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我知道“劉自犢”先生的大名,是在三十七年前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我在衛俊秀先生家向衛老請教書法,他從篆書講到行草書,講漢字的演變歷史,結構的演變規律以及“中鋒運筆”這一運筆法則是如何形成的;趙孟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應該怎麼來理解;傅山講“坐字先做人”,“字”和“人”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如何欣賞書法?等等。在這期間,他提到了陝西篆書名家劉自犢先生的名字。恕我孤陋寡聞,作為一個學數學的學生,此前我還真的不知道劉自犢,更沒見過他的作品。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1983年春,在西安市西一路工人俱樂部舉行了一個《西安市職工迎春書畫展》,我碰巧遇上,也就進去看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進門左手掛在最前面的一幅字所吸引。這幅字,正是劉自犢先生的大篆作品——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劉老的作品,只見它結構嚴謹,收放自如,奇正開合變化很大;最迷人的,是他的用筆,處處中鋒而不板刻,虛實奇變而富有金石趣味。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應該說,用筆的“處處中鋒”和濃郁的“金石味”是當時觸動我的最深刻的兩點。我當時想,要想理解什麼是“中鋒運筆”那就得找劉老學習;要想解決“金石味”的問題,更應該向劉老學習。於是乎當時在展廳我心裡就暗暗地想:“我一定得去拜訪劉自犢先生!”可是到哪裡去找呢?我一不知道劉老在哪裡住,二不知道西安市有多大,你想想,一個農村考學出來的孩子,上大學是第一次出遠門;當乘坐公交車還得導幾次,又得整整兩天才能到西安所讀的學校,當時給我的感覺西安真大啊!雖說到西安已經有半年多了,可平時在校學習很少出來,哪裡知道西安的東西南北呢!我只能帶著這單純想法回到了學校。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1984年夏,我學書法遇到的困難,主要問題是我很喜歡吳昌碩、劉自犢的篆書那種金石氣和他們的行書的那種篆籀味,但是屢追而不得,就認為可能是不通篆法的緣故。於是就想在篆書上下點功夫。有一天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衛俊秀先生,衛先生說:“我主要寫行草書,篆書我不懂,我可以把你介紹給劉老(劉自犢),他的大篆寫得好,你可跟他學習篆書。”我說:“我咋去呀?我一個小年輕去找劉老,人家劉老還見不見我?”衛老說:“這樣吧,我給你寫個條子,你拿著這個條子去找劉老,我想他一定會熱情接待你的。我們是老朋友了。”就這樣,我第二天拿著衛老給我寫的條子和地址,在西安市蓮湖公園西門外的一個老院子拜訪了劉老。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初次見面,劉老和我想象中的形象落差很大,個子不高,嚴重駝背,說話聲音嘶啞,仿彿深秋季節颳起的西北風,眼睛深陷於一架金絲眼睛下,就像剛出土的青銅器帶著銅繡。他一看到衛老的條子,就把我讓到他寫字的二樓的一個不大的地方的坐下。我不由自主地環顧了一下,除了我倚旁而坐的方桌的一部分比較乾淨之外,周圍的地板、檯面以及幾乎環圍四周堆滿的紙卷、舊書、古器等,上面的塵土積累之厚,給我的感覺好像幾十年都沒有住過人似的,陰森森,帶有一種鬼氣。我心裡想:“哇!這難道就是令我高山仰止的眼前這位大書法家寫字的地方!”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我們的交流是怎樣開始的,我已經忘了,但是,我第一次去,竟然在劉老家聊到了下午快吃晚飯的時候才告辭。去的時候,我精心按照我的想法裁了三張紙,想順便看看劉老寫字。但是,他沒有答應當時寫,說是讓我下週同一時間來取。我就是這樣得到了劉老三幅大篆書法作品。

