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审美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这阵子宝马的标志性双肾格栅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宝马X6增加了由车灯供应商海拉提供的发光格栅,另一个是新车i4纯电动准量产概念车的两个巨大的竖比例格栅。这样的造型是为了强化宝马品牌的辨识度,也是很多品牌的做法。对其的看法,很多人会把赞誉或批评集中在设计师身上,但这样的功能造型真的是由他们主导推动的吗?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这样的设计真的能实现吗?有多少天马行空的设计到最后不得不屈服与技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漂亮的概念车最后量产时变得平庸。技术与设计,到底谁推动了谁?今天我们就通过宝马格栅的新变化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30秒钟了解全文:

1、车企需要容易造、卖得多、有利润的车,所以设计师可以是推动者,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

2、竖比例大格栅其实是回归宝马的经典,扁平双肾是85年后才出现;

3、空气动力学的应用和高速公路建设促使车身变矮,大格栅逐渐变小;

4、半导体工业化促使冲压生产自动化,从而使车辆变方正,因此宝马格栅70年代后变方;

5、格栅越来越大,是源于行人保护法规;

6、纯电动车不需要进气格栅,i4格栅是为了照顾老用户审美习惯,并预示自己在开启新时代的同时不忘传统。

审美驱动还是技术驱动?

  很多人都说“就一个LOGO,真的值那么多钱吗?”是的,真的值那么多钱。普通人买豪华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彰显社会地位,凸显身份,所以LV、耐克、Apple笔记本才会在产品上设计出异常明显甚至是闪闪发光的LOGO,恨不得成为全场最亮的崽。宝马也是如此,像奔驰那样把车标放太大可能不太好看,那么就让标志性的双肾格栅变大变亮,让人一看就是知道我开的是宝马。

  2019年上市的宝马X6就让双肾格栅亮了起来。这是由灯光供应商海拉提供的发光格栅系统,共14颗LED被放置在宝马进气格栅狭窄塑料框架的上方区域,光源通过单独的自由曲面光学元件向下发光,从而产生典型的瀑布效应。这样的技术其实并不算多么先进,但是在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下,推动了技术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发明。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除了变亮,通过格栅变大是宝马等大品牌强调品牌辨识度的主流模式。这几年我们确实看到宝马的“双肾”越来越大,以至于已经出现融合,不少车迷都开始拿“双肾”越来越大这个趋势展开了调侃和恶搞。

  逐渐变大至少有个过程,但突然到i4这里变这么大,最重要的是变成竖比例,就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自宝马i4概念车亮相后的第一篇新闻开始,与其相关内容的评论和朋友圈舆论的评价基本上是“丑爆了”“咦~”“设计的什么玩意儿”“好家伙!这俩大鼻孔”。任何对于造型方面的不满,都会喷设计师。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然而事实上是,在汽车制造领域,设计师并不能完全决定车辆的造型,设计师可以是推动者,但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水平。我们要知道,概念车一般是体现了品牌未来的设计和技术方向,是车企用来试探市场反应的重要工具,所以看起来往往比较夸张,但真正落实到量产车时不但要结合市场反馈,更重要的是需要考量技术水平、制造成本等方面,要造出卖得多且有利润的车才是最重要的。

  也即是说,我们所看到宝马格栅的横竖、大小和明暗变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

为了加强通风散热 宝马早期采用竖比例大格栅

  竖比例的“双肾”,实际上是回归宝马的经典造型。这也就是中国汽车文化年轻,换到有百年汽车文化底蕴的欧美等国家,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司机们看了根本不会惊讶。宝马最初的双格栅就是竖比例的,看起来就像是两个肾脏,所以才叫“双肾”,后来慢慢变扁,但“双肾”的称呼却延续下来了。但为什么最开始竖的,后来又变成扁的了呢?这又是什么技术决定的?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空气动力学发展促使格栅变小

  30年代中后期的空气动力学发展,让汽车也认识到造型对风阻的影响,因此很多车辆开始在车身上采用流线型造型的运用,尤其是跑车运用最多,有了高端车的示范效应,后来普通汽车上也开始追求空气动力学,搞飞机出身的宝马自然更懂得这项技术的价值。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高速公路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空气动力学在汽车方面的应用。经常看汽车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高速公路是在6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但实际上在30年代,德国就已经开始发展高速公路了。得益于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应运而生,1931年,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德国诞生。

  高速公路的发展一方面是德国的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当时德军闪电战战略的军事需求,因此德国修建了高达3900公里多车道立体交叉高速公路,为机械化军队的高速行进提供了基础。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经典的马奇诺防线崩溃,高速公路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法军统帅认为德军最快也需要3天时间才能抵达进攻防线进攻点,但德军依靠高速公路和机械化,行军速度早已超越时代。依靠高速公路的快捷,仅仅1天时间就抵达目的地,并且绕到马奇诺防线后方,法军心中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就这样被降维打击,土崩瓦解。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的众多国家意识到高速公路的经济作用和军事作用,因此纷纷开始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到60年代,高速公路已经发展出一定规模,同时空气动力学技术和冲压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所以, 50年代后期开始,宝马的竖双肾格栅开始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在空气动力学要求下,车身需要变得更加低矮和流线型。发动机燃烧效率提升和小型化的技术基础,车头可以越来越扁,格栅自然也就越来越小。

