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行為1——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經濟學的錯誤與行為經濟學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白的讀書圈,我是大師兄。今天我們開始讀一本新書,書名叫《錯誤的行為》。

這是一本講述行為經濟學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的著作,書裡列舉了我們日常消費存在的陷阱以及人們經常出現的錯誤的行為,那麼我們到底在生活中犯了哪些錯誤,又如何避免呢?讓我們開始這本書的學習吧。


錯誤的行為1——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理查德泰勒,現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教授,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那麼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呢?簡單來說,行為經濟學這個概念就是相對於傳統經濟學來說的。這個傳統經濟學,也叫主流經濟學,它的整個理論基礎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叫做理性人假設,這個假設的核心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並且他做出每個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傳統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去街上買蘋果,有兩個商販一個賣5塊錢一斤,一個賣6塊錢一斤,在蘋果質量一樣的情況下你一定是會去買那個5塊錢一斤的,這就是理性的選擇。聽到這可能有些朋友覺得這不廢話麼?質量一樣當然哪個便宜買哪個啊,在經濟活動中肯定是理性的了,可是行為經濟學卻說不一定。

行為經濟學就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質疑,並且經過大量的研究以及實驗說明了人的行為,特別是群體性行為並不一定的是理性的,甚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非理性的,那麼各位書友,您覺得自己是個理性人嗎?

書裡有這麼一個例子,比如你去商場買一個鬧鐘,價格是80塊錢,選好了決定要付錢的時候店員告訴你有另外一個賣場新店開業,在做打折促銷,一模一樣的鬧鐘只要50塊,而且路程也不遠,走路過去只要十分鐘,那麼你是否會選擇去那邊買更便宜的鬧鐘呢?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去吧,畢竟也不遠,只要十分鐘的路程可以節約30塊錢,還是能接受的。

那麼現在再問第二個問題,這次你又去了商場,選中了一臺電視機,價格是3580元,而當你決定付錢的時候店員又告訴你他們那個新開業的店只要3550元,路程也是十分鐘,你又會不會選擇去呢?這次大部分人可能就覺得沒有必要為了節約30塊錢專門跑一趟了。這個例子就說明了面對同樣的經濟利益,都是節約了30塊錢,而付出代價也都是十分鐘的路程,但是人們卻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就說明了大多數人都並不是理性的。


錯誤的行為1——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要研究的主要內容了,人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非理性的行為,而人們的經濟行為又會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影響?更進一步來說,人們又怎麼樣來利用他人的非理性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為自己獲得利益呢?這就是我們要從這本書裡去學習的內容了,接下來我們跟隨作者的經歷去一窺行為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吧。

首先,作者就從自己在當老師時期的經驗中發現,他的學生大多數都是非理性的,他在教授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時候,設計了一次考試,為了能夠把學生分出梯度,他在試題中設計了的難度,只有少數學霸型的同學才能取得高分,而大多數平均水平的同學只能取得一箇中間分數,這種思路吧在我們經歷過中考、高考以及各種變態考試的中國學生心裡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美國學生卻並不買帳,因為總分100分的考試,全班的平均分只有72分,大多數同學覺得泰勒教授出的題目太難了,於是集體去投訴他,這讓我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很困惑,因為美國學生最後的考試成績並不是以分數呈現的,而是以A、B、C、D的等級來劃分的,所以大部分的同學其實都是可以得到B等級的評分的,最終成績的分佈和別的課程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但沒辦法,學生就是覺得分低了不開心,很憤怒,後果很嚴重啊。為了保住飯碗,我們年輕的泰勒教授決定做出改變,但是他又不想降低考試的難度,那怎麼辦呢?泰勒教授把這門課程考試的滿分改成了137分,而相對應的平均分數就上升到了96分,從此學生們就再也沒有抱怨過他的考試難了。

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些學生的行為非常的“不正常”,滿分100分得到72分與滿分137分得到96分並沒有什麼區別,這是小學生都會算的數學題,但是這些大學生的表現卻極大的違反這一邏輯,而且還是學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啊。要是一般的老師,事情到這也就完了,畢竟學生的不滿解決了麻,可我們的泰勒教授可是諾貝爾獎得主啊,他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去反思,傳統經濟學的理論用理性的經濟人代替了真實的普通人,而真實的人是有很多非理性行為的,那麼用傳統的經濟學模型做出的很多預測都是極為不準確的,其造成的後果可比學生投訴要嚴重得多。更可怕的是,這些曲解人類行為的模型反而讓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中最強大的學科之一。它的強大主要是體現在所有社會科學當中,經濟家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錯誤的行為1——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經濟學理論的前提是有缺陷的,因為經濟學假設人們做選擇時會遵循最優化原則,比如一個人在可能會購買的所有商品和服務中,會在自身能承受的範圍內選擇最好的。另外,經濟人做選擇時的依據是沒有偏見的。但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樣,首先,當普通人遇到最優化問題時,往往是沒有辦法去解決它的,即便是去超市購物,面對預算範圍內不計其數的商品組合,真的能有人做出最優的選擇嗎?更不用說其他更難的問題,比如購房貸款、高考填報志願、選擇職業或者選擇終身伴侶等等。其次,人們做選擇的時候是有偏見的,比如之前說到的那個買鬧鐘和買電視的例子,面對同樣節省30塊錢的選擇卻是不一樣的。再次,很多因素並沒有被經濟學的最優化模型考慮在內,比如理性的經濟人不應該期待在結婚紀念日或者生日當天得到禮物,這個日子與其他日子又什麼不同呢?而即使是要送禮物也會非常困惑,畢竟理性的經濟人應該知道錢可能是最好的禮物,因為金錢可以購買任何最好的禮物。不過,除非你的伴侶是一位經濟學家,否則我不建議你在下次紀念日的時候用錢作為禮物送給她。仔細想一下,即使你的伴侶是位經濟學家,送錢也未必是最優選擇。

說到這裡我想大家都對傳統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和侷限性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那麼從下一章開始,就要開始討論行為經濟學這門新興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一些創新的理論思想,什麼是機會成本?什麼又是稟賦效應?這些名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做了哪些“錯誤”的行為呢?讓我們下回接著聊。如果您喜歡小白的讀書圈,可以關注微信同名公眾號,並且把它分享給您的朋友,讓更多人加入我們吧。我是大師兄,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