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消極情緒	,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
 

在家庭生活中,這種效應的產生,有時候並不是爸爸媽媽們“有意”為之或是真的情緒不佳從而傳遞給孩子。很多父母大多數時候其實都能夠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夫妻間出現矛盾等等。更多的時候可能是爸爸媽媽們在無意間表現出來的情緒及伴隨做出的一些行為舉止,將不好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媽媽,我想讓你換個老公!”——我咋就“踢了貓”呢?你的壞情緒及行為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意之舉!

事情是這樣的發生的,猝不及防:

上週四的時候,女兒從幼兒園回來,照例讓她看動畫片,我去做飯做。老婆下班回來,飯菜做的差不多逐漸擺上了餐桌,我一邊張羅讓她們洗手準備吃飯,一邊在廚房繼續做收尾工作。

這時,意外出現了,家裡養的兩隻小貓咪趁人不備竄上了餐桌,轉頭被我發現氣的不行,這兩東西越來越沒規矩,馬上衝過去打了小貓咪每隻一巴掌,並憤怒的吼了它們兩句。說巧不巧,正好被洗完手出來的老婆和女兒撞見,當時廚房的事還沒忙完,我也就沒有特別在意,一切顯得跟平時也沒有什麼差別。

然而,事情卻遠沒有結束,從吃飯開始,就明覺女兒狀態有點不對,情緒也不太好。老婆看我的眼神也比較異樣,明顯在壓抑這什麼。整個吃飯的氛圍都讓我感覺有點不好。吃完飯,我正常收拾桌子、刷碗。老婆陪女兒在客廳玩,孩子明顯情緒不好,玩玩具不開心就扔了,平時都是可以自己收拾好的;動畫片也不專心看看,平時最喜歡的《蘇菲亞公主》都提不起興趣,那可是她一看就會哈哈大笑的動畫片啊。稍有不滿意就哭鬧兩聲。我以為孩子可能又是沒睡午覺,哭的吧。然而這個時候,我聽到了女兒那句有點令我震驚的話:“媽媽,我想讓你換個老公,爸爸好凶”!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這簡直讓我有點莫名其妙,雖然我承認自己是個急脾氣,有時也會批評女兒,但作為女兒奴,對女兒寵愛的程度絕不亞於孩子媽媽和姥姥。我立馬放下手裡的活,跑過去問咋回事。原來,是我剛才的情緒及伴隨的行為舉止影響到了女兒,既讓她感到害怕自己會遭到同樣的對待,又無可奈何無能為力,只能選擇在我面前沉默,然後偷偷的跟媽媽講傾訴,並表現出情緒不好,哭鬧的舉動。這要不是被我偷偷聽到,老婆也嚴肅的批評了我,還真不知道會跟孩子產生什麼樣的隔閡,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呢!今後再做出這種不經意間的舉動,恐怕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了。

別以為只有明顯的大吼大叫、情緒發洩會“傳染”給孩子並造成影響。爸爸媽媽經常無意“踢貓”產生的並不指向孩子的壞情緒,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同樣不可估量

  • 使孩子感覺爸爸媽媽言行差異,自身形象在孩子心中遭到破壞,親子關係疏遠。雖然這種無意間的舉動,有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影響或直接的後果,除非爸爸媽媽有一方極其敏感能夠捕捉到孩子的微妙變化或是像我女兒一樣有明顯的異常反饋行為。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忽略,孩子的敏感性足以使他們在心理埋下“早晚有一天會輪到我”的種子,縱然爸爸媽媽發洩的對象並不是孩子本身而且平時對也很少發生吼叫,打罵的情況。從而導致孩子有意的躲避存在相應行為的爸爸或媽媽(這種行為,爸爸們肯定是佔多數的)。爸爸媽媽們這種言行差異,長久樹立的和藹可親“人設”會一點點崩坍,慢慢的親子關係也會開始疏遠。這有點類似於夫妻關係與親子的關係的關係(有點繞嘴),只是這種情況來的沒有那麼猛烈而已。
  • 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不足或是情緒不穩定,甚至喜怒無常或是長大後會經常以無意為之作為藉口導致推卸責任。父母的情緒波動對孩子情緒、性格的影響,大家應該都瞭解的比較多了。然後,爸爸媽媽這種不經意間的行為並輕描淡寫的一帶而過,會使得孩子也做出同樣的舉動。“我不是有意的”、“我又不是故意的,別那麼小氣”等等慢慢變成孩子的口頭禪並伴隨孩子的一生,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或是在被父母鎮壓的過程中引發其他問題,或是孩子慢慢變成責任感不強的人。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 怯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需求等等,並壓抑自己使得情緒無法宣洩,導致可能交際障礙,甚至開始性格孤僻。相信大家應該都明白或者是也看到過相關的內容,只不過明顯的“故意”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更快;爸爸媽媽無意的“踢貓”,孩子的行為反饋會來的稍微慢一點,更不容易被發現一點。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降低“踢貓效應”的影響,避免無意間踢貓效應對孩子的影響,爸爸媽媽們最好這麼做

