦:乾卦。《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象辭》裡意思是說"龍飛到了過高的地方,必將會後悔",因為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面。

越聽話,越叛逆。所以,有的人在無明的叛逆中度過了一生,而有的人終其一生尋找自己叛逆的根源。殊不知,聽話和叛逆永遠是成正比發展的好朋友。

“我們都曾是小孩,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安東尼《小王子》

然而,每個被貼過“好孩子”標籤的人,大部分都會經歷過下列聲音(至少一種以上):


“好孩子,從來不說謊”

“好孩子,從來不撒嬌”

“好孩子,從來不頂嘴”

“好孩子,從來不貪玩”

“好孩子,從來不遲到”

“好好子,從來不拖拉”

“好孩子,從來不吸菸”

“好孩子,從來不早戀”

“好孩子,從來不落作業”

“好孩子,從來不亂花錢”

“好孩子,從來不用人操心”

“好孩子,從來不夜不歸宿”

……

嘿,“好孩子”,你還好嗎?

很多年以前,朋友Lee引薦他的同學H入職到公司。那時的H剛剛回國,有長期在國外從事金融、投資工作的從業背景,正好和現在入職的的崗位比較匹配。於是,我們很快選擇了一個下午茶時間見了面。

H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高挑、幹練、骨感的知性美女,黑框眼鏡、黑指甲油、黑色緊身連衣裙、黑色恨天高的高跟鞋,一個大杯黑咖啡,一盒香菸。可能是LEE引薦的緣故,H與我沒有陌生感,她帶著一股完全被西化掉的風格和語氣,直來直去、無所不談,真實而不造作。

但是,朋友LEE卻跟我說,H的變化太大了,大得有點兒讓他回不過神。原來,H當年在大學裡是他們年級第一,要知道在一個高考狀元彙集的高等學府,H學業上的優秀一直成為他們默默追趕的目標。他所言的H,絕對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 家長眼裡的好孩子。每次見到H,永遠是抱著厚厚的書,不是去圖書館,就是去圖書館的路上。兩個羊角辮,一副樹脂眼鏡,安靜而內斂,經常因為多說一句話而臉紅。幾年同窗下來,說過的話,竟寫不滿一張紙。

是啊,人就是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那份青澀與嬌羞,不過就像瓶子裡的水,越剩的少,越蒸發得快。

“在所謂成長中,我們漸漸迷失了,最初的模樣。”

在後來共事的那段時光裡,H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豐富而專業的工作經驗之外,就是她在生活中淋漓盡致地潑灑著的 “沒有邊界的自由”。有一次她問我,為什麼會有脫韁的野馬?沒等我回答,她指著自己說,“就像我這樣,其實我也不想這樣,沒辦法啊,壓抑得太久了。那麼多年我玩兒命地學習,就是為了擺脫韁繩。好不容易熬出頭了,我是再也不會讓自己被韁繩套住了,再也不會。”


這種感覺我懂,有濃烈的喜歡、有奔放的熱情,有小鳥出籠時的自由,也有些許片刻的傷感與孤獨。


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奔走,鮮有見面。偶爾電話,我便知道,她依舊信奉著她的人生路,“逢春而生,野而熾熱”。只是,喧囂的背後便是那份熟悉已久的孤獨。


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侵刪。

否極泰來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有人說,每一個“好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焦慮的父母。除了10%的天賦異稟之外,90%“好基因”來自父母拳拳的愛與殷殷的期待。正是這份愛與期待,“好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自我修復和完善著自己的人格品質,大部分“好孩子”可以憑藉優秀的特質,輕易地取得成績、獲得嘉許:

他(她)們情感豐富而細膩,懂得愛、懂得關心和照顧周圍的人事物;

他(她)們熱愛生活,敢於冒險和挑戰新鮮事物;

他(她)們做事嚴謹、認真細緻、一絲不苟;

他(她)們由內而外的生髮出一種叫做自信的力量;

