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無聲告白》封面上的一句話。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這句話一下子擊中了我的心,像是一塊磁石深深地吸引著我開始閱讀。

《無聲告白》是美籍華人作家伍綺詩耗時6年寫下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然而就是這本處女作,征服了歐美文壇,橫掃2014年的亞馬遜歐美榜單,奪得當年度的最佳圖書第一名。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美】伍綺詩著

故事從16歲少女莉迪亞的死開始。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第一句話便已牢牢抓住讀者的眼球。作為本書的主角,莉迪亞一登場居然就以死亡亮相,接下來的故事就以莉迪亞的死為引子,親人們當下的悲痛欲絕,對過去點滴的各種回憶。當下發生的事與過去的回憶交織成兩條故事線,試圖找出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那麼,莉迪亞之死,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真相呢?讓我們從莉迪亞最親的家人那裡去尋找一點點蛛絲馬跡。



父親與母親

父親詹姆斯是香港在美國的第二代移民,母親瑪麗琳則是地道的美國姑娘。在上世紀5、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瑪麗琳與詹姆斯這樣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華裔結婚,可以說是讓人大跌眼鏡的。

然而瑪麗琳卻非常得意,因為她的性格就是如此,她一直以來都想幹些與眾不同的事來證明自己,證明她與她那庸庸碌碌只能做家庭主婦的母親不同。

於是,在大學校園裡,她對當時是他老師的詹姆斯展開追求。詹姆斯不同於西方男人的,乾淨、內斂、剋制、甚至孤獨在瑪麗琳眼中都是獨特的存在。

而詹姆斯呢,由於父輩不怎麼光彩的“移民”經歷,自己不同於周圍人的長相,他一直覺得自己難以融入這個主流社會群體。他是自卑的,被邊緣化的,不被關注的。所以當地道的美國姑娘瑪麗琳對他示好時,他很快地接受了她。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詹姆斯循規蹈矩、內心自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成為美國普羅大眾中的一員,所以他娶了地道的美國姑娘瑪麗琳,試圖通過成為美國女婿逐漸完成他的“融入”之路;

瑪麗琳卻恰恰相反,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她不甘平庸,渴望與眾不同,甚至嫁給詹姆斯也是她用來證明自己不同於常人的佐證。

其實從一開始這兩個人就對生活有截然不同的期待。然而命運卻讓這對性格迥然,懷揣各自目的的男女相愛並且生活在了一起。

婚後由新鮮激情走向平淡,日常的瑣碎讓瑪麗琳覺得不滿,曾經她最討厭母親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樣子,整天只知道相夫教子,而她自己結婚後似乎也正要變成那個樣子,那個讓她最不屑最急於擺脫的樣子。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在生了2個孩子之後她離家出走了,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學業,她拋下丈夫和年幼的兒子內斯以及女兒莉迪亞去追尋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她覺得自己可以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又懷孕了,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勇氣和決心頓時土崩瓦解,她最終不得不向命運低頭,迴歸家庭,生下了第三個孩子漢娜,成為她曾經最不願意成為的“家庭主婦”的角色。


哥哥與妹妹

莉迪亞是家裡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上有哥哥內斯,下有妹妹漢娜。三人之中只有她遺傳了媽媽的藍眼睛,因此看起來更像美國人。不知是不是因為這雙藍眼睛,莉迪亞是家中最受寵愛的孩子,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孩子。

哥哥內斯沉默寡言,因為長相更偏向華裔,小時候遭受過歧視與嘲諷,父親詹姆斯對此十分敏感,因為內斯的遭遇讓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遭受過相似的不公待遇,他想要讓兒子容忍,就像他當年一樣。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內斯特立獨行,討厭家裡的氛圍,不願意做一個一味順從父母的孩子。另一方面,他沒有妹妹莉迪亞這麼受父母的關注,也對逆來順受的莉迪亞有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之心。

他想要逃離這個家,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最後他考上了哈佛,離開了家,成為莉迪亞羨慕的人。莉迪亞羨慕的是他重獲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妹妹漢娜是直接導致母親瑪麗琳放棄理想,迴歸家庭的原因,所以,在整個家裡她幾乎是被忽略的。一直不被關注的她從小就學會默默地存在,乖巧又不給家裡添麻煩,彷彿一個隱形人。

她羨慕著姐姐莉迪亞,因為莉迪亞擁有父母親的關注和很多的愛,會收到禮物,是父母經常掛在嘴邊誇獎的人。父母會對莉迪亞有期望,會親自教她知識,會無微不至地關照到方方面面。

而漢娜彷彿是家裡可有可無的人,父母的目光很少在她身上聚焦,甚至連吃飯都會偶爾忘記擺她的餐具。漢娜最大的願望僅僅是家裡能有人注意到她。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

16歲的莉迪亞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善於交際,簡直是父母眼中的完美少女。當然,只是父母眼中而已。得到了父母最多的寵愛,承載了父母最大的期望。莉迪亞生活得一直很累。

