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審美驅動還是技術驅動?

  這陣子寶馬的標誌性雙腎格柵發生了兩個變化,一個是寶馬X6增加了由車燈供應商海拉提供的發光格柵,另一個是新車i4純電動準量產概念車的兩個巨大的豎比例格柵。這樣的造型是為了強化寶馬品牌的辨識度,也是很多品牌的做法。對其的看法,很多人會把讚譽或批評集中在設計師身上,但這樣的功能造型真的是由他們主導推動的嗎?如果沒有技術支持,這樣的設計真的能實現嗎?有多少天馬行空的設計到最後不得不屈服與技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漂亮的概念車最後量產時變得平庸。技術與設計,到底誰推動了誰?今天我們就通過寶馬格柵的新變化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30秒鐘瞭解全文:

1、車企需要容易造、賣得多、有利潤的車,所以設計師可以是推動者,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技術。

2、豎比例大格柵其實是迴歸寶馬的經典,扁平雙腎是85年後才出現;

3、空氣動力學的應用和高速公路建設促使車身變矮,大格柵逐漸變小;

4、半導體工業化促使衝壓生產自動化,從而使車輛變方正,因此寶馬格柵70年代後變方;

5、格柵越來越大,是源於行人保護法規;

6、純電動車不需要進氣格柵,i4格柵是為了照顧老用戶審美習慣,並預示自己在開啟新時代的同時不忘傳統。

審美驅動還是技術驅動?

  很多人都說“就一個LOGO,真的值那麼多錢嗎?”是的,真的值那麼多錢。普通人買豪華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彰顯社會地位,凸顯身份,所以LV、耐克、Apple筆記本才會在產品上設計出異常明顯甚至是閃閃發光的LOGO,恨不得成為全場最亮的崽。寶馬也是如此,像奔馳那樣把車標放太大可能不太好看,那麼就讓標誌性的雙腎格柵變大變亮,讓人一看就是知道我開的是寶馬。

  2019年上市的寶馬X6就讓雙腎格柵亮了起來。這是由燈光供應商海拉提供的發光格柵系統,共14顆LED被放置在寶馬進氣格柵狹窄塑料框架的上方區域,光源通過單獨的自由曲面光學元件向下發光,從而產生典型的瀑布效應。這樣的技術其實並不算多麼先進,但是在設計師的奇思妙想下,推動了技術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發明。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除了變亮,通過格柵變大是寶馬等大品牌強調品牌辨識度的主流模式。這幾年我們確實看到寶馬的“雙腎”越來越大,以至於已經出現融合,不少車迷都開始拿“雙腎”越來越大這個趨勢展開了調侃和惡搞。

  逐漸變大至少有個過程,但突然到i4這裡變這麼大,最重要的是變成豎比例,就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自寶馬i4概念車亮相後的第一篇新聞開始,與其相關內容的評論和朋友圈輿論的評價基本上是“醜爆了”“咦~”“設計的什麼玩意兒”“好傢伙!這倆大鼻孔”。任何對於造型方面的不滿,都會噴設計師。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然而事實上是,在汽車製造領域,設計師並不能完全決定車輛的造型,設計師可以是推動者,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技術水平。我們要知道,概念車一般是體現了品牌未來的設計和技術方向,是車企用來試探市場反應的重要工具,所以看起來往往比較誇張,但真正落實到量產車時不但要結合市場反饋,更重要的是需要考量技術水平、製造成本等方面,要造出賣得多且有利潤的車才是最重要的。

  也即是說,我們所看到寶馬格柵的橫豎、大小和明暗變化,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

為了加強通風散熱 寶馬早期採用豎比例大格柵

  豎比例的“雙腎”,實際上是迴歸寶馬的經典造型。這也就是中國汽車文化年輕,換到有百年汽車文化底蘊的歐美等國家,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司機們看了根本不會驚訝。寶馬最初的雙格柵就是豎比例的,看起來就像是兩個腎臟,所以才叫“雙腎”,後來慢慢變扁,但“雙腎”的稱呼卻延續下來了。但為什麼最開始豎的,後來又變成扁的了呢?這又是什麼技術決定的?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空氣動力學發展促使格柵變小