他(她)們尊重生命,懂得對生命負責、對自己負責。

然而,同樣是這份愛與期待,90%的“好孩子”卻在以愛之名裡,沒有辦法自我修復掉那些潛意識裡碎片化的、有害的自我認同,沒有辦法抱起曾經那個受過傷的小男孩、小女孩。因為這份愛太重,所以,一句“都是為你好”可以否定掉“好孩子”心裡所有的未盡事宜。

在一次個案諮詢中,對面的訪者說他最害怕辯論。因為這份害怕,以至於在他經營企業30多年裡,從來沒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當問他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時,他說,在兄弟姐妹6人中,他排行最小。他們那個年代都是大的管小的,爸媽基本沒時間管他們。每次他的想法都會被壓制下去,無論是哥哥姐姐,還是爸爸媽媽,都是如此對待他。所以,每次當他義憤填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時,不是一場辯論,就是一場惡戰。

那種從一開始就不被理解、無助、無力,甚至委屈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堆積成了莫名的憤怒。

他選擇了遠離,遠離這個有兄弟姐妹、父母雙親的城市,原以為遠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卻悲傷地發現,憤怒一直在,從未遠離,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他正在制止兒子一個小小的遊戲請求時,當說出那句“都是為你好”的那一瞬間,他看到了遍體鱗傷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些曾經對他說過這句話的兄長和父母。

頓時,他抱起兒子,淚流滿面……


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侵刪。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與自己和解

“一個人內在產生的所有感受,都建立在這個人對現實的解釋上。沒有人能使我們高興或憤怒,我之所以變得(使得我自己)高興或憤怒,是因為我對他人所作所為的感知和解釋。因此,我自己要對我所有的感受負責(但不是指責)。”

——Bennet Wong & Jock Mckeen《懂得生命:在和諧關係中創造》

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好孩子”和許多人一樣,步入社會以後更加願意讓自己持續接觸外在的刺激:參加聚會、喝酒、吸菸、狂歡、遊戲……不斷地走進喧鬧與嘈雜的外在世界,卻並不知道受傷的小孩就在每個人的內心,也並沒有人覺察到他的存在。

無法覺察,即是無明。

所以,很多人更情願走進電影院。在那黑暗中,看到屏幕中的畫面,也許就在那一瞬間,會找有一種被電擊的感覺,痛徹心扉,淚水奪眶而出。然而,走出電影院,戶外的光格外刺眼,不得不粉飾妝容、把那個內心裡受傷的小孩,再次丟到了無人顧及的角落。

“好孩子”成長的這條路,比一般人更長、更艱難。


因為在每一個銅牆鐵壁的包裹下,都有一顆柔軟而溫暖的心。在“愛與期待”中,他們獲得了更多的愛與守護的同時,也揹負了層層的條件於不允許。 如今,是釋放的時候了。要知道,愛本來的樣子,就是愛。沒有任何條件、也沒有任何要求,愛不會因為多了某些條件而增加,也不會因為少了某些要求而減少。愛,就是愛;你,就是你。

你不是因為“好孩子”而成為了你,你是因為你而成為了“好孩子”。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會帶著不同的烙印行走在這世間,不是因為烙印而存在,而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才有了烙印。

我們只有不斷地檢視自己,不斷地擦掉烙印、抹去疤痕、撕掉標籤,不斷剖析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才能審視過往生命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瞭解自己真正的所想、所愛、所求,不為成全任何人而委屈自己,也不為綻放自己而壓抑其他人。


當有一天我們與所有的苦與不堪告別,與所有的委屈與隱忍和解,對從前的自己說對不起,對過往的路人互道珍重。終於,你明白,生命從這一刻起,你就是你生命的主人,你就是你身體的主人,你就是你幸福的主人。相信,灼灼其華的一生,不過如此。


致敬每一個在“好孩子”標籤下,無畏生長的好孩子們!


那些在“好孩子”標籤下長大的孩子,是否已長成他們喜歡的模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