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反感的“凡學”為何走紅網絡

最近,“凡爾賽文學”一詞在網上迅速走紅。不熟悉網絡流行文化生態的朋友,可能會對這個詞感到迷惑,但這個“梗”實際上在小圈子裡已經廣泛流傳了。按照網友給出的一個比較常見的定義,所謂的“凡爾賽文學”其實就是一種誇張的自我表達方式,一般具備三個要素:“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自問自答;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當然,這三個要素是可以靈活運用的,至於如何發揮其中的“妙處”,則要看自己的創造力了。

因此,在網友的“腦洞”之下,各種“凡爾賽文學”經典話語便相繼產生。稍有理性的人都能看出,這哪裡是什麼“文學”?分明就是矯揉造作的虛榮表達,是內心空虛無聊的體現,只會騙騙自己,卻讓旁人笑話。

當然,在泛娛樂化的網絡文化空間裡,多數網友不會直接去戳穿這些虛榮與浮誇的言論,網友表達對“凡爾賽文學”的不滿,未必會直接去批評,而是化用“凡爾賽文學”的語言風格,來說一些反諷與戲謔的話。

其實,從網絡文化生態上看,“凡爾賽文學”的產生並不令人感到驚奇。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早就在《娛樂至死》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新技術條件下的傳媒渠道,會導致社會公共話語不斷去中心化,變得更加碎片化與泛娛樂化。事實上,這一文化現象不僅出現在電視傳媒時代,在網絡傳媒時代更是如此。隨著網絡輿論場上眾聲喧譁的現象愈發明顯,每個人都可以發聲,以至於人人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文化生態,而在泛娛樂化的氛圍中,個體的文化趣味也有可能被群體放大,哪怕這個趣味並不是那麼高級。

從“凡爾賽文學”的流行來看,這個詞本來就是個別網友製造並傳播的概念,耐人尋味的是,創始人本來是想借助這個詞來批評那些刻意炫富與過度虛榮的人,但在網絡文化的旋渦裡,這一內涵卻被顛倒過來。這種現象其實在網絡文化場域中並不罕見,因為傳播者也未必能搞清楚創造概念者的最初目的,只是覺得這些“梗”很有趣,便不由分說地“開腦洞”,進一步推動了“凡爾賽文學”在輿論場上的傳播。

再者,“凡爾賽文學”的流行,也與它確實切中了很多網友的現實生活體驗與文化心理有關。事實上,大多數網絡熱詞的流行,都有不可忽視的現實社會的文化因素。可以說,網絡文化生態是對現實社會的文化現象的折射。正是因為現實中有不少人熱衷炫耀,尤其是虛偽浮誇地表達內心的訴求,這才讓人們產生了普遍的反感情緒,但礙於情面,很多人在生活中並不會直接戳穿這些虛榮的表演。但在網上就不同了,人們可以藉助對“凡爾賽文學”的模仿與暗諷,表達自己對虛榮炫耀言行的不滿。

說到底,“凡爾賽文學”就是一個與現實中的文化心理有關的網絡熱詞,至於它能流行多久,目前還難以斷定。畢竟,網上那些流行詞,有些就是“火一陣子”,而有些也的確能進入我們的日常話語系統。對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看看“凡爾賽文學”最終會走向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