  30年代中後期的空氣動力學發展,讓汽車也認識到造型對風阻的影響,因此很多車輛開始在車身上採用流線型造型的運用,尤其是跑車運用最多,有了高端車的示範效應,後來普通汽車上也開始追求空氣動力學,搞飛機出身的寶馬自然更懂得這項技術的價值。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高速公路的興起則進一步推動了空氣動力學在汽車方面的應用。經常看汽車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高速公路是在6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但實際上在30年代,德國就已經開始發展高速公路了。得益於高速的工業化、城市化以及汽車發動機技術的發展,高速公路應運而生,1931年,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德國誕生。

  高速公路的發展一方面是德國的工業社會發展需要,同時也是當時德軍閃電戰戰略的軍事需求,因此德國修建了高達3900公里多車道立體交叉高速公路,為機械化軍隊的高速行進提供了基礎。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經典的馬奇諾防線崩潰,高速公路就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法軍統帥認為德軍最快也需要3天時間才能抵達進攻防線進攻點,但德軍依靠高速公路和機械化,行軍速度早已超越時代。依靠高速公路的快捷,僅僅1天時間就抵達目的地,並且繞到馬奇諾防線後方,法軍心中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就這樣被降維打擊,土崩瓦解。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的眾多國家意識到高速公路的經濟作用和軍事作用,因此紛紛開始推動高速公路建設。到60年代,高速公路已經發展出一定規模,同時空氣動力學技術和衝壓技術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所以, 50年代後期開始,寶馬的豎雙腎格柵開始變得越來越小。那是因為在空氣動力學要求下,車身需要變得更加低矮和流線型。發動機燃燒效率提升和小型化的技術基礎,車頭可以越來越扁,格柵自然也就越來越小。

2

豎橫豎演化背後的技術發展

格柵變“方”要從半導體說起

  可以看到,在70年代之前,寶馬的雙腎格柵都還是圓潤的,但從1975年的第一代3系(E21)開始,寶馬的雙腎格柵卻開始慢慢變得“方”了。格柵的變“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需要服從車輛整體造型風格。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這一造型變化的技術背景則要從半導體技術大爆發說起。60年代仙童公司和貝爾實驗室先後研究出了半導體芯片的平面工藝技術和磊晶技術,此後半導體芯片正式開啟了工業化大批量生產能力,工業化後的利潤反哺,又進一步促使半導體制造技術大爆發。

  在汽車行業,衝壓線就是機床自動化最先應用的一批。從成本控制的角度看,自然是板材的形狀越簡單,衝壓技術要求和成本也就越低。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另一方面,石油危機嚴重影響了汽車消費,也就促使車企需要為消費者提供價格更低、油耗更低的車型,進一步促使車企為降低製造成本而大規模使用自動化衝壓技術。

  所以,70年代中期開始,汽車的造型就普遍變得有稜角,像個方盒子。寶馬的圓潤豎格柵自然也就得變得“方”一些了。

終於正式變扁了

  隨著80年代新材料新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寶馬在1985年成立了寶馬技術公司(BMW Technik GmbH),公司中一部分最好的設計師、工程師以及技術人員被組合在一起,這些人都得以從日常瑣碎的工作和KPI中解脫出來,他們在此工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設計出屬於未來的寶馬汽車。可以看做是前瞻設計部門。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在當時的概念車上,我們終於看到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扁雙腎格柵。不過品牌的家族化設計不能立刻改變,所以寶馬的雙腎格柵是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這段時間慢慢變化的,從明顯的豎格柵慢慢變方,然後慢慢變矮,逐漸形成了接近正方形,再慢慢變扁。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那為什麼要越來越扁呢?很大程度上和前面變“方”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為因為要服從車輛整體風格。為了追求低噪音、經濟性和操控性,轎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應用和研究越來越多,於是車輛就越來越低,並使用各種特殊的車身設計來提高下壓力,增加抓地力。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從高到低,寶馬的各種車型都開始走向扁平化設計,使用大量橫線條來強調貼地感。扁平格柵的前臉成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對於寶馬的印象。

為什麼又要變回豎型大格柵?

