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清平乐》,这一段演的比较火,其中说到仁宗时期的著名清官包拯,那么今天我们就说说包拯的故事。虽然包拯在开封出名,做过倒坐南衙的开封府,至今,在包公湖畔,还有开封府在那里矗立。实际上包拯可不是开封人,他是哪里人呢?

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合肥,是安徽的省会,不过古时候不叫合肥,是庐州。庐州这个地方气候温和,风景优美。虽然包拯在首都开封做官,可是在老家合肥,街头巷尾,代代相传许多与他有关的传说与故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例如京师开封就有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后世之人将其奉为神明进行崇拜,以为是奎星转世,因民间传说其黑面形象,也被称为"包青天"。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合肥是包拯成长和归葬的地方。1000多年前他就出生在合肥的肥东县。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包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申包胥是春秋后期的大夫,其品行高尚。当年伍子胥因父兄遭谗言被害后出逃至吴国。公元前506年帮助吴国进攻楚国。紧急时刻,申包胥赴秦国求救,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哭秦庭期日感动了秦哀公。于是出攻救楚。其子孙遂以“包”为姓,称为包氏。包拯是他的第35代子孙,出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公元1062年,终年64岁。他有两位兄长,却都早年夭折。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包公祠是合肥市的一个著名景点,座落于包公而得名的包河公园内。公元1488年,明朝庐州知府宋鉴见南护城河环境清幽,就在河中的小岛上建了一座包公书院,以此纪念包公。公元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改名为“包孝肃公祠”,沿用至今。

其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攻读,考中进士,做县令。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包拯自幼勤奋好学,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包拯长期自觉修身,严于律己,自幼便“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他的才华和文名在庐州城家喻户晓。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有一次,他和李姓同学借住在一间僧舍里学习。路途中有一富人家想邀请包拯和李姓同学到家吃饭,李姓同学很高兴,准备赴宴。包拯却不为所动,他说今日与富人吃饭,日后要是考取功名回到家乡做官,就不好与富人相处,富人要是日后犯了错,我们就不好秉公执法了。多年后包拯和李姓同学先后担任庐州知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包公清正刚直,注意名节和品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自幼便知道官人和富人之间的关系。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包拯出任之后更是清廉自守,凡事出于公义,立身处事,不畏权贵,不避亲疏,不结朋党。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家庭环境和家教的影响。“忠、孝、廉”是在他父亲时期就存在的家风。所以对包公小时候影响很大。如果说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刘筠就是是他的第二任老师。为人刚毅正直,嫉恶如仇。后来调任庐州知州。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少年包拯的孝行和学识受到了刘筠的认可和赏识。刘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对包拯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包拯“少年为刘筠所知”就是指这次的师生际遇。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公元1026年,28岁的包拯拜别父母,北上汴京,参加朝廷三年一次的省试,主考官正是他的恩师刘筠。公元1027年3月20日,以优异成绩通过省试。参加了由宋仁宗在皇宫崇政殿亲自主持的殿试。包拯高中甲科进士了。29岁的他春风得意,被皇帝授官大理详事,建昌县县令。距离庐州较远,父母年事已高,要求在庐州附近做官便能伺候双亲,朝廷同意。做官之地虽然和州距离庐州较近,可父母仍不乐意。29岁的包拯就决定辞官回家,侍奉双亲,这一辞就是十年。包拯辞官侍奉双亲之事让一代文豪欧阳修肃然起敬,赞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公元1031年前后,他的父母和刘筠先后去世。对包拯来说,是悲伤而沉重的人生阶段。在包拯辞官回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28年,恩师刘筠再一次调任庐州知州,三年间师生共处一城。包拯陪伴了恩师刘钧人生的最后时光。后人评价说两人在为人为官之道上非常相似,尤其是刚正不阿。在勤政爱民方面,耳濡目染,受到恩师的影响。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包公在做官之际,公元1037年30岁的他写下了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表达了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的心声。做官时自我提醒的一种心情,以比较高的道德标准来提醒自己。这首诗成了包公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他用26年的为官生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也成就了一个千年包公刚正不阿的清廉形象。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公元1042年任知端州三年期满,包公离开端州时,端州砚工为表达包公的感激之情,就送他一方端砚。包公下人看不是金银珠宝便收下了。船行至江中,被包公发现。严厉申斥了手下,并将端砚扔入江中。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穿越千年,包公清廉爱民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一座城。无论在北宋都城开封,还是自己的家乡合肥,都有关于包公很多的清廉故事。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政要事的包公,突然发病,卧床不起。自知自己来日不多的包公,提醒家人要谨记自己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包公的家人把这段话刻在石碑上,时刻戒示子孙,永远不要忘记。包公去世后,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官至正三品。后来发掘小组打开他的墓室,发现非常简朴,都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没有一件奢侈品。恰好印证了《宋史》中对包公的评价“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包公考中进士为行孝辞官十年侍双亲,开封合肥都建有包公祠纪念他

无欲则刚,清心才能寡欲。包公入仕之初,就把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作为时刻提醒自己的信条,并陪伴了自己的整个人生,也伴随着他的子子孙孙。

参考资料:《宋史》、《包孝肃公奏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