父親詹姆斯為了自己幾十年來的“融入”夢期望她廣交朋友,和同學打成一片,真正融入美國人的社會;母親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醫學夢想也寄託在了這個最像自己的女兒身上,期望她成績優異,在學業上壓倒眾人,獨樹一幟。

一個16歲的女孩,就這樣從小肩負起了父母的厚望,像揹負起了兩座大山,時刻都不敢鬆懈。為了讓父親以為自己有許多朋友,跟朋友混的很好,她經常假裝跟同學打電話,嘻嘻哈哈聊得很開心,其實她只是對著空話筒演戲。事實上她不僅沒什麼朋友,反而被評價為“有點孤僻”;

她考試成績一落千丈,心中焦慮萬分,卻不敢跟母親說實話,故作輕鬆報喜不報憂。她擔心自己會讓母親失望,怕母親再次出走,可以說從母親瑪麗琳離家出走又重新迴歸後,莉迪亞就已經把自己當成了瑪麗琳實現自己夢想的替身。因為一貫的懂事,她沒有和父母正面溝通,或者說是不敢溝通,怕父母不理解,怕父母對她失望,怕父母所謂的關注和愛會變本加厲,所以,她選擇沉默。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很不幸的是,莉迪亞正是這樣的例子。

在一個尋常的深夜,莉迪亞選擇了獨自一人坐小船到湖中間,然後,淹死在那裡。父母親從一開始的毫無察覺,以為只是離家出走,到後來的緊張,不知所措,再到無法接受現實,極度震驚,但他們卻始終無法相信最愛的女兒竟然這樣毫無徵兆、沒有理由地踏上不歸之路。

莉迪亞用自己的死對父母作出了無聲的告白。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有不可言說的痛苦,每個人都無法真正被理解,每個人都找不到命運的宣洩點。

父親詹姆斯從未真正理解過妻子瑪麗琳的真實感受,他是那麼地木訥,那麼地理所當然,不知道妻子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為生活不就是這樣平凡地度過。而瑪麗琳因為自己的夢想和現實生活有太大的差距,一方面,她對丈夫和子女的愛是真實的,另一方面她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又是如此渴望,家庭成為她追夢路上的羈絆,她卻不能徹底拋開,這種近乎分裂的煎熬使得她痛苦萬分。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這樣的情境是不是分外熟悉?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夫妻同床異夢,缺少溝通,每天渾噩度日,手機為伴,卻忘了去聽聽彼此的心聲,聊聊關於未來的夢想,而不是隻把話題侷限於“家裡煤氣費該交了”,“孩子考試又沒考好”,“隔壁老王家的兒子買了輛新車”等等雞毛蒜皮的家長裡短。

心靈的深層次溝通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夫妻間不可或缺的。


莉迪亞被父母沉重的愛與期望逼上絕路。哥哥內斯看到了莉迪亞的掙扎和身不由己,卻沒有給予她正面的安撫與指引,他痛恨父母自以為是的教育理念,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來擺脫家庭;妹妹漢娜則一直期望著有一天父母的關注能分一點到她身上,僅此而已。

一家人各懷心事,各自痛著自己的痛苦,卻從來沒有試圖把內心的真實感受向家人傾訴。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愛著彼此的,卻因為不瞭解不溝通錯失了一次次原本可以交心的機會,以愛之名的沉默和接受,甚至是違心的順從和壓抑。

也許每個人都覺得有些事即便是說出來也得不到解決的辦法,還不如妥協,或者,默認。如果突然提出異議,打破平衡,可能會讓家庭失去寧靜,岌岌可危。於是,沒有人願意做那個“破壞者”,所有人心照不宣地選擇了無聲。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家,傳遞愛與溫暖;也傳遞恨與傷害。所有成員都有權利和義務為家庭的和諧關係貢獻力量。


我曾經看到網上有個段子:世界上有三種笨鳥,第一種自己先飛,第二種自己不飛,第三種,自己不飛,下個蛋讓蛋飛。聽起來很荒唐吧,然而很多家長包括莉迪亞的父母都屬於第三種。

從小到大,我們也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或多或少也有不被理解和肩負重任之感;現在,我們自己也成為了父母,可能或多或少也把自己的期望傾注在孩子身上。

這本無可厚非,只是任何父母都不能以愛之名,把自己未經的心願,未完的夢想,把自認為好的東西一味壓給孩子,期望孩子去實現自己未竟的野心。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度不公平的。

父母本該是最愛孩子的人,卻生生把這份愛變成了枷鎖,讓孩子單薄的肩膀承受不能承受之痛,這不得不說是父母的悲哀。

《無聲告白》:用生命的代價找尋真正的自己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好好看看這本書,想想自己的成長曆程,想想該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不要再犯曾經無意犯過的錯,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再次經受桎梏的愛。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願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找到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葉讀君,資深中年少女,愛好教育、文學、歷史和心理學。歡迎關注我,一起聊聊看過的書,走過的路,還有未知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