一、在孩子面前,爸爸媽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情緒及行為舉止。

網絡中充斥的各種育兒理念使得爸爸媽媽都知道要盡力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言行舉止。然而,我要說的是:

這還不夠。無意間的舉動更要多加小心,在孩子面前,精神要時刻緊繃,就像那天我家發生的情況一樣。比如有些爸爸媽媽開車時無意間的“路怒言語”等等,其實都是下意識的影響。家長們即使是假裝“好爸爸”“好媽媽”,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看到過於狂暴一面的家長,夫妻間更要時刻警惕相互提醒。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二、爸爸媽媽相互監督,相互救場做好分工。意識到“踢了貓”第一時間與孩子交流並疏導孩子情緒幫助孩子發洩,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宣洩並受到“感染”時,能夠自己表達出不滿或通過行為展現出來,當然最好不過,這樣爸爸媽媽也能夠及時處理,就像這次我女兒的表現一樣。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孩子大部分時候在並不會表現出什麼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感染”、埋下了種子。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平時多多相互監督,做好引導孩子工作的分工。出現問題的一方及時收斂情緒,沒有問題的一方一定要立刻制止並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夫妻配合消除影響,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別讓種子繼續發芽生長

三、在孩子面前,爸爸媽媽無論是情緒還是行為,儘量都要保持保持一慣性,哪怕是相對真實的自己。

脾氣再好的人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也需要情緒宣洩的出口,而家裡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展現真我的地方,有些父母或是出於對孩子的寵溺,或是為了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經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在孩子面前“偽裝”成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樣子。他們通常通過“路怒”、網絡,避開孩子或者是本文重點分析的無意間情緒行為進行宣洩等等。然後,這種情況的經常出現,一旦被孩子感受並瞭解,很有可能使得孩子產生錯亂感:我的爸爸媽媽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他們為什麼對有些人特別溫和,而有時候去顯得那麼嚇人?因此,父母言行舉止一慣性的,也能夠很好解決掉這種無意間“踢貓”時間的發生。更極端一點,如果爸爸媽媽們不能做到長期“偽裝”不露餡,我反倒更希望大家真實一點,該哭哭,該笑笑,該發脾氣也別太控制,只要不是語言暴力,人格詆譭等等就還好。這樣做起碼問題更容易暴露。暴露的問題通常更容易解決一些,就像身體生了病,早點發現治療起來更有針對性一樣,最怕就是隱患或是不知道到底哪病了。

四、無意也不是藉口,給孩子道歉並不丟臉。

爸爸媽媽們如果發現確實是自己出現的問題,哪怕是無意之舉對孩子產生了負面影響,即使作為家長是也要學會向孩子真誠的道歉,千萬別等到種子發芽的那一天。這樣做不但能挽回相應的影響,還能夠快速的使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尊重,並增進親子關係。給孩子道歉並不丟臉!

“媽媽,我想讓你換老公!”無心之舉,孩子卻被“踢貓效應”傳染

結束語:

事情發生後,我第一時間向女兒說了對不起,並表示爸爸一定頂會注意自己的情緒及言行。父母與孩子相處真的需要謹小慎微,誰知道什麼情況就會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埋下隱患,甚至讓孩子越來越遠離你呢?

大家有啥實際感受或經驗,分享到留言、評論,我們共同學習!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期待您的關注、評論、留言、私信交流。

我是一個為照顧女兒而辭職的全職菜鳥爸爸,也是一個十年教育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專注育兒和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