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行為2——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錯誤”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錯誤”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白的讀書圈,我是大師兄。今天我們繼續來讀《錯誤的行為》這本書。上次我們對這本書的作者以及書的第1章內容做了一個基本介紹,今天呢我們繼續本書後續內容的閱讀。


錯誤的行為2——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錯誤”

在第2章裡,作者就給我們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一個經濟學術語,叫做“機會成本”,而某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就等於為了這件事而放棄的其他活動的價值,比如你週末出去登山遊玩,而沒有在家看球賽,那麼你郊外登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球賽的愉悅感。

這麼說大家可能對機會成本還是沒什麼特別感覺,那現在比如你每天上班給老闆打工,而沒有辭職創業,那你辭職創業的能夠獲得的成就就是你打工的機會成本,假如你創業成功,成為了下一個馬雲、馬化騰這樣的大佬,那麼你打工的成本就相當的高了,你給老闆打工就虧大發了。不過假如你創業失敗不僅沒賺到錢,還把自己多年的積蓄賠了個精光,那麼你的成本就是負的,你老老實實的打工就是大賺啊。

所以“機會成本”這個東西,它既是成本,也是機會,機會就代表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當你選擇了做某件事的時候,也就選擇了放棄做其他一些事情的機會,這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所以當你決定要去做某件重要的事的時候,你不僅需要考慮這件事的重要程度和成功的概率,還需要考慮為了做這件事所付出的機會成本。

接下來呢,作者又告訴了我們另外一個概念,叫做“稟賦效應”,那麼什麼又是“稟賦效應”呢?作者解釋說,用經濟學家的行話說,你擁有的東西屬於你的一部分稟賦,稟賦的英文原文是用的endowment [ɪnˈdaʊmənt],它的意思是“天賦;天資;才能”,指的是一個人天生就擁有的一種能力,那麼稟賦效應就說當某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關於稟賦效應,作者在書的第16章詳細說明了他做的一個能夠證明該效應確實存在的實驗,我們在這裡就先把後面的內容給大家說一下,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和記憶這個概念。


錯誤的行為2——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錯誤”

作者和另外兩個行為經濟學家共同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了44名學生,然後告訴每個人實驗結束後可以用一個代幣來換美元,代幣可以理解為賭場裡常見的籌碼,但是呢對每個人他們定了不一樣的代幣價格,比如告訴學生A一個代幣可以換7美元,而告訴學生B一個代幣可以換6.75美元,再告訴學生C一個代幣可以換6.5美元,以此類推,每個人手上的代幣價格差距是25美分,然後隨機將22個代幣發給這44個人,這樣就有一半的人手上有代幣,他們就成為這次試驗裡的賣家,而另一半人沒有,他們自然就扮演買家的角色了。

接下來就讓賣家和買家填寫自己願意賣出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當然這些價格是定好的,也就是說他們做的是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試驗數據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我是一個手上有代幣的賣家,而給我定的價格代幣價值是5美元,那麼我在選擇的時候高於5美元的選項我就會都選擇願意賣出,而低於5美元的選項就不會選,對於手上沒有代幣的買家來說,則正好相反,低於5美元的選項就會都選擇願意買入,而高於5美元的選項就不會選了。當大家都做好了選擇之後,就按照每個人選擇的買或者賣的價格從高到低排列,並將符合買賣雙方條件的代幣一一成交,這就和我們現在股市交易的原理基本上一樣了。

根據經濟模型的預測,將會有11筆交易發生,也就是有一半的代幣會在市場上交易,而在三次實驗中,實際的交易量分別是12筆,11筆,和10筆,平均數正好是11,完全符合經濟模型的預測。

之後,作者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實驗,這次所有的規則都還是一樣的,不過代幣換成了真實的商品,作者在這裡選了兩種商品,一個是馬克杯,另一個是圓珠筆。接下來就是用馬克杯當作代幣隨機發給22個學生,然後重複之前的實驗步驟,在經濟學理論上來說馬克杯和代幣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只是一種價值替代物,代表的就是實驗結束後能夠換成美元的價值,但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在連續的4次實驗中,交易量分別是4筆、1筆、2筆、2筆,平均只有2.5筆交易發生,遠遠低於之前實驗的11筆。


錯誤的行為2——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錯誤”

再之後呢,作者又用圓珠筆作為代幣做了同樣的實驗,而結果和用馬克杯時的情況差不多,都是遠遠低於11次的平均交易數量。這就說明了當你擁有了一件有實際使用價值的物品後,就會覺得它的價值更高了,而產生這種心理的部分原因在於損失厭惡,得到了馬克杯後,就會認為它是我的,而我賣掉就會失去它,這是一種損失,在作者的多次試驗中,買家的平均報價只有賣家報價的一半,所以作者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收益帶來快樂的兩倍。

接下來第3章作者又列舉了幾個常見的非理性行為,比如一個叫傑弗里人買了球賽的門票,卻在比賽當天遇到了暴風雪,於是他就想,已經買了這麼貴的門票了,就應該冒著暴風雪去看比賽。還有另一個叫斯坦利的人每週都要修剪自己家的草坪,這讓他煩躁不已,於是朋友問他為什麼不僱傭一個小孩來幫他修剪草坪呢,斯坦利說他不想支付那10美元,接著朋友又問他如果給他20美元,他會給鄰居修剪草坪嗎?斯坦利的回答是“絕不可能!”

以上兩個例子中第一個例子違背了傳統經濟學中描述的經濟人“忽略沉沒成本”原則,

沉沒成本就是已經花出去的成本,不管你做什麼行為都已經不可能收回這個成本了,所以是否去看比賽不應該受到門票錢的影響。而第二個例子中的斯坦利則違背了買價和賣價應該相等的原則。我們想一想,在現實中是不是大多數人也是會和上面的兩個例子中的人做同樣的選擇呢?而這種選擇在經濟學中就是典型的“錯誤選擇”,這就進一步說明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和經濟學理論中的經濟人在面對具體事情的行為決定上是大相徑庭的,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模型來預測現實人的經濟行為,是會有大問題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歷次經濟危機都證明了這一點,而行為經濟學的出現使得傳統經濟學模型得以進一步完善和修正,對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和進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後第4章裡作者又給我們介紹了前景理論和價值函數,那麼什麼叫前景理論,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表現,它又和價值函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下期接著說吧。如果您喜歡小白的讀書圈,可以關注微信同名公眾號,並且把它分享給您的朋友,讓更多人加入我們吧。我是大師兄,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