  那麼終於講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的i4又要回歸豎格柵,而且要變得這麼大?首先,這自然不是倒退,而是進步,只不多是在進步的前提下繼續延續自己的歷史。

  我們先從格柵變大說起。在21世紀之前,人們對於車輛的主要設計開發重點在於車輛以及車內成員,但從進入21世紀後,汽車的設計開發理念開始重視車外的行人,也就是行人保護理念,減少道路交通弱勢使用者在交通事故中收到的傷害。

  實際上在1987年,歐洲EEVC(車輛安全強化委員會)就已經成立了行人保護工作組,進行行人保護研究,但一直髮展比較緩慢。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歐盟在2003年發佈了歐盟行人碰撞保護技術指令2003/102/EC,從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新車都要滿足該技術標準,從2010年9月1日起則要滿足該標準中加嚴的試驗和指標要求。2009年,E-NCAP評價機構正式把行人保護試驗列入星級評價體系。隨後美國、中國等主要汽車生產地區也開始制定相關規定,車企們也開始改變設計。

  行人保護法規與格柵的關係在於——減弱行人下肢受到碰撞時的傷害,與這一狀況最密切相關的就是保險槓。我們很多消費者經常吐槽保險槓採用不結實的塑料,以為是廠家偷工減料,殊不知其實這是法規要求。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當然僅更換材料是不夠的,塑料保險槓還需要進一步削弱並增加緩衝面積,所以保險槓上會有大量的鏤空。同時,行人遭受碰撞時,下肢與車輛的垂直接觸面積比較重要,這一區域的緩衝性對行人保護影響很大。

  車企老闆們要求車輛設計要高檔、有辨識度,法規又要求行人保護,天才的設計師們經過苦思冥想,乾脆做出了足夠的巨大“嘴巴”,強化前臉的視覺衝擊力,還能達成行人保護法規。車企們的動作很快,在2003年歐盟推出2003/102/EC 法規之前,就已經推出了相應的產品。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寶馬歷史包袱比較重,不能像奧迪那樣激進,於是格柵慢慢變大,事實證明這個做法是正確的。隨後的十餘年裡,寶馬的雙腎格柵在不斷變大,寶馬粉絲們也在不斷吐槽,甚至惡搞。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再說格柵變豎,這是寶馬為了在開創新時代的同時,迴歸經典。進入21世紀10年代,新能源汽車迎來了高速發展,各大車企無不耗費大量資金提前進行前瞻技術研究,但寶馬、奔馳這樣的老牌車企最多試探性參與,而且多采用旗下新品牌試水,主並不急於轉型。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寶馬i4量產車將成為寶馬首款中型高端純電動車,將對標特斯拉Model 3。寶馬之所以推出這麼一個比較走量的主流車型級別,一方面是無法坐視在北美市場被特斯拉Model 3屠榜,另一方面則是看到新能源市場開始走向成熟。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技術與設計的糾纏 到底誰推著誰發展?

  當然也需要注意的是,i4與4系是同平臺打造,基於平臺結構,格柵也是需要保留下來招呼一下燃油車的功能性。與奔馳、奧迪等眾多品牌不同,寶馬並不打算為純電動車開發專屬平臺,而是打造通用型平臺,同時支持純燃油版、純電動以及混動版車型。

總結:

  發光格柵和豎比例大格柵的設計看似是一個審美上的改變,但深入背後,其實是科學技術在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了設計,但人們對於生活的認知的改變,也反過來影響了技術的發展。

  發光格柵,很可能是LED技術的成熟和規模化,同時車輛電路系統和控制系統方面有基礎,所以能夠在製造成本上支持。格柵變豎,可能更多的是因為寶馬需要昭示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全封閉式前臉是純電動車的重點特徵,i4選擇用裝飾性的大格柵和黑色仿格柵飾板,營造出燃油車的風格,也是為了廣大用戶更好接受,畢竟這樣仿人臉式的前臉設計是目前最為接受的。

  那麼汽車設計基本上就是被技術主導的嗎?看完這篇文章其實應該有了一個答案了:只有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設計才能主導造型,但設計可以提出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技術的革新大概率使設計理念發生巨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