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運河紀事”是紹興運河園景點之一,它記載紹興歷史文化,週三與舊時同學走進紹興運河園,第一次看到運河紀事碑記,就想著自己與運河的緣份,把以後的每一次緣份,用作記錄。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四十年前,滿臉青春的我與同學沈妙英、濮菊仙踏上架在運河上的太平橋那刻,便與浙東古運河結下了不解之緣,青春的萌動、青春的浪漫、青春的友誼時不時被這運河的橋、運河的古纖道所牽絆;沒想到四十年後的老年生活,自己偏偏居住運河不遠的“豐澤嘉園”,正好與結下青春友誼的王瑩閨蜜同居豐澤,有緣選擇運河古纖道作為退休生活的休閒處,常常感慨運河水“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古纖道靜臥運河,聆聽運河水之細語切切,白鷺展翅盡情戲水,古橋依舊太平。而與母親最後相依的春季,讓我坐在公交上依稀見到運河北岸的紫滕長廊,有緣識得運河又一處景區,可與夥伴慢遊春秋。這天又攜舊時同學,感受灼熱陽光下的藤廊之涼爽,也初見運河園。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在園內“運河紀事”之牌坊,聳立在安靜的林園裡,春季青藤蔓延了它身前身後的石橋、石條,由小橋連接各條運河支流,由高大的石橋連接運河南北二岸,站在一橋望那橋、橋上能見二、三橋的景色讓我入迷,這些橋青藤蔓延,倒影於運河,由運河水潤而青,而那些運河的小小支流,滿面盪漾著青青禾苗,成為難得一見的青河,讓人聯想翩翩,真想踏上那片青色去探索,那些垂釣人坐在青河二岸的嫩柳之中,等待“願者上鉤”,景色勝過天上人間無數。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當我踏上爬滿青藤的運河石橋,望見了“嫩柳沿河走,藤橋架二岸”之悠悠河水,跨過橋、沿河走,望見那些可以遠行休息、擋風遮雨的涼亭,那石砌的亭,亭內的石凳,等候著每一個有緣之人的到來。古時造橋、鋪路為善事,為他人鋪平平坦之路成了追求的目標;而那層層疊疊的酒罈,記載著紹興的黃酒文化,與運河相連的鑑湖八百里水域成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黃酒所用之水,他鄉之水都不能釀成真正的黃酒,還有那生女兒時所釀,到出嫁時才能喝的女兒紅。現在已經沒有那個居住環境,地下室的藏酒個人已經很難實現了。“紹興三缸文明”,即紹興酒缸——黃酒、紹興醬缸——醬製品、紹興染缸——紡織品都離不開這方水土。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會稽山黃酒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與傳承良好的手工酒有關外,還與那一代代釀酒師有關,當我回憶起會稽山酒欣欣向榮的時光,總會憶起東風酒廠領行人任中華,他身系圍裙,帶領全廠職工與家屬在工房內貼標籤、包裝的場面似乎就在眼前,我有幸作為酒廠的家屬,體驗到了東風酒廠為了克服每到年底供不應求的難題,領導員工家屬齊心義工的夜晚,工場裡那種熱鬧高興的場面是現代人不能體會的,這是一種團結的凝聚力,這是愛廠的凝聚力,有這種凝聚的力量,光明也成為必然。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全體人員勤勤懇懇在臘月廿九完成最後的工作,帶著廠工會為員工準備的年貨高高興興地回家,那些年貨體現了工會的用心,並且可以滿足過年所需要的。有油鹽醬醋米、雞鴨肉魚、香果黑木耳配幾兩,讓職工免去了採購年貨的煩心。大年三十這天,盡心燒煮吃喝,感受團圓之年味,也感受身為酒廠人的自豪。過完大年三十,新年第一天敲鑼打鼓的迎歸場面,是我見過最難忘的,這時領導們都會早早地列隊等候在廠門口,用鑼鼓聲迎接員工上班的儀式,讓初一的上班變得溫馨有愛,暖洋洋笑盈盈地接受領導們新年問候;同時帶上自己的員工,吹響新年勞動的號子聲,繼續將鑑湖水與糯米相伴,努力蒸煮、發酵、煎煮、灌裝,便成甘醇的會稽山黃酒,寫下了黃酒文化的篇章。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運河紀事記住了紹興酒文化,也記住了紹興水鄉的古橋文化和所有的點點滴滴,除那些搭建在河二岸的石橋外,還有放置在岸上的石橋板,它們在訴說勤勞的創造,走在上面,感受古人的腳印與今人的腳印重疊在一起的快樂,也體會到橋下水利文化的久遠。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此次出遊,已經讓紹興運河園成為與閨蜜約定:繼古纖道、藤廓後,又一處運河邊的休閒地,它將展示我與夥伴們夕陽無限好的“運河紀事”。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運河紀事》

齊心合力鑿運河,幽幽靜靜記往事。

子在川上曰時光,晝夜不息驚人心。

真誠相待獻義工,上下相融鑼鼓聲。

景色宜人桃源客,運河岸上留人文。

李珍詩

2020年4月25日

《運河紀事》——金玲芬文集六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