劉老的作品以一字難求聞名於古城巷裡,此次劉老能一次給我贈書三幅作品,這簡直使我喜出望外,更覺如獲至寶。回到學校,我幾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展開欣賞,每一筆、每一個起承轉合都認真揣摩,悉心體會,看完後再小心地將它收起來。1987年,臨潼的一個朋友送給我了一本《劉自犢書法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沈鵬先生作序。在這篇序中,沈先生對劉老的作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給出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劉老的大篆書法是繼晚清吳昌碩以來當代的最高成就。我認為,評論公允,沒有虛言。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劉自犢先生1914年生於古京畿之地的三原縣一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即對書法萌生了濃厚的興趣。青年時期,師從關中大儒賀瑞麟的兒子賀伯箴先生學習書法。賀瑞麟的字上追秦漢,下承魏晉,碑帖融合,在有清以來館閣書風籠罩三秦的時代背景下尤其顯得風格特出,為天下所重。賀伯箴的字雖沒有乃父造詣精深,但其書學思想卻秉承了其父親的真傳,從而給劉自犢以很大的影響,使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於篆書,想從源頭做起,對中國書法做一番系統的研究。從近些年來我在各種場合所見到的劉老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可知,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劉老就對《嶧山碑》、《泰山刻石》及鄧石如、吳大澂等就做過認真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小篆功夫。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五十年代,他又深研甲骨文,對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風格及用筆方法情有獨鍾,心追手摹。繼而,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商周金文、先秦石鼓。從這一時期劉老留下來的作品可以看出,他還旁參吳昌碩、楊沂孫的筆法,所作大篆書法結體、筆法相對四十年代的篆字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八十年代初,他又著力研究過齊白石篆書的用筆特點,認為齊白石的篆書筆法逆入平出、率真自然、磅礴大氣而直見性情,進而也兼收筆底。至此,劉自犢先生的篆書因兼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與近代吳、齊兩家而風格特出,彪炳當代,其影響力波及海內外。

自我看來,劉老的字有這麼幾個特點:一、結體注重奇正、開合和收放變化,突破了史料可見的篆字的常見樣式。二、用筆的起承轉合隨虛實而變,注重飛白運用,隨虛遂實,隨剛遂柔,技巧變化莫測,非常靈動自然。三、中鋒運筆,筆力雄健,氣度非凡,又能如鑄如鑿,金石味鬱然紙上。在字法的奇變長,是超過吳昌碩的;在筆法的靈動鮮活上,也是超越了吳昌碩的。因此,並非溢美之詞。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除了篆書,劉老的隸書和草書也是別具一格的。劉老的隸書上乘兩漢,下逮清鄧石如,筆法飛揚跋扈,氣勢總是多人。其落款字常以章草為之,筆法使轉靈活,常常神出鬼沒,亦能汲古邁今,堪稱高手。我從劉老問學以來,得益最多的是他的用筆方法,然於劉氏風格,我則儘量規避。因為我想走我的路子,我不想讓人一看到我的篆書就說:“哦,學劉自犢!”我必須讓讀者一看就說:哦,跟吳昌碩、劉自犢已經不一樣了……

他用筆處處中鋒、金石味極足,沈鵬說:篆書吳昌碩以來他第一

我與劉老的交往主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後,劉老名望日隆,作品的市場價格也越來越高,人們常以萬金得劉老一篆字而興高采烈,我就很少再去打擾劉老了。如今,劉老、衛老都遠我駕鶴仙去二十來年了,每當我看到作品,就常常想起我的這二位老師。我也曾多次想為紀念劉老寫篇文字,但每每拿起筆卻不知從何寫起。看看劉老、衛老這一代人,再看看現在,不能不使人感慨萬分,也愈來愈顯示出他們的偉大和了不起。如果要讓我說句公道話的話,我認為當代一些治史的人,在已出版的幾本當代中國書法史中,給予他們的筆墨遠遠不夠,他們應該是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書法史上當之無愧的大師……(文/劉星)

劉星、博士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現為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太原師範學院兼職教授,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