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90年代上海—上则角和下则角

昨天一篇真实的上海人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又不想长篇大论,所以拆分开写成几篇小文吧,还是那句话,还原一个我或者普通的80后上海小孩眼中的同龄人和上海,不带任何褒贬的。

前文说过,我十六岁之前生活在黄浦区,其实那时候的黄浦区说实话是很排外的,当然,那时候还没什么外地人的概念,所以当时排斥或者说看不起的,就是上海人本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那个宁波籍的外公一直对我南通籍的老爸有些不屑。

真实的90年代上海—上则角和下则角

苏州河上的西藏路桥,上则角和下则角最明显的分界之一

相信年纪大一点的上海叔叔阿姨们一定知道一个说法,上海的苏州河把这个不大的城市(当时我们是真的不知道上海有多大,不要说郊区了,宝山,闵行,对我们来说就是外地了,黄浦江对岸的浦东陆家嘴更是被嫌弃到直接称为乡下)分成了上则角和下则角。

真实的90年代上海—上则角和下则角

另一座就是外白渡桥

其实一直到现在我都没彻底分清过所谓的上则角和下则角到底是怎么分的,要说以苏州河为界吧,但我们对南市区的看不起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苏州河对岸的闸北区,同龄人或者老一辈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十六铺上来额,这句话中的贬意很重。十六铺,就位于南市区。

真实的90年代上海—上则角和下则角

十六铺码头

套用一句流行语,区域鄙视链,这其实在我这一辈和上一辈上海人中很是明显,上文说道宁波上海人看不起南通上海人,黄浦上海人看不起南市闸北上海人,但就我的观感,虽然在区域内或者家里总有这样的鄙视,但到了真的和他们相处起来,却也感觉不出来,大家都还是客气的,文雅的。

说这些的目的自然不是说要坐实上海人的排外,而且我的童年也只代表了黄浦区甚至只是西黄浦(靠近南京路和苏州河这片区域)的部分而已,毕竟我老妈最后还是嫁给了我老爸,也就是说,那是老一辈的上海人或许会在嘴上说鄙视或者告诉孩子们要鄙视,但却不会真的去干涉,给予彼此自由和充分的尊重,才是那些看不起和鄙视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