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才便是德

在育儿战略忽悠群,一篇老文章《尽量别让孩子学画画》又引发了关于才艺学习的热论。

毫无疑问,现在的孩子是很幸福,有很多才艺班可以上。我们那个年代,钢琴、画画、跳舞、书法等等,都还是比较稀缺的才艺。孩子们,越来越多才多艺了。

但我认为,这又是孩子们的不幸。他们的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人生失去了很多探索的乐趣,和随机的冒险感。而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剩余的人生,要面对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而几乎不可能随时都有个老师教他怎么学习。

每个人要面对的东西,都不太可能有现成的方法或者步骤,大多数都得靠自己摸索。简单来说,就是自学的能力。缺乏自学能力的孩子,碰见新的问题,只能等着别人教,或者手足无措地焦虑。

所以,我非常不赞同那种要将孩子培养成十项全能选手的做法。孩子会的东西越多,失去的潜力就越多,发展的空间越小。如果能培养出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艺,那还情有可原。但现在这个环境,大家都在让孩子学才艺,剧烈的竞争下,能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

以流行的钢琴为例,现在已经非常过剩了。大概四五年前的时候,公司投资了一家艺术培训学校,在广州和长沙都有分校,最不缺的就是钢琴老师,而且课时费也不及其它才艺。由此可见,背后的竞争有多大。往后再过十到十五年,就更差了。

就像广东的荔枝,我记得小时候有过二、三十一斤,但没过几年荔枝价格逐年下滑,现在基本卖不出价钱了。这个市场规律,家长应该弄清楚。如果期待投资孩子的才艺,若干年后能有一技傍身,基本都要失败、失望。

当前的才艺热,热的是家长的头脑,应该冷静一点。如果不带功利性,顺其自然,有兴趣学一学倒是可以的。只要不违背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益,喜欢学就学吧。

但钢琴、舞蹈或其它才艺,都不比普通的娱乐活动高贵。我更喜欢到山里唱山歌这种形式,挥洒自我,就像竹林七贤的阮籍长啸;或者一把轻巧的笛子,一笛一剑走昆仑,快意江湖。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谁也别瞧不起谁。一项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无论什么,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我们以前玩弹珠、跳房子、玩鞭炮等等,和今天的孩子弹钢琴、跳芭蕾没什么两样。你将来不是靠这个事情生活,不会和平庸也没什么差别。现在的孩子玩电子游戏,能厉害到去玩电子竞技的,少之又少。

我们总会有一些事情是不擅长的,不会的,甚至一窍不通的,那也对生活没什么影响。虽然身边的人可能都在学某种才艺,但我们可以不学。而且,现在不会一样事情,可能反倒是一种优势。

假设一个班大家都会钢琴或者某种乐器,就一个孩子不会。一般的看法是这个孩子很可怜,但我认为这个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不会,所以她很容易被同学的表演所感动,发自内心地为同学鼓掌。她可以很安心地当个观众。

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可能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或者胜负欲。但表演机会是有限的,水平也是有高低的,这些孩子就很容易内斗,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纷争不断。

如果这个不会表演的孩子,有点领导和组织能力,就能把全部人组织起来,担任指挥的角色。所以不会才艺,反而变成了她的优势。

《道德经》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相对论,有没有道理?

大家都有才艺这个利,所以能互相伤害。正如孩子们有了学习成绩的评比,所以就有了高低优劣和无止境的比较。

孩子无才便是德

有成了负累,无却一身轻松。技多,真的很压身。

我也会很多才艺,大多数水平都很差。但是没关系,我靠这些项目来娱乐自己,消遣,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关键是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是否精通并不重要。打沙包和弹钢琴都能释放多巴胺(大脑分泌的快乐激素),可能打沙包的效果还好一点。打沙包的要求,还比弹钢琴低很多。

我比较拿得出手的才艺是唱歌,以前是KTV麦霸,但没到能参加比赛的水平。我也就是唱K次数多了,稍微琢磨一下唱功。

最好的是画画,对别人的娱乐效果最佳。而这又是我调剂工作的一种娱乐方式,因为以前日常写PPT多了,技术很强,便想到用PPT来作画。不过我也没玩太久,画了一段时间就喜新厌旧了。

下面就是我后期的一些作品,基本都是模仿原作画的。我还没有原创的能力,不然就当漫画家了。

孩子无才便是德

孩子无才便是德

孩子无才便是德

我经常用这些画作去做点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大学舍友喜欢Keroro(青蛙军曹),他生日的时候我就配上生日快乐,送给他。

我认为这也算才艺的一种。特别是我平时都表现得比较正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些画的你,一定会觉得好有童趣吧。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既成熟又幼稚,但我知道怎么去拿捏尺度。

我始终认为,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有极高的价值,结果反倒没那么重要。我没有接受过太多有板有眼的训练,大部分时候就自己玩,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很多东西。到现在我还喜欢玩,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把以前的老游戏重新下载再一次通关,然后又有不同于以往的收获。

包括我现在看《千字文》《庄子》《道德经》,别人可能觉得很深奥,很有哲理,我就觉得好玩,是很轻松的心情。这样,我反而有了很不错的领悟,起码所得不会比一般专家的解读差。

这篇文章虽然语无伦次,但我主要想表达的是,玩对每个孩子的重要性。玩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不功利,可有可无,若存若亡的状态。讲得高级一点,玩的心态就是心流。进入心流的人,可以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仿佛时间无所感。

很明显,每个孩子从小就有这种能力,但越来越多的训练让孩子日渐失去了这种能力。虽然这种改变随着长大不可避免会出现,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一点。我认为,它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那些极为困难、特别孤独的时刻。

很多事情不怕晚学,就怕没有这个学的心和力了。

德者,也,孩子无才便是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