2

竖横竖演化背后的技术发展

格栅变“方”要从半导体说起

  可以看到,在70年代之前,宝马的双肾格栅都还是圆润的,但从1975年的第一代3系(E21)开始,宝马的双肾格栅却开始慢慢变得“方”了。格栅的变“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服从车辆整体造型风格。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这一造型变化的技术背景则要从半导体技术大爆发说起。60年代仙童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先后研究出了半导体芯片的平面工艺技术和磊晶技术,此后半导体芯片正式开启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能力,工业化后的利润反哺,又进一步促使半导体制造技术大爆发。

  在汽车行业,冲压线就是机床自动化最先应用的一批。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自然是板材的形状越简单,冲压技术要求和成本也就越低。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另一方面,石油危机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也就促使车企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油耗更低的车型,进一步促使车企为降低制造成本而大规模使用自动化冲压技术。

  所以,70年代中期开始,汽车的造型就普遍变得有棱角,像个方盒子。宝马的圆润竖格栅自然也就得变得“方”一些了。

终于正式变扁了

  随着80年代新材料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宝马在1985年成立了宝马技术公司(BMW Technik GmbH),公司中一部分最好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被组合在一起,这些人都得以从日常琐碎的工作和KPI中解脱出来,他们在此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设计出属于未来的宝马汽车。可以看做是前瞻设计部门。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在当时的概念车上,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扁双肾格栅。不过品牌的家族化设计不能立刻改变,所以宝马的双肾格栅是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慢慢变化的,从明显的竖格栅慢慢变方,然后慢慢变矮,逐渐形成了接近正方形,再慢慢变扁。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那为什么要越来越扁呢?很大程度上和前面变“方”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为因为要服从车辆整体风格。为了追求低噪音、经济性和操控性,轿车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多,于是车辆就越来越低,并使用各种特殊的车身设计来提高下压力,增加抓地力。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从高到低,宝马的各种车型都开始走向扁平化设计,使用大量横线条来强调贴地感。扁平格栅的前脸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宝马的印象。

为什么又要变回竖型大格栅?

  那么终于讲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i4又要回归竖格栅,而且要变得这么大?首先,这自然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只不多是在进步的前提下继续延续自己的历史。

  我们先从格栅变大说起。在21世纪之前,人们对于车辆的主要设计开发重点在于车辆以及车内成员,但从进入21世纪后,汽车的设计开发理念开始重视车外的行人,也就是行人保护理念,减少道路交通弱势使用者在交通事故中收到的伤害。

  实际上在1987年,欧洲EEVC(车辆安全强化委员会)就已经成立了行人保护工作组,进行行人保护研究,但一直发展比较缓慢。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欧盟在2003年发布了欧盟行人碰撞保护技术指令2003/102/EC,从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新车都要满足该技术标准,从2010年9月1日起则要满足该标准中加严的试验和指标要求。2009年,E-NCAP评价机构正式把行人保护试验列入星级评价体系。随后美国、中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地区也开始制定相关规定,车企们也开始改变设计。

  行人保护法规与格栅的关系在于——减弱行人下肢受到碰撞时的伤害,与这一状况最密切相关的就是保险杠。我们很多消费者经常吐槽保险杠采用不结实的塑料,以为是厂家偷工减料,殊不知其实这是法规要求。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当然仅更换材料是不够的,塑料保险杠还需要进一步削弱并增加缓冲面积,所以保险杠上会有大量的镂空。同时,行人遭受碰撞时,下肢与车辆的垂直接触面积比较重要,这一区域的缓冲性对行人保护影响很大。

  车企老板们要求车辆设计要高档、有辨识度,法规又要求行人保护,天才的设计师们经过苦思冥想,干脆做出了足够的巨大“嘴巴”,强化前脸的视觉冲击力,还能达成行人保护法规。车企们的动作很快,在2003年欧盟推出2003/102/EC 法规之前,就已经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宝马历史包袱比较重,不能像奥迪那样激进,于是格栅慢慢变大,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正确的。随后的十余年里,宝马的双肾格栅在不断变大,宝马粉丝们也在不断吐槽,甚至恶搞。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再说格栅变竖,这是宝马为了在开创新时代的同时,回归经典。进入21世纪10年代,新能源汽车迎来了高速发展,各大车企无不耗费大量资金提前进行前瞻技术研究,但宝马、奔驰这样的老牌车企最多试探性参与,而且多采用旗下新品牌试水,主并不急于转型。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宝马i4量产车将成为宝马首款中型高端纯电动车,将对标特斯拉Model 3。宝马之所以推出这么一个比较走量的主流车型级别,一方面是无法坐视在北美市场被特斯拉Model 3屠榜,另一方面则是看到新能源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技术与设计的纠缠 到底谁推着谁发展?

  当然也需要注意的是,i4与4系是同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结构,格栅也是需要保留下来招呼一下燃油车的功能性。与奔驰、奥迪等众多品牌不同,宝马并不打算为纯电动车开发专属平台,而是打造通用型平台,同时支持纯燃油版、纯电动以及混动版车型。

总结:

  发光格栅和竖比例大格栅的设计看似是一个审美上的改变,但深入背后,其实是科学技术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设计,但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的改变,也反过来影响了技术的发展。

  发光格栅,很可能是LED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同时车辆电路系统和控制系统方面有基础,所以能够在制造成本上支持。格栅变竖,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宝马需要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全封闭式前脸是纯电动车的重点特征,i4选择用装饰性的大格栅和黑色仿格栅饰板,营造出燃油车的风格,也是为了广大用户更好接受,毕竟这样仿人脸式的前脸设计是目前最为接受的。

  那么汽车设计基本上就是被技术主导的吗?看完这篇文章其实应该有了一个答案了:只有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设计才能主导造型,但设计可以提出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革新大概率使设计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