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加,无尽无休——《穆斯林的葬礼》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

——《穆斯林的葬礼》

悲喜交加,无尽无休——《穆斯林的葬礼》

01

第一次接触(应该算是听说)这本书是2017年十月份某周六,一次读书分享,一位男生分享了《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字字诚恳,句句戳心。当时沉醉于男生声音的磁性,以及故事内容的凄美。听完分享后立即下定决心一定要买来这本书读一读,然而一拖再拖……

今年六月份,又有伙伴周六分享了此书,并细心地整理了许多笔记。又勾起了我想要看这本书的欲望,立马下单购买。买回来时又临近期末考试,便一直放着连塑料封面都未拆。

因为我在等,等一个人的时候,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翻开这本书,静静地读,慢慢地品。

前不久和王先森的一位好哥们儿(刘哥)一起吃饭时,无意间聊到书,他提及到很多书,并且强烈推荐我读《穆斯林的葬礼》。

我想,是时候翻开此书品读了。

02

此书以“纯洁的梦想”、“凄美的爱情”、“痛苦的命运”、“不朽的传奇”来归纳定义,我想再适合不过了。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只写某一方面,而是将命运、爱情、梦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本书,我以不到两天的时间迅速读完,说是快,却又是字字刻在心头,读后竟是不忍放下此书。

那种萦绕在心头,压抑在心底,迟迟未散去的痛苦,让我想要找一个人分享亦或是探讨我的感受。

读一本书了解一位作者,知一段历史,品不同文化。而《穆斯林的葬礼》恰恰将这三方面统统给了我。

冰心将之成为“一本奇书”,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穆斯林家族。书里面的每一个细节,于我而言,都是很陌生。

回族?!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少之又少,只依稀记得他们不吃猪肉。读了这本书,哦,原来回族竟有如此多的风俗习惯不同于我们的汉文化。

他们的穆斯林文化是那么独特而又奇妙,有的我难以理解,却又不得尊重。毕竟“一方水土一方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回族这朵花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里绽放地圣洁且动情。

悲喜交加,无尽无休——《穆斯林的葬礼》

一本书,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作者仅仅是写玉的长河么?不,这是这个穆斯林家族几代人的人生的长河,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命运的长河,更是几段悲剧的长河啊。

读到《玉殇》一代匠人——梁亦清之死,三年呕心沥血雕刻宝船,他对他的徒弟韩子奇说:“要记住,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作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的才是活的。

他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不计较钱财,即使被人坑了一大笔。只因郑和也是一位“回回”,他说:“人,不能忘了祖先啊,冲他们,我也得豁上这条老命,做出宝船……中国的穆斯林对得起祖宗!” 令我震惊。

是啊,那宝船是他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然而,在临近竣工那一刻,“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永远的倒下了,他的鲜血染红了他那用心、用命雕刻地雪白的宝船,“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死时“一双血红的眼睛定定地圆睁着,大张着嘴,仿佛在呼喊:真主啊,再给我时间!”

真主啊,再给他时间,这位匠人一定能完成这件大作。可遗憾的是,这事业终于也没能完成,他就“出师未捷身先死”。

命运总是残酷无情的,他想要流芳于世的宝船,和他,同归于尽了。

我想,他永远不会再与玉分开了,人在玉在,人亡玉损。

这个穆斯林家族第一代琢玉人永远的离开了,只留下了寡母孤女在人间。

悲喜交加,无尽无休——《穆斯林的葬礼》

03

读到《玉王》二代嗜玉传承人——韩子奇,随先前与这个家族无亲无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天下回回本一家。此后,他与这个家一脉相连,不可分割。

一个无父无母,跨过千山万水的流浪儿,见到玉的那一刻痴迷了,他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的赞叹,“鬼斧神工”“巧夺天工”这样的词儿都显得黯然失色。

他留下来了,他和这家人因玉结缘,因玉成为了一家人。

韩子奇年轻时的青云得志,斗角钩心,师傅的奇珍斋,不但没有关门大吉,反而让死灰得以复燃。经他手,奇珍斋日益壮大,没有玉器行能与之匹敌,且冠名北京。

“韩子奇的奇珍斋,是消逝了的历史的浓缩,是世上珍奇和人间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引人艳羡、诱人探究的谜……”

与师傅的女儿梁君璧结为夫妻,不知算不算是郎情妾意,却也是情投意合。婚后育有一子,取名“天星”——天助“博雅”宅,星落奇珍斋。

妹妹梁冰玉就读于燕京大学,学业有成,英语了得。

然而命运总是残酷的,战争的无情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这个本相爱和谐的家庭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民国二十二年,日军侵占热河,越过长城,进占通州,直逼平津。韩子奇所痴情的玉,这些虽是雕虫小技、清赏古玩,可他怎舍得割舍。

