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說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你知道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嗎?

《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大概沒有幾個中國人不知道,初中有一篇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作品,他提倡學生不要死讀書,要對科學進行探究,尤其要重視實驗的方法。


《大學》說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你知道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嗎?

我以為丁先生對格物致知理解的並不是十分透徹,對王陽明也沒有過深入的研究。也許是我妄下評論,如果是這樣的話,先做一個自我批評,不應該對別人指手畫腳,也給先生道個歉吧。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

首先,在學術上,格的解釋,就存在著若干個版本。

東漢鄭玄解釋為“來”,章太炎則將其否定;司馬光解釋為“捍”“御”,格物就是要把外物拋開;程頤則說“格則窮矣”,格就是窮盡的意思;王陽明解釋為“正”;顏元則取格殺之“格”,此格又變成了捶打搓弄的意思;王夫之解釋為“質測”,他重視實地考究、分類認識、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熊十力把格物說成是今天的科學。

我不清楚這些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要把這個格字推敲到如此複雜,而且,在格字的所有意思之中,也沒有找到這些人所說的這些種意思。


《大學》說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你知道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嗎?

查一下現代漢語詞典就可以知道,格,就是很簡單的格子,然後方引申出規格、格式、品格等等。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知識結構或體系很形象地想象成格子,一個一個的格子,裝上一類一類的東西,每一類東西都有其共同的特點,如何分格子,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分類標準,不同人的格子,所裝事物的品類可能不同,同樣一件物品,所在的格子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但用格子來形容對事物的分類,我覺得再合適不過了。我沒有考證過古今學人的所有見解,只是自己有一些感悟就說出來,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標新立異,其實只是在尋找學習的方法罷了。

我在讀王陽明的時候,就把《大學》拿來重讀一下,就發現,其實我對格物的概念還是十分模糊的,不清楚格物的概念,又怎麼能夠掌握致知的方法呢?所以才認真地研究了一下。我現在感覺到研究的一種快意,什麼事情有了自己的一點見解之後,人是很興奮的,就想著和別人分享一下。於是,我來了。


《大學》說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你知道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嗎?

格物,就是把事物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出規律,由此,人便掌握了真知,不管這個知是知識還是良知,通過格物,都是可以洞察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規律所在。學習就要在格上下功夫,格子做好了,裝東西自然就省力了,如果你把所有的東西都散落在地,那實在是太亂了。說的再形象一點,就好像是電腦中保存的文件一樣,你建了幾個文件夾,就把所有的文件分門別類地保存了起來,用的時候輕而易舉就可以拿得出來,這是一個道理。

學習就是如此簡單,掌握了方法,事半功倍;不掌握方法,則跳入題海無法自拔。

補充一下,格殺的格,我也認為是格子的引申,具體怎麼引申,就不多說了,感覺有些殘忍,點到為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