在亨特的建议与妹妹玉儿的旁敲侧击下,他最终选择带上他心爱的玉,远渡重洋去往英国开辟“又一村”。留下妻子和才几周岁儿子守家护店。

说好的一个人带着贵重的玉避难,妹妹玉儿却悄悄跟着哥哥上了船,去往英国。

战火的持续,让原本商定过个一年半载就归家的二人,十年后才回到家乡。去时,两个人,哥哥(姐夫)和妹妹;回来时,三个人,夫妻二人加上两岁的小女儿。

只因一封信,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声称家园已毁,妻子儿子不知是死是活。恰逢英国遭受德国侵袭,战火的摧残以及失去亲人的痛楚让远在英国的兄妹二人,备受煎熬,失去了希望。

可是得活下去,他们要活下去。于是,在绝望中,两个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他们相爱了,并育有一女取名新月。

“女人的不幸,莫过于发现丈夫另有新欢;男人的耻辱,莫过于像妻子招供外遇。” 而这个家族的“新欢”,“外遇”,却又出自同一个家庭,同根相生的姊妹!

呵,命运!我在想命运为何竟是如此残酷?

可命运历来都是残酷不饶人!

04

读到《月落》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受控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韩新月——韩子奇和梁冰玉之女,生来不到三岁离开母亲,由大姨抚养,认大姨为母。

可是大姨(韩太太),这个她叫了十多年的妈妈曾说“就让她留下吧,我还能容不下个孩子?” 是啊,她容下了新月却一生对她冷漠,无情无感。

还好,她有哥哥疼,爸爸宠,姑妈爱……可是这些人的爱,哪能抵得上妈妈的爱呢?永远也弥补不了缺失的妈妈的爱。

读大学的资格还是爸爸求妈妈,求了很久,最后以卖掉玉给儿子操办一场盛大的婚礼为妥协供女儿上大学。

新月考上了燕京大学,读了心爱的英语专业,梦想着未来成为一个翻译家……去到大学,见到可爱的同学,可敬的老师,刚刚准备展翅去追寻翻译梦想的新月,大学一年级还未结束便查出心脏病。

哥哥天星本能地认为,给妹妹带来心脏病的,一定是——苦!新月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苦,她的苦甚至不能对任何人诉说。

一年,两年……在医生和家人的哄骗中,一心盼望着回到学校的新月,却不知自己永远都无法回到学校,她的病日益严重,不能手术……

她的老师——楚雁南,这个刚毕业一年就带大一新生,新月的班主任,新月的英语老师……是支撑新月活下去的唯一力量来源。

新月和他的老师,相爱了。老师的爱,那么深,那么沉,那么浓,那么热切……每日她心爱的人儿去看她一眼,她就觉得整个人精神了许多,明天就可以出院。

而她的妈妈,穆斯林的信徒,谨遵回族的信仰——回回只能和回回在一起,不能跨族别。她不能容忍,她必须阻止,她拒绝楚雁南对新月的爱,残忍地将这一对爱人分离。

母亲的阻挠,不甘退让,使得这个纯真的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跌到深渊,跌到谷底……再无活着的信心与勇气。

母亲的残忍令她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身世,当知道真相的那一刻,看到妈妈曾经留给自己的信,她是开心的。

“这个天地虽然狭窄,虽然虚无缥缈,却让新月还有活下去的愿望!” 她还有一位爱她的妈妈,她梦想着她的爱情会得到妈妈的支持。

然而,她的心已经破碎,她的躯壳已经疲惫不堪,她没能等到天亮,没能等到太阳出来,没能等到来年春天,没能等到她盼望的那个人来……便丢下一切,走了,永远的离开了!

悲喜交加,无尽无休——《穆斯林的葬礼》

新月之死,令我悲痛欲绝。作家刘白羽在序言里写到:“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梁冰玉归来时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第三代子孙,我想她抱着的是一个新的梁家人,一个新的未来,一个新的希望吧!

作者最终还是给了一丝的希望之光。

05

其实初翻开这本书时,对人物关系感到混乱,对内容感到困惑…作者采用章节穿插写法,上一章写上代人,下一章写下代人,循环往复,跟以往读的作品不相同。

读前几章我还猜测,“姑妈”会不会有可能是大姐“璧儿”,是新月的亲生母亲,毕竟她对待新月是如此好;“韩太太”会不会是“玉儿”,因为什么原因收养了姐姐的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没多少感情。

读到后面我才发现,我全部都猜测错了呀,“姑妈”是这个家无亲无故的“仆人”,因战争来到了这个家庭;韩太太就是璧儿,玉儿一直待在国外,年老归来时,爱人、姐姐、女儿已不在……

剧情完全不按照我想的发展,猜测不到的内容我想这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这个陌生新奇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好在,越读越想读,越读越上瘾。这一家族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吸引着我,令我爱不释手,如果可以不用睡觉,真想一口气读完,一直读下去。

读时感慨万千,读完意犹未尽。只叹相遇太晚,遗憾遗憾。

作者在后记里写道:“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得到这样的享受。”感谢作者赐予我的这场享受,让我净化心灵。

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偶遇了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民族,知晓了一段陌生而圣洁的文化。

人常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不成文的感想却是读后有感而发,释出压在心底的痛,此书的苦与美还需大家自己去读,去